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常說自己不會歧視同性戀, 但社會上對同性戀其實是存在偏見的。同性戀彷彿是一件不應該、不光采、不敢告人的事。三部電影選取了在不同的社會描述同性戀故事。《春光乍洩》在阿根廷布宜洛斯艾利斯; 《藍宇》在北京; 《美少年之戀》在香港。三個地方都是大都市, 講述平凡人不平凡的故事。不同文化之下對同性戀的接受程度或有所不同, 尤其是家庭因素對同性戀的影響。以往的同性戀電影會加插很多家庭的因素, 將同性戀表現為一種為世所不容的事。尤其是描述來自家庭的壓力。如父母反對、怕父母失望、怕身敗名裂、認為是不治之病態… …這也是為什麼許多同性戀者不敢公開承認自己是同性戀的原因。
這三部電影主要是訴說愛情故事。《春光乍洩》更將以上的因素摒除在故事之外。黎耀輝和何寶榮為了「重新開始」而到了一個陌生的國度, 阿根廷布宜洛斯艾利斯。他們身處異邦, 擺脫了家庭的因素。在一個陌生的都市, 沒有人關心小人物的性取向, 甚至是異邦裡已普遍接受了同性戀這回事, 以致他們寂寞的時候, 可以輕易找到圈中人。《藍宇》的故事發生在北京, 中國人的社會, 但依然巧妙地逃避了同性戀和社會認同的衝突。在網路小路裡, 作者花了頗多篇幅講述捍東的心路歷程。那一段婚姻, 是他要逃避, 不想承認自己是同性戀的一個証明。他想告訴自己他不是一個同性戀者, 他是一個可以令女人幸福的正常男人。同時他也不想令母親難過。電影中這段婚姻拍得有點來去匆匆。家庭成員對捍東和藍宇的關係也沒有什麼阻撓。不過捍東的一句「人長大了就要結婚, 生孩子。我一直都這樣想」多少反映了他還是受著傳統和俗世的影響。《美少年之戀》的故事發生在中西文化交融的香港。而SAM則明顯受到來自家庭的影響。他是一個很乖很好的孩子, 正因為他有太美好的形象, 卻成為了他情感難以釋放的枷鎖。他不能面對父親, 更不能面對自己, 所以選擇了以死亡來結束一切。
與其說同性戀是天地不容, 不如說是天地不仁, 讓相愛的人相遇而又不能在一起。
三部電影都是大獲好評的電影。《春光乍洩》榮獲參加柏林影展, 一致好評;《藍宇》獲得金馬獎最佳導演、最佳男主角、最佳改編劇本、最佳剪接、觀眾票選最佳影片、金像獎最佳電影主題曲。《美少年之戀》榮邀三十國際電影節。有些人是因為知道三部電影獲獎甚多, 口碑極好而去看的。亦有觀眾是因為喜歡導演或演員而去看的。當然最大的賣點還是故事內容本身。如果說同性戀曾經是一個禁忌, 而電影則巧妙地運用了這個禁忌。同性戀從前是充滿神秘性的, 是異常的。現在, 人們對同性戀有了多一點的認識, 但仍然是在神秘與不神秘之間, 正常與異常之間。這種特別的題材始終吸引著觀眾的好奇心。影片獲獎, 影評大讚, 導演有名氣, 主角又俊俏, 都刺激了人們一看的意慾。而《春光乍洩》、《藍宇》被評為三級, 就更引起人們的遐想。
以同性戀為題的電影其實不少, 但很多都被視為「特殊興趣」, 好像一般三級片那樣放在一旁, 乏人問津。《春光乍洩》、《藍宇》、《美少年之戀》是少數被視為藝術的同性戀電影。他們當然有很多成功之處。其實電影中同性戀的形象和社會上對同性戀的印象是互相影響的。隨著人們對同性戀的接納, 電影推波助瀾地為同性戀建立了較美好的形象, 使人們對同性戀有更正面的看法。同性戀者自然是心感安慰。一般觀眾也看得賞心悅目。
(2003年4月28日)
後記:
想了很久, 把這交章放上來好不好, 最後還是率性而為。也許這篇文章, 還有幾篇文章與這整個網站的風格是有點不配合。不過, 這全是我兒時、中學時代、大學時代或現時的創作, 有隨心之戲作, 有認真之功課, 都是很個人的。
大學時代有一段時間是很愛玩這種題材。筆者對這類題材很是感興趣, 直到現在仍是。無論社會再怎麼開放, 同性戀仍是小數族群。近來又有些風波, 想起了這幾篇文。翻看從前舊作是很有趣的。儘管「啜核」, 都是我曾經的心路歷程。
(2005年9月17日重整)
.本文目錄.
|
.夢留痕.
|
.編織夢幻.
|
.上一頁.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