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 |
黃美淇 |
學號: |
HK026002 |
等第: |
A |
完成日期: |
2006年9月28日 |
一. 填空
1. 西晉實行佔田課田制,鼓勵墾荒,促進了社會經濟的發展。
2. 南朝時,荊、揚二州,地廣野豐,農業最發達。
3. 六朝的海上交通空前發展,孫吳是我國歷史上中外海上商業交通發展的關鍵時期。
4. 南朝私人大地主的土地經營,主要採取山澤屯封和田園別墅兩種形式。
5. 東晉政府實行土斷,使南渡僑民著籍,負擔稅賦。
6. 北齊於河清三年(公元564年)頒布均田令,其中具體規定比起北魏有所變化。
7. 自光武帝劉秀提倡名教風節以來,逐漸形成了一種品評人物和政事的社會風氣,稱為清議。
8. 晉宋之際,法顯西行求經,周遊天竺等30餘國,譯出佛經百餘萬言。
9.
晉咸寧五年,(公元279年)汲郡人不准,發掘戰國魏王塚,得竹書數十車,後來《穆天子傳》、《竹書紀年》、《汲家瑣語》等書被陸續整理出來。
10. 劉宋的祖沖之求出圓周率為3.1415929,其精確計算成果,比歐洲人早了一千多年。
二. 列舉題
1. 列舉六朝手工業發展的主要成就。(在3.1415929之間)
原來在經濟上比較落後的江南地區,由於北方人口大量南遷,農業和手工業有了顯著的發展。手工業的主要成就如下:
( 紡織業方面:傳統的布織與麻織比以前進步,孫吳的葛布、越布甚至可媲美羅紈。劉宋滅後秦後,於建康設立錦署,打破了江南沒有織錦的局面。荊、揚二州天有「絲綿布帛之饒,覆衣天下」之美名。
( 造船業方面:孫吳時,僅皖口屯地區的船隻就多達六百多艘,孫皓的船隊有五千餘艘,反映著孫吳時期航海技術的提升。南朝荊州作部在短期內便能制成百上千艘戰船;民間造船也相當普遍,曾出現能載重二萬斛的巨船。
( 青瓷業方面:六朝時代已發明「灌鋼法」,形式多樣;製作精巧。由於冶煉技術有所增加與進步,以致南朝境內的鋼鐵量增多。梁時作浮山堰時,一次就能提出鐵器數千萬斤。
( 造紙業方面:產量增多。所用原料趨向多元化,防蛀藝術也提高。南朝的紙張質素尤其精美,白紙潔白無瑕;其他顏色紙如紅、青、縹、綠、桃花等紙鮮艷奪目。
( 至於鹽業、金銀器、漆器、銅鏡和茶葉的製作也有所發展。
2. 列舉六朝著名的商業城市。
建康、番禺、成都、京口、山陰(今紹興)、廣陵、吳縣、餘杭。
3. 列舉北魏孝文帝所立「三長制」三長的名稱。
鄰長、黨長、里長。
4. 列舉南朝時期最著名的二部史學著作。
《三國誌》、《後漢書》。
5. 列舉建安七子之名。
孔融、王粲、劉楨、院瑀(阮)、徐幹、陳琳、應揚。
三. 名詞解釋
1. 屯田制:
由於軍閥混戰,北方經濟遭到破壞,到處饑荒流行。在這種情況下,曹操為了解決軍糧問題,就吸取了兩漢在邊疆屯田的經驗,推行了屯田制度。有傳屯田制是曹操跟據以往原有的土地制度而加以改良而成。分類屯田制可分軍屯和民屯:
軍屯是指設立土地予不用打仗的軍士,要求士兵能自行耕作而生產行軍所需糧食。
民屯則指發放土地予一般民眾耕作。土地業權仍歸於政府所有,而民眾耕作所獲收成則扣除佃租,餘下歸私人所有。負責耕作的民眾不能擅自棄下配給的土地不顧,否則將會受罰。
2. 魏晉玄學:
定義:「玄,謂之深也」,是研究世界的根本、本質等問題,是一門深奧的學問。它分為「貴無派」、「崇有派」與「名理派」三類。
產生背景:由於東漢以降有黨錮之禍、司馬氏殺害名士,加上政局動盪,令許多士人感到人生無常,為了避禍,對政事唯有採取不聞不問的態度,紛紛轉往清談玄理之事。此外佛道的盛行,亦有助清談玄理,因為佛教的宇宙觀著重虛實,而老莊又有虛無之說。而玄學的「全有論」也跟佛教俱舍宗有雷同之處,實在有互相推動的作用。
派別:「貴無派」──代表人物是曹魏時期的王弼與何晏。他們主張道或無是產生萬物的宗主,強調天地萬物以無為本,也認為形形式式、多樣化的現實世界的背後必依賴一個「無」的境界才能生存,否則這花花世界必然雜亂無章。「祟有派」──代表人物是西晉末年的向秀和郭象。他們認為各事各物是單獨地存在,萬物的生成、發展,都是靠事物本身的本性來決定,所以「祟有派」又稱「本性學」。「名理派」──代表人物是傅嘏和鍾會。前者好論才性,後者才性同異之說,作四本之論。此派初對具體人物之評論變為抽象才性的分析。「曠達派」──代表人物是竹林七賢。他們放浪形骸、藐視禮教和離世異俗。如劉伶飲酒不羈、院咸放蕩邁俗。
3. 《神滅論》:
是魏晉南北朝時期著名的唯物主義哲學家范縝所作。《神滅論》中深刻闡述論證了“形與神”的關係。“神即形也,形即神也,是以形存則神存,形謝則神滅也”。“形”,指人體;“神”,指靈魂。他認為“形”與“神”儘管是兩個概念,但卻是“二而一”的,“形”是第一性的,“神”是由“形”派生的,是第二性的,范縝又用刀與利的關係,比喻“形”與“神”的關係,形象生動地指明瞭精神對物質的依賴性。范縝的神滅論,在中國古代思想史上有著深刻的影響,是唯物理論的一大發展進步。當時神道說大盛,范縝旗幟鮮明地反對唯心的因果報應人生輪迴學說,獨步一時。
4. 《洛陽伽藍記》:
魏晉時期楊銜之作品,雖用散文,但駢儷之筆仍濃,是記述北魏佛寺的歷史性、文學性和地志性的著作。它與賈思勰《齊民要術》和酈道元《水經注》並稱北魏三部奇書。楊銜之表面描述洛陽寺院的興廢,實際上乃記載北魏政權的興衰──目的在對北魏王公貴族建寺造塔、勞民傷財的惡行 加以貶斥,並表明佞佛誤國的觀點。此外,本書也記載人物、政治、地理及掌故,極具歷史價值。清•吳若準〈洛陽伽藍記集證序〉說:〝楊衒之慨念故都,傷心禾黍,假佛寺之名,志帝京之事。凡夫朝家變亂之端,宗藩廢立之由,藝文古蹟之所關,苑囿橋梁之所在,以及民間怪異,外夷風土,莫不鉅細畢陳,本末可觀,足以補魏收所未備,為拓跋之別史,不特遺聞逸事可資學士文人之考覈已也。〞
5. 《齊民要術》:
《齊民要術》作者為東魏(531-550)賈思勰,生於青州齊郡益都(今山東壽平縣),記述黃河流域下游地區,即今山西東南部、河北中南部、河南東北部和山東中北部的農業生產,蓋述農、林、牧、漁、副等部門的生產技術知識,它是中國保存得最完整的古農書鉅著,由北魏官員賈思勰所著,成書於東魏武定二年 (544年)以後,另一說為533年至544之間。
書中正文分成10卷,92篇,收錄1500年前中國農藝、園藝、造林、蠶桑、畜牧、獸醫、配種、釀造、烹飪、儲備,以及治荒的方法,書中援引古籍近200種﹐所引《氾勝之書》、《四民月令》等漢晉重要農書現已失傳,後人只能從此書了解當時的農業運作。
四. 問答題:
1. 簡述北魏均田制的主要內容及積極作用。
北魏頒佈均田令是在北方已實行的計口授田制度演變而來,當時北方人口大量遷徙和死亡,土地荒蕪,土地的所有權和佔有權十分混亂,而且當時「富強者兼併山澤;貧弱者望絕一塵,致令地有遺利;民無餘財」。均田制就是在這一特殊情況下頒布限制豪強的佔田和控制浮游人口,把他們編制到官田和荒地上從事生產。它的主要內容有:
從太和九年(西元485年)頒布實行「均田制」的詔令,先立戶口確定人數,按照人數授給田地,分為露田和桑田: 露田:男十五歲以上給四十畝,女二十畝,奴婢也可以有露田,丁牛一頭,受田30畝,限四牛。實行輪種的地方,露田加一倍至兩倍。死後把田地還給政府。桑田:給男人一人二十畝,不植桑之地,男子給麻田十畝,婦女五畝。桑田作為自己的財產,不用還給政府,也可以買賣。
F 政府向農民分配一定數額的露田,農民年滿70歲或身死後須將回歸還官府。
F 露田只能種植穀物和桑麻,不許栽種樹木,並不許買賣。
F 受田的農民每年必須繳納一定數量的租粟、調帛或麻,還必須服徭役和兵役。
F 地方官吏按品級授給公田。
均田制的積極作用:
許多豪門隱匿不交租的人口清查出來了,北方農民有了一定的土地,生產和生活比較以前安定,而且更多的荒地得到開發。北魏的農業迅速得到恢復,國家的收入增加,出現了「百姓殷阜,年登俗樂」的局面。
2. 魏晉南北朝時期最重要的藝術成就是什麼?
魏晉南北朝可以算是藝術的絢麗時期,無論石窟的雕刻、繪畫、書法和廟宇建築都有很大的成就。
F 書法方面:南朝可以說是漢字演變完成的階段,篆、隸、真(楷)、草體皆備。鍾鷂創立楷書,獨享盛名於一時。王羲之吸收各家精華,兩位並稱鍾、王。北朝的書法結構嚴謹,氣勢雄厚,現存的魏碑多是此種字體。
F 繪畫方面:南朝劉宋時代的陸探微善於人物佛道,,齊謝赫則長於人物寫真。梁時張僧繇也長於畫寺壁、人物佛道及好畫龍,他使用暈染法令畫像有立體感。
F 雕塑方面:雲崗石窟依其地理位置和自然段落,可分為東、中、西三部分,大小窟龕計1100多個,有石佛千孔之稱。這些石室的佛像各有風格,能雕出「秀骨清像」、技術精湛、刀法嫻熟、巧奪天工。至於北魏末年宣武期下令開鑿的龍門石窟的佛像雕刻較接近現實生活,衣著較寬鬆、表情溫和。
F 廟宇建築方面:建於北魏孝文帝太和年間,集佛家的空和道家的玄為一體的懸空寺(在今山西渾源縣),是我國罕有的高空建築,有凌空欲飛的氣勢。它全用堅硬的木材建成,三層九脊瓊樓南北遙相對峙,中間斷崖數丈,飛架棧道相通,使遊客有臨深淵、履薄冰、登浮雲、步天庭的感覺。懸空寺之巧是別具匠心。建造者利用有限的空間、岩石的結構、不一的地形來建築本寺。德國一位建築學家在參觀懸空寺後慨嘆地說:〝懸空寺把力學、美學和宗教巧妙地結合在一起,我真正懂得畢卡索所言的世界上真正的藝術在東方這句話的含義。〞
歡迎各界先進參觀在下的Blog並留言!
在下還差訓詁學及中國古典文論選合共兩科便畢業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