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的方向

             土得掉渣

    近一段时期以来,在中西方的一些传媒上出现了不利于俄罗斯及其总统叶利钦 的报道。很显然,西方人不满意叶利钦的“独裁”以及北俄罗斯民族主义的崛起;而我们国内的媒体也跟着“瞎起哄”则完全是出于意识形态的偏见和无知。在谈到这位俄罗斯开国总统的前途命运时,有人甚至认为叶利钦之所以频繁地更换总理,是因为他急于找一个忠实的 接班人,以免在下台后被人“秋后算账”。
    我实在不明白这种浅薄可笑的观点是从何而来,但如果中西方真的照着这一思路来制订对俄政策的话,那西方人跟俄罗斯人的关系只能是越搞越僵,而中俄关系的发展也会因此严重受阻。
    我们要知道,导致叶利钦在国内支持率下降的主要原因并不是他所推行的一系列政策,而是他的身体状况以及波及俄罗斯的金融危机。尽管叶利钦在方方面面有着这样或那样的缺点, 但目前他在俄罗斯的威望仍无人能及。鲍里斯·叶利钦在俄国历史上的地位相当于乔治·华 盛顿对于美国的意义——是他带领俄罗斯人民走出了苏联帝国的阴影;是他领导制订了俄罗斯历史上第一部保障公民私有产权和自由民主的宪法;是他敢于向美国的霸权主义挑战,并以极小的代价赢得了第三世界的拥戴;是他团结俄罗斯人民狠狠教训了车臣分裂主义武装分 子,维护了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
    今天的俄罗斯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强大,首先是人民的实际生活水平要远高于前苏联(例如,苏联的轿车普及率最好的时候为20人一辆,现在俄罗斯为6人一辆)。其次是俄罗斯人的国际地位得以显著地提高(以前苏 联人到那儿都是“过街老鼠”)。现在,一个崭新的俄罗斯已经被世界所接纳。至于俄共指 控叶利钦分裂苏联简直就是在抽自己的嘴巴,因为恰恰是苏联共产党在政治和经济上的彻底失败才导致了苏联的崩溃。而如果当初叶利钦不承认各加盟共和国独立的话,俄罗斯也不可能摆脱苏联的“魔爪”。这类似于美国脱离大英帝国,类似于“新教”脱离“天主教”,类似于“勇士断臂”,而不是谁分裂谁的问题。
    另外,一个国家的强大不仅仅是疆域和军事实力,更重要的是这个国家是否具有一套科学和先进的政治制度。沙皇尼古拉二世控制的疆域最广,但在一九○四年的日俄战争中却败给了小小的岛国日本;勃列日涅夫时代的军事实力比任何时候都要强大,而面对贫弱的阿富汗却无能为力,它也就只能动用机枪坦克去镇压手无寸铁的布拉格“反革命分子”;即使是在卫国战争中,如果不是斯大林同志的“肃反”帮助希特勒消灭了成千上万的红军将领,苏联也不可能在一开始就被纳粹德国打得溃不成军(即使是在十九世纪初拿破仑的大军入侵俄国时 俄军也没输得这么惨过)。可见,苏联从来就不是什么超级大国,它充其量也就是一军事大国。它是以牺牲人的尊严和生命为代价建立起来的,而且也只是一个“假大空”的“壳子” ,所以在一夜之间就土崩瓦解了。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不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然而,即使是在苏联解体以后,俄罗斯仍是世界上幅员最广的国家(其领土面积将近为中国 的两倍)。前苏联留下的自然资源和军事实力也主要集中在俄罗斯。自从一九九一年推翻共产政权以来,经过一系列艰难的改革和重建,民主政治和自由经济的基本框架已经在俄罗斯确立。在民间,东正教的复兴有效地消解了近一个世纪的恩恩怨怨;而传统的道德和文化已成功地取代了过时的共产主义道德文化体系。在对外政策方面,俄罗斯摒弃了意识形态的偏见,从维护国家安全和世界和平的立场出发,更加积极有效地参与国际事务。在今年四、五 、六月间的科索沃危机中,俄罗斯既谴责了美国的霸权主义行径,又成功地参与了多国部队在科索沃的国际维和任务。俄罗斯不费一枪一弹就取得了出兵科索沃的维和权,这在苏联时期是无法想像的。
    今天的俄罗斯比以往任何时候却要强大,因为再没有什么力量可以打败她了。毫无疑问,随着俄罗斯新的政治经济体系磨合完毕,她就会大踏步地前进,到下个世纪能与美国抗衡的仍旧只能是俄罗斯。
    在中国,有人抱着一贯的思维定势,对俄罗斯及其总统叶利钦充满着条件反射似的轻蔑与反感;个别媒体更夸大俄罗斯暂时的经济困难,并把“大手术”之后的阵痛完全归咎于叶利钦的激进改革。他们竭力想让人相信,中国的经济改革之所以更为成功,是得益于“渐进式” 的改革。但这种观点显然是站不住脚的——共产国家的转轨策略确实是重要因素,但每个国家有每个国家的国情,相同的良药对不同的人起到的疗效会各不相同。如今比俄罗斯更“激 进”的波兰、捷克以及前苏联的波罗的海诸国都比俄罗斯的经济状况要好,而比俄罗斯更保守的白俄罗斯和乌克兰的经济状况却比俄罗斯更差。就中国而言,二十年的经济高增长并不 是“渐进式”的功劳,要知道我们改革的各种条件比任何一个发展中国家都要好,政府只要稍一松手就能见效。尤其是占外资绝大部分的海外华人投资,这是俄罗斯和东欧国家所没有的。这也是中国经济之所以在89年之后没有出现大滑坡的主要原因。但这二十年的改革开放也积累了各种各样急待解决的问题,而且样样都是棘手的。总之,俄罗斯最困难的时期已经过去了,而中国最大的难题才刚刚开始浮出水面。我们对此要有一个清醒的头脑 ,不能高兴得太早了。
    至于西方人批评俄罗斯不够民主,这也是事实。但目前的俄罗斯决不能照搬西方的民主制度 ,这是因为俄罗斯新兴的议会制度还只是一个雏形,而俄共在“杜马”的势力仍旧强大,其他新成立的政党在十年的时间内还不可能完全将它取代。尽管当今的俄共与昔日的苏共有着天渊之别,但这一“隐患”仍不容忽视,在他们骨子里那种“排他性”是很难根除的。
    因此适当地保持对俄共的压力十分必要。此外,俄罗斯国内的各种极端民族主义武装势力跟境外的伊斯兰恐怖主义组织里应外合,对俄罗斯的国家安全也构成了一定的威胁,再加上西 方国家(尤其是美国)以人权为借口不断对俄罗斯的内政说三道四横加干涉,因此有必要建立一个强硬明晰的领导核心,以便更加快捷有效地采取应对措施。而这一切只有通过进一步加强总统和政府的权威来实现。
    综上所述,可见选择一个什么样的总统对于俄罗斯来说意义重大。从当前的国内外形势看来 ,俄罗斯仍需要一位铁腕的领袖。在实行自由民主的前提下,他既要对国内的极端势力强硬 ,又要对西方的干涉主义强硬。作为俄罗斯的首任总统,叶利钦无疑是一位楷模。他在一九九一年和一九九三年表现出来的英明和果断,在车臣问题和科索沃危机中表现出来的大义凛然,都充分证明了这一点。然而,按照俄罗斯新宪法的规定,叶利钦的两届总统任期即将届满,他不能够再参加二○○○年的总统大选;而即使他能第三次连任俄罗斯总统,他的身体状况也不允许他再继续执政了——为了俄罗斯他已是心力交瘁。然而,在目前的俄国还没有那位政治家能超越他的政治威望和人格魅力,这也就是他对“接班人”再三斟酌不断“试验 ”的主要原因。
    不过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近两年来叶利钦频繁撤换政府总理也是对俄罗斯人民的一次次“考验”。记得去年撤掉保守的切尔诺梅尔金换上年青的基里延科时,俄罗斯的金融市场马上出现了动荡。而在此以后,总理人选的更迭对国家经济的影响一次比一次小,到了撤掉斯捷帕 申换上普京时,俄罗斯人民已经习以为常了。这就充分证明了俄罗斯的团结与强大——我们知道,在一个法制健全的民主国家里,谁上台执政都不会有太大的区别。很显然,在民主政治的建设方面,俄罗斯已经上了一个台阶。
    另外,即将于十二月十九日举行的议会选举对于俄罗斯来说同样也是至关重要的,它将决定俄罗斯在今后四年内的政策走向。我相信,通过这次的杜马选举,俄共独霸议会的局面将会有所改变(四年前完全是暂时的经济困难和老百姓头脑中残存的意识形态帮了他们的忙)。一些中小规模的中右翼政党将会组成联盟与之抗衡,其中由前总理普里马科夫和莫斯科市长尤里 ·卢日科夫领导的“祖国——全俄罗斯”联盟会引人注目,但其一味地站在反对叶利钦政府的立场上反而会令其失去一些选民的支持;另外我还比较看好以基里延科和涅姆佐夫为代表的右翼力量联盟,他们迟早会在俄国政坛上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至于相对保守的“亚博卢 ”集团和“我们的家国——俄罗斯”则不会有太大的作为,但也不能排除他们加入“抗共联盟”的可能性。
    至于明年的总统大选,如果不发生意外的话,叶利钦总统“钦定”的“接班人”普京将毫无疑问地当选俄罗斯第二任总统,因为他是到目前为止条件最符合的人选。在对待车臣的态度上,他甚至比叶利钦还要强硬,而这也正是俄罗斯人民所期待的。车臣战争早就该打了;事实证明,列别德将军的“绥靖政策”招来的只能是“得寸近尺”。而今年八月展开的车臣战争仅仅是一场小规模的局部战争,对于庞大的俄罗斯来说不会有什么太坏的影响,反而能帮助俄罗斯销毁大量库存快过期的武器,对俄罗斯的经济发展也有一定的刺激作用。相信这次在普京总理的亲自指挥下,俄罗斯军队定能彻底歼灭车臣非法武装。任何妄图在车臣、达吉斯坦和印古什制造分裂复辟极权制度的残渣余孽必将遭到俄罗斯人民的严惩。
    三百年前,彼得大帝为了推行俄罗斯的改革,连自己保守的亲生儿子敢处决;而三十年后他终于让俄罗斯走上了富国强兵的道路。今天,在叶利钦总统的带领下,一个崭新的俄罗斯正跨入一个崭新的世纪,双头鹰展翅腾飞的日子已经不远了。是的,为了收拾历史留下的“ 烂摊子”俄罗斯付出了代价。但这是每一个国家都必须付出的。
    所以我们始终在前进!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