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忍~

 

 

        在政治新聞中學會了一個詞---戒急用忍」,意即不可太急進,更不可太激進,凡事忍耐。所謂「忍一時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還有「百忍成金」,都是有修養,有內涵的君子常掛在心上的至理名言。 

        君子能有忍讓的涵養,大概是受儒家「克己復禮」的概念影響。凡事要有所克制,不可太衝動,不做出無禮之事。他們不屑與人口舌之爭。即使滿腔激憤,也不會破口大罵,頂多在文章中委婉陳詞,顯出溫柔敦厚的修養。試想想:當眾互相謾罵,成何體統?這麼丟臉、失禮的事,君子不為也。這種「克己」、忍讓的性格,事實上避免了很多無謂的爭拗和糾紛。 

        在軍事戰略方面,「小不忍則亂大謀」。三國時代,劉備就是按捺不住喪弟之痛,不理諸葛亮勸告,一意孤行,要出兵伐吳。結果招致敗績,也破壞了孫劉的友好關係。反觀他的先輩劉邦,就能夠忍耐。兵法有云:強而避之。先入關中的劉邦不急稱王,先避了項羽的鋒芒,暫時忍耐著,只做個諸侯王,再伺機而行,終成霸業。越王勾踐更有「君子報仇,十年未晚」的忍耐力。他臥薪嚐膽,忍受亡國之痛和淪為俘虜的屈辱。最終能重建越國,擊敗吳國,成為春秋末年的最後一個霸主。 

忍字頭上一把刀」。要做到凡事忍耐,其實殊不容易,尤其是那些血氣方剛的年輕人。 

翻開報紙,有時會看到鄰里之間因為小爭執而發生流血事件的報導。毆鬥、尋仇、殺人放火的悲劇,亦屢見不鮮。追溯事件的源頭,可能只是小事一宗。如果能忍一時,退一步,平戈就可以化為玉帛。然而有些人,不能忍一時之氣,動輒就惡言相向,甚至以武力去解決問題。本來很小的事情,結果越鬧越大,矛盾衝突亦愈演愈烈,更可能闖出彌天大禍。 

一個員工,因為上班遲到,被上司罵了幾句,他忍不住氣,和上司吵起上來,結果就丟了飯碗。在擠逼的車站,兩個人碰撞了一下。本來你說一聲「對不起」,我說一句「沒關係」,事件就可以化解。但二人都是硬性子的,不懂忍讓,你一句我一句的罵起上來,好像潑婦罵街似的當眾吵架,鬧得臉紅耳赤。最後甚麼好處都沒有得到,只是多走了往警署的一趟路和喉嚨的一陣疼痛。 

可能有人會認為處處忍讓是一種縮退的懦夫行為。只懂自我壓抑、啞忍,不敢宣洩自己的不滿,還姑息縱容步步進迫的敵人。 

言之有理!所以當忍無可忍之時,就無須再忍。陳勝、吳廣的揭竿起義就是人們對暴秦忍無可忍。由東漢末年的黃巾之亂,到推翻滿清的辛亥革命烈士,歷朝歷代的民變、革命,都是因為百姓到了忍無可忍的地步,才訴諸武力。 

試想:如果在兩次世界大戰期間,英、美、法容忍希特拉、墨索里尼這些野心家無止境擴張勢力的話,今日的歐洲,可能已淪為獨裁者的天下。

我們立身處世,要有忍讓的涵養和容人之器量,但如果對方咄咄逼人,我們也不應該輕易妥協。凡事發而中節,取其中庸之道,方是最高境界。

 

夢留痕.                    .編織夢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