隨筆5--看書
在五年前愛上看衛斯理開始﹐便一直喜愛了看小說﹐雜七雜八﹐科幻推理﹐武俠愛情﹐消閑小品﹐亂看一通﹐甚至乎在圖書館"點指兵兵"的找一本書來看﹐更試過為了想知道八卦的八個卦象稱謂而去看易經(當然不大了解)。然而﹐這種看書生涯沒多久(一年多)就完了。不過﹐我愛看書的嗜好沒有改變﹐直至現在﹐可以稱得上是博覽群書(唯我有個死穴﹐就是不愛看外國翻譯小說﹐有看﹐但不愛看)。
有些時候﹐看書看得膩了。索性不看一段時間﹐讓新的情緒﹐新的元素加入﹐才看過。這次﹐是我看書生涯的轉捩點﹐一個湛新的元素衝擊著我的腦海--三毛。三毛的<撒哈拉的故事>﹐是我看的第一本散文集。在之前﹐我對三毛的認識就只是知道她死於自殺(實際上我不是肯定是否如此)。還記得第一次接觸"三毛"﹐是在中二時﹐由於班房在圖書館對面﹐每逢小息﹐我就到那兒看看漫畫(還未懂得書的樂趣)﹐嘆嘆冷氣。看完西遊記﹐看三國演義﹐及後得悉有本叫<三毛流浪記>的漫畫(我那時以為是三毛畫的﹐甚至以為三毛是個男的)。自此以後﹐我便沒有接觸過三毛了。
因緣制遇﹐從好友手中借了三毛的<撒哈拉的故事>來看(書書相借﹐的確好心有好報)﹐感覺完全和看衛斯理不同。是有一股清流在體內穿梭﹐就像大哭了一場之後的咽嗚抽搐一樣酣暢﹐亦像瓊漿玉液﹐醍醐灌頂一般透澈。很難想像﹐用一些簡單的文字便能使讀的人有難以言語的感受。讀過她的作品﹐感到自己像是已經認識了她很久﹐多了一個遠方的朋友。
我十分喜愛中文(甚至是看不起其它文字)﹐我一向都認為愈文明的文字﹐就愈是能簡單表達複雜的意義﹐舉個例﹐中文中的"我們"和"咱們"﹐只一字之差﹐卻能分別表達了兩種細微不同的意思﹐而且中文在幾千年的文化累積下﹐有了自己的一套系統.....(哎﹗越岔越遠了)。其實﹐我只是想告訴大家﹐我喜歡中文的程度﹐已達到了想像作家那樣用中文去令其他人也體會到閱讀中文的快樂。
然而﹐我自知能力有所不及﹐不能爬格子為生﹐唯有乖乖的做個好讀者。文章不同於漫畫﹐它沒有構圖﹐只有文字﹐要把文字轉化為圖象﹐需要極其豐富的幻想力在腦海中重組﹐才能成為一個好讀者。換句話說﹐沒有幻想力的人看書﹐是囫圇吞棗﹐是浪費﹐是死讀書﹐這樣﹐倒不如看電視去。
我自問絕對是一個好讀者﹐說起來﹐我有一個習慣(或者是壞習慣)。我在看書的同時﹐我會根據我對書中角色的認識﹐分配給適當的人去擔當。碗仔是原振俠﹐Billy是溫寶裕﹐芝姐是溫家三少奶﹐良辰美景近排由Twins飾演﹐Bob一人分飾陳長青及齊白﹐HiHi是黃堂﹐小B是藍絲...還是三毛﹐我是衛斯理(哈哈)﹐白素是......角色一一分配好﹐讀的時候有更多的樂趣﹐更加投入﹐更容易進入我自己的世界中。而且﹐有時候因為"劇情需要"﹐溫寶裕踫了釘子﹐要衛斯理的幫忙﹐陳長青與衛斯理吵大鑊等等﹐的確令我心裡過癮﹗
(哇﹗岔到了天邊﹐原本想寫三毛的讀後感﹐現在說了大堆廢話)
其實﹐所謂的讀後感云云﹐只是個人的領悟﹐我寫什麼都沒有用。因為每一本書﹐落在每一個人眼中﹐都會有不同的感受﹐需要自己的心神領會﹐才能找它出來。夏虫不可語冰﹐想要知道有什麼的感覺﹐自己看看去體會。
最後﹐還是要謝小B借我<撒哈拉的故事>這本好書﹐往後還需要謝你更多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