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

黃美淇

學號:

HK026002

等第:

 B

一.      填空

1.       元謀人是中國迄今發現早期直立人類的代表。

2.       原始社會公分為原始群氏族公社兩個發展階段。

3.       在母系氏族公社繁榮時期,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最有代表性的是仰韶文化河姆渡文化

4.       對偶婚是群向婚一夫一妻過度中的中間環節。

5.       到了父系社會時候公社成為社會生產的主要部門

6.       商品交換最早的貨幣是實物貨幣

7.       最早的私有財產是生產工具生活用具裝飾品,後來家畜也成為重要的私有財產。

8.       我國古代傳說中的五帝就是原始社會末期出現的幾位著名的部落首領

9.       原始社會掠奪戰爭加速了貧富分化,促進了的私有制的發展和剝削與被剝削階級的對立形成。X (階級的形成)

10.   堯年老時,召開部落聯盟會議,決定傳位給舜;舜年老時,則傳位給禹,這就叫做禪讓

二.      列舉題

1.       列舉〝古人〞(早期智人)階段的古文化遺址

廣東韶關馬壩、湖北長陽、山西陽高縣的許家、山西大荔和此時期最具代表性的山西襄汾丁村。

列舉題一般應將要點用序號列出;

名詞解釋題應將相關內容概括完整回答;

2.       列舉〝新人〞(晚期智人)階段的古文化遺址

廣西的柳江通天岩和麒麟山、山西的峙峪、四川的資陽黃鱔溪、內蒙古及寧夏的河套、北京的山頂洞和台灣的左鎮

3.         列舉仰韶文化與河姆渡文化陶器的不同特徵

仰韶文化(歷時約1000年)的陶器大都是描繪幾何圖形或動植物圖形,陶器的種類繁多,有盆、缸、甕、罐、碗等器具,以磨光紅陶和彩陶為主,故又稱為彩陶文化;

河姆渡文化的陶泥內摻有植物莖葉或稻殼燒制而成皆為手制,燒成溫度較低。器表以飾印繩紋為多,繩紋多飾在陶釜的陶罐的腹部。有的陶器刻劃了鳳鳥、豬、魚等動物形象,這些形象又往往與稻穗、樹葉等植物形象刻劃在一起。有少量在泥質夾炭黑陶的磨光表面或一些砂質灰陶與泥質灰陶,故又稱為黑陶文化。

4.           列舉父系公社時期的古文化遺址

黃河流域的大汶口文化、龍山文化、齊家文化;長江流域的青蓮崗文化、屈家嶺文化、良渚文化

5.         列舉我國原始社會的幾位著名的部落聯盟首領

黃帝、炎帝、顓頊、禹、堯、舜、禹

三.        名詞解釋

1.           北京人:發現於北京房山縣周口店龍骨山洞穴中,其特徵是:頭骨前額低平、眉脊骨粗壯、鼻骨寬平、 顴骨高突、吻部前伸、沒有明顯的下頦、腦殼比現代人厚一倍、牙齒粗大,但肢骨跟現代人差不多,屬晚期直立人

社會生產與生活狀況如何,處於何時期?

2.           圖騰:是各氏族自己獨有的徽號或標誌,被認為是本族祖先與保護神,往往成為一種禁忌,如果是動植物,則全族人不會捕殺或食用,還會替它進行祭祀儀式,這是原始人的宗教信仰的面貌何時出現?

3.           半坡村遺址:位於西安市秦嶺東郊滻河東岸的第二地台上,距今六千七百年歷史,當時這裡的人以女性為中心,這些生活在半坡的原始人在叫半坡人,他們所處的時代正是母系氏族的鼎盛時期。半坡村遺址於1953年出土,共發掘文物萬件。

社會生產與生活情況如何,應作進一步補充

4.         兩次社會大分工:是發生在原始社會末期的新石器時代的兩次重大的社會變革。 隨著生產力的發展,農業得到了很大發展,畜牧業也開始有專門的游牧部落來從事,而從農業中分離出來,形成了第一次社會大分工。農業和畜牧業的發展,促進了手工業的發展,各種手工技藝越來越複雜,因而促使手工業脫離了農業,這就是第二次社會大分工。

5.         大禹治水:大約4 000 多年前,我國曾經有一次特大的洪水,大 地 上一片汪洋,田地浸沒在洪濤之中。面對著這特大的天災,有個叫鯀的人來治理洪水。他採用堵塞的辦法來擋住洪水,結果越堵塞洪水越大,情況就更糟。後來,由鯀的兒子禹來治理洪水。他吸取了父親治理洪水失敗的經驗教訓, 認識到洪水從高處往 低處流的特點,知道單靠堵塞的辦法是行不通的,還必須注意做疏通河道的工作,於是他帶領人們去疏 導河。禹治理洪水的方法 很見效, 最後洪水都流入了大海。在禹的率領下,經過了十年 的艱苦歷程,這場特大的自然災害終於被治服了。禹原是夏后氏 部落的領袖,所以人們亦叫他夏禹。而他治水的歷史事件則稱為禹治水或夏禹治水。

四.        問答題:

1.       母權制轉變為父權制的原因是什麼?

首先,隨著農業和畜牧業的發達,無論是技術的需要或勞動力的強度上,男子都遠較女子勝任,而成為謀取生活資料的主體,逐漸排擠了婦女的勞動力地位,此時婦女變成生產中從屬的角色,只幹家庭的工作如烹飪和生兒育女。

其次,母系氏族時期人口較少,加上生產力不多,世系也不長,人以血緣為聯繫的主要線索,當時的人只知母親而不知父親,所以早期的人類會以母系氏族的社會生活方式作為依歸。

2.       私有制是怎樣產生的?

父系氏族的後期,由於農業、畜牧業與手工業的發展,產品除了維持自身最低的生活所需外,開始有了一定的剩餘,便形成了私自財產的基礎,部分部落的首領,在分配產品對進行交換的過程裡,把部分據為己有,隨著生產的不斷發展,私有財產的範圍也愈大。

歡迎各界先進參觀在下的Blog並留言!

在下還差訓詁學及中國古典文論選合共兩科便畢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