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學說        中庸  紅色為重要

第一章

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道也者,不可須臾 離也;可離,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 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

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 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 ,萬物育焉。



第四章

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過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賢者過之;不肖者不及也。人莫不飲食也。鮮能知味也。」


第十章

子路問強。子曰:「南方之強與,北方之強與,抑而強與?寞柔以教,不報無道,南方之強也。君子居之。衽金革,死而不厭,北方之強也。而強者居之。故君子和而不流;強哉矯。中立而不倚;強哉矯。國有道,不變塞焉;強哉矯。國無道,至死不變;強哉矯。」


第十一章

子曰:「素隱行怪,後世有述焉:吾弗為之矣。君子遵道而行,半塗而廢;吾弗能已矣。君子依乎中庸。遯世不見知而不悔;唯聖者能之。」


第十三章

子曰,「道不遠人。人之為道而遠人,不可以為道。詩云,『伐柯伐柯,其則不遠。』執柯以伐柯,睨而視之。猶以為遠。故君子以人治人,改而止。忠恕違道不遠。施諸己而不願,亦勿施於人。君子之道四,丘未能一焉:所求乎子以事父,未能也;所求乎臣以事君,未能也;所求乎弟以事兄,未能也;所求乎朋友先施之,未能也。庸德之行,庸言之謹;有所不足,不敢不勉;有餘不感盡。言顧行,行顧言。君子胡不慥慥爾。」


第十四章

君子素其位而行,不願乎其外。素富貴,行乎富貴;素貧賤,行乎貧賤;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難,行乎患難。君子無入而不自得焉。

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正己而不求於人,則無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險以徼幸。

子曰:「射有似乎君子。失諸正鵠,反求諸其身。」


第二十二章

唯天下至誠,為能盡其性。能盡其性,則能盡人之性。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能盡物之性,則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與天地參矣。


第二十八章

子曰:「愚而好自用,賤而好自專。生乎今之世,反古之道。如此者,災及其身者也。

非天子,不議禮,不制度,不考文。今天下,車同軌,書同文,行同倫。雖有其位,茍無其德,不敢作禮樂焉。雖有其德,茍無其位,亦不敢作禮樂焉。

子曰:「吾說夏禮,杞不足徵也。吾學殷禮,有宋存焉。吾學周禮,今用之。吾從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