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報財經新聞   紙鹿
2004-12-31


認識各救援組織


  印度洋強烈地震及海嘯發生後這幾天,傳媒大篇幅地報道各地的災情,不論報章、電台、電視台或各大網站亦清楚地提供了不同救援組織的捐款方法,不少名人、公司及團體更出錢出力籌款賑災。

  香港人樂善好施是不爭的事實,但身邊依然有不少人猶豫不決遲遲未有所行動。一問之下,原來大家經歷過華東水災、九一一、阿富汗戰役及沙士等天災人禍後,都希望多了解不同慈善機構或救援組織的背景及在災區的工作,才作出捐款的決定,不致浪費資源。

   由於近日各大慈善機構及救援組織的網站及新聞稿有關南亞賑災的內容都十分相近,難免令人有所混淆。事實上,這場突如其來的天災亦教人有點措手不及,各機 構的當務之急均是要把災民最基本需要的帳篷、毛毯、清潔食水、糧食等物資送往災區。要不同組織有條不紊地緊密合作,發揮最大的長處,相信則要待工作人員對 災情作出詳盡的評估後才能妥善安排。

  從在無國界醫生工作的朋友口中得知:在各大救援組織中,紅十字會規模最龐大,在行政、統籌、尋 人及提供救援物資方面的工作做得最出色。樂施會(Oxfam)對災區重建方面的工作最有經驗,能有效協助回復當地公共設施、道路、通訊及電力的運作。無國 界醫生(MSF)著眼於醫療方面的救援工作,不單調配醫護人員及運送藥物到災區,更會到非旅遊熱點、沒有傳媒採訪的偏遠重災區設立臨時醫療中心。聯合國兒 童基金會(UNICEF)除了致力照顧在災難中遭逢不幸的兒童外,亦會向災民派發毛氈、睡袋、衣物等救援物資。宣明會(World Vision)則是一個基督教背景的救援機構,致力改善貧窮兒童及其家庭的生活,亦提供突發性的緊急救援,在災區派發食水及糧食。

  其實,有責任心的救援組織均會在其網頁上詳細列出捐款的用途及救援工作的進程,有心人可了解清楚才捐錢支持最有意義的項目。經歷金融風暴、經濟低迷,今年經濟才稍見起色,香港人的金錢得來不易,樂善好施之餘,也要捐得物有所值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