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語文常談        著者:呂叔湘

                            我對呂叔湘在《語文常談》一書中關於文字改革的意見  

                                                                                       七文(00-01) 林芷華

        呂叔湘在《語文常談》一書中,經常提到改革漢字的好處,提倡以拼音代替漢字,他認為是利多於弊的。他提出多項因為使用漢字而產生的問題,也認為中國的發展較其他西方國家慢,是因為使用漢字的原故。不過,我卻不同意他的觀點。

        他說「語言是一種工具,文字代表語言,當然更加是一種工具。一種工具要是不能好好地完成任務,就加改進或改革。」不錯,語言確是溝通的一種工具,要是這種工具不能好好發揮它的功用,

那麼必須是需要改進的,但我並不贊成改革。為何﹖因為中國的漢字並不是單純溝通工具。在趙永新《談及中國藝術文化》一文中,曾說到中國的藝術是合,西方的藝術是分,所以,中西方的用字便不能這樣輕易地說要改革,說「它」沒用。

                在趙永新《談及中國藝術精神》一文中,有一段是說關於中國文字、書法的藝術。他說「書畫同源」,這一點我也很認同。不錯,文字確實是一種人們用來溝通、傳情達意的一種工具,但是漢字的起源,是由象形文字演變過來的。象形文字的創製,卻是由古人用圖畫表達事物、感情及與人溝通,而簡化而成的。由此可見,中國漢字與畫實在是已分不開的,當中不但包括了溝通的功用,更勝一籌的是包含畫的美及言外之意。這與西方英文字母的來源大有不同,英文字母只是純粹一種表達、溝通的工具,它不能表達言外之意,更沒有畫的美。可見西方藝術的是「分」,西方人將畫與字,藝術與工具分開了; 而中國卻把畫與字,藝術與工具合併,中、西兩方的「字」都各有不同,不可混為一談。既然是兩種不同的東西,又豈可相比﹖又豈能輕易將中國幾千年來的文化摧毀﹖

        我們可以看看日本,日本所用的是日文字,有平假名與片假名,拼音卻是用英文字母拼成的,但其讀音卻與英文有所差別。例如:某字「*」讀「啊」拼音是「a」,某字「*」讀音是「衣」,拼音字卻是「i」。那麼為何日本也不把它國家的文字轉變成英文拼音呢為何用兩套字平假名片假名為何不通通轉換成國際語言呢為何日本這大國的經濟發展不會因為它用的是日文字而拖跨呢答案很簡單,因為國家的強,不單是文字帶來的問題,而是國家的政府如何決策,國家的人民教育水平,生活質素等等多方面影響的。日本人用的平假名*」、「片假名」如「*」、加上日本人的文章中也有大量夾雜一些類似漢字的字,如「鉄」、「乱」等,而且漢字更可與日文字互相翻譯。既然日本文字看起來比我們純中國漢字更複雜,但它的國勢仍然這麼強,這已足夠將要改革漢字,以英文字母拼音代替中文字等可改善國家發展,利多于弊的說法。

呂叔湘在書中提到中國的三難是寫文章難,認字難,寫字難,不同地區的人說話難。我看這是因為作者小時不太懂說普通話而難與中國人溝通的原因吧!但普通話現在也已用英文拼音,已經較古時「改進」了。所以對於像作者一般推崇英文拼音的人來說,應該不「難」學習的。為何要說中國漢字認字難呢?中國漢字既是源自畫,以畫傳意,又怎會難於辨認。這與西文英文字或作者提到的亞拉伯文字大有分別。中國漢字如「森」,英文同意的字是「Forest」,若給一個不懂英文及中文的人去看,那一種字的啟發較大呢?當然是中文字。因為英文字純粹是以二十六個英文字母拼成一個有意思的字,但單看字的外表是不足以看出字的意思,必須經過學習才會明白。但中文字因為源自圖畫,而圖畫則是每個人也懂得的字,若有人不懂英文及中文,只要一看中文字,加以聯想,總會猜出七、八成,以「森」字來說,一看便知這是有很多某種東西聚在一起的意思;而一個稍為懂中文字的,懂「木」字解樹木。一看「森」字,便知這個字是有很多樹木聚在一起意思。英文字與亞拉伯字便做不到這一點,就算我懂得二十六個字母的讀寫,或明白一些簡單的字如「For」、「rest」等,也是解不通「Forest」這個字的,何況英文單字本身就沒有意思何言,「F」便純粹是「F」,沒有意思。從這一點可看出中國文字與藝術結合的其中一個好處,「看字知意」的好處,這也是西方英文字及亞拉伯字不可做到的。同時這點也可以推翻作者說到「文盲」這一點。中國文盲多,是因為生活環境不好,以至教育水平低。但中國文字却是可以「看字知意」,比起西方英文及亞拉伯文字,西方的人不是更應該易生產生文盲嗎?

    說到漢字難寫,我十分不認同。雖然無可否認單以英文字母拼出字來很容易,但中國文字也是由一些單字拼出來的,如「森」字,由三個簡單的「木」字拼出,「歐」字由「區」字及「欠」字拼出。而且每個單字,也是由最簡單的如「點」即「、」,「豎」即「∣」,「橫」即「―」,「撇」即「丿」及「鈎」即「*」等組合而成。十分易寫易記,西方的英文字、亞拉伯字甚至日文字,也不都由這幾種簡單的組合組合而成。所以世界上每一種文字的「寫」也實際上是同源的。沒有難與不難之分,只是大家的組合位置有所不同。現在的電腦,不論是中文、英文、日文也都可以單以鍵盤輸入,而中文字可簡化成「倉頡」輸入法中的點、撇、横等,再以代表那筆劃的字母輸入。從電腦可以快捷地輸入各種文字,這已證明漢字不是難寫,甚至難記。

    我們身為中國人,應該盡力保護自己的文化,何況中國漢字有「書畫同源」的特點,是其他文字所不及的,所以我們必須更加珍惜這種文字。「漢字」的特點柔合了中國的文化、精神、傳統,是我們的寶庫。於我個人而言,其實中文比其他文字更好,因為有「看字知意」的特點。其實,應該反過來改革西方文字,使西文有「見文知義」的特點,那麼在學習上更為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