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反六四」的啟示

 

轉眼已十五年,這星期報刊上有關六四的報導及評論似乎比往年多。事過境遷,人民為什麼仍要爭取「平反」六四?「平反」了又如何?「平反」不過是對當年的對錯給個公道的評價,中央政府為做錯了的事表示反省罷了。已犧牲的年輕人能回到母親的身旁嗎?不能。甚至黨亦似乎未必會因此下台謝罪。既是這樣,為什麼良心仍驅使千萬的人公開表達「平反」的願望?大概人民期望若領導者做錯了起碼要承認,文過飾非往往比錯誤本身更傷害人民的感情。

 

老師是學生的領導者、管理者,學生對我們有什麼期望呢?我想多數學生能夠容忍我們偶爾犯錯,但他們期望老師會如實地坦承自己的不足。可是,自己作為老師,有時感到有一份不安全感:「假如向比自己年少、欠缺人生經驗的學生認錯,他們會怎樣看老師?我會權威盡喪、名譽掃地嗎?」自我防衛機制於是啟動,甚至有時連自己都相信「一切都是別人、環境的錯,而我仍是完美無瑕的」。

 

早前有位有經驗的老師跟我分享,她為一次對學生的處理在班上向一位同學坦誠的道歉,並向學生訴說自己當時為何陷入該種情況。學生有何反應我不太知道,但我猜她的行動顯示出老師應有的風度、反映出老師自信心充足、足以嬴取學生發自內心的尊敬。原來「平反」代表領導者有勇氣承認錯誤、願意承擔責任、處事公正;退一萬步,縱使老師錯得嚴重,得不到原諒,起碼別人知道老師有磊落的胸襟。

 

當我回想自己對中央政府的期望,我明白了學生對作為領導者的老師的期望也不過如此。對自己、對他人坦誠是人與人建立信任的起碼條件,當「人民」跟「領導者」能夠重建信任,兩者便可放下包袱,攜手上路,為明天而努力。

 

04/06/04

歡迎回應

看其他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