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字聊部
E06 星島日報
2002-11-20

--------------------------------------------------------------------------------

夜青九十年代的犧牲品

--------------------------------------------------------------------------------
在香港,很少人願意回饋社會,昔日受過苦,今天成為了醫生、律師、高官的精英們,好像忘記了辛酸的過去,對年輕新一代不聞不問。

文:梁偉言

經濟不景氣,受到最大傷害的可能不是中年人,而是年輕人,在九十年代成長的他們,今天已變成了代罪羔羊,特別是家境普通的,可謂完全看不到前景。

晚上於街上遊蕩的金髮夜青,在許多人心目中都是「古惑仔」、「死飛仔」、「爛仔」,但其實許多不回家的十多歲夜青,性格善良,只是肩膊上卻背負著成年人沒法了解的沉重壓力,例如:

「我讀到中二就失學,爸爸欠人幾百萬,現在我每天都要不停地工作為爸爸還債,我覺得有很大壓力,所以每天收工後都在街上遊蕩、『劈酒』!」今年十六歲的傑仔說。

「爸爸只有萬多元月薪,卻要養一家五口,所以我讀到中三就入了職訓局,明年畢業後不知道找不找到工作……」同樣都是十六歲的阿文說。

「中五畢業後,我讀過展翅計畫,學了一些不感興趣的事物,現在又被成年人稱為雙失……」剛滿十八歲的B 仔嘆氣說。

好像傑仔、阿文、B 仔般處境的夜青,深夜時遍布全香港十九區每一個陰暗的角落,他們有時候打電話給筆者問:「自己應該怎麼辦,何去何從?」

投機主義後遺症

十年前,香港出現了炒樓炒股狂熱,沒有甚麼人向當時只有幾歲的小朋友灌輸正確的信念,八十年代畫出彩虹的堅毅信念早已被投機主義貶低。隨著泡沫經濟爆破,當年的小朋友今天已經變成少年,然而在他們的成長過程中,沒有沉迷歐美流行曲,沒有刨外國雜誌、小說,亦沒有砌過模型,更沒有嘗試創作。

「上學時,老師只叫我們背讀會考的課文、試題……」B 仔解釋。

因社會風氣,包括學校和家庭,不鼓勵學生創新求變,沒有培養青少年的好奇心和冒險精神,所以有些家境富有的夜青,有錢也不願去留學。

惡性循環造就劣質社會

科技愈來愈進步,夜青們卻愈來愈欠缺工作機會,他們也想嘗試畫漫畫、夾 band 參加比賽,或者去做學徒,可是資訊氾濫的今天,卻沒有給他們起步的空間。就發表空間而言,沒有一本雜誌真正屬於年輕人,讓青年人投稿,抒發感受。

「本本雜誌都叫我買波鞋、買 MD !可是我根本就沒有錢買,覺得好沮喪!」傑仔說。

「上星期有個記者告訴我,這條牛仔褲最 in ,今個星期他卻說這條牛仔褲已經過時!」阿文補充。

「好悶,雜誌不是將新聞當小說,就是不斷介紹產品。」B 仔也這麼說。

一大班夜青好想反抗,好想得到大人的無條件支持,就好像八十年代,當時許多漫畫家、文化人,以及政府給我們許多機會嘗試一樣,那時候沒有雙失青年。

在香港,很少人願意回饋社會,昔日受過苦,今天成為了醫生、律師、高官的精英們,好像忘記了辛酸的過去,對年輕新一代不聞不問。大機構願意每個月花十萬元請一個行政人員,卻不願意花三幾千多請一個辦公室助理,公司認為 e-mail 可代替他們,年輕人想賺錢買支結他也沒有機會。

很多夜青一直都在逆境中學習、改進自己,他們是未來的主人,如果中年人不肯用心幫助他們的話,十年後的香港環境只會更差、更差。

你願意與大家分享你逆境自強的心路歷程嗎?歡迎來電郵至 feature@singtao. com,亦可郵寄本報副刊或傳真至 2799 8021 ,請註明「心靈治療室」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