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国家利益 吴 桐 在这场“由朝鲜战争引发的大论争”中,不少网友认为:出兵朝鲜符合当时的国家利益 。那么,首先就必须弄清楚,我们当时是如何解释“国家”的呢?我以为,是根据列宁提出 的概念解释的,即: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是一个阶级压迫另一个阶级的工具。 毛泽东也认为:国家是有阶级性的,有满清帝国的“国”,有中华民国的“国”,有中华人 民共和国的“国”(大致意思)。正因为国家是分为阶级的,世界上的国家也就分成了泾渭 分明的两大阶级,并形成了泾渭分明的两大阵营:以苏联为首的无产阶级阵营即社会主义阵 营,和以美国为首的资产阶级阵营即帝国主义阵营。中国既然已经坚定地实行了“一边倒” 政策,加入了社会主义阵营,那么在考虑“国家利益”的同时,就不得不兼顾到整个阵营的 利益,就不能不受到社会主义阵营的最高领袖斯大林态度的影响。昨天在本论坛看到北明先 生《韩战爆发真相解密》一文,那儿有金日成与斯大林的电报往返,从中可以清楚地看到这 样一个事实:金日成以每年向苏联提供至少两万五千吨用于生产原子武器的重要金属------ --铅为代价,换得了斯大林对其进攻韩国的支持。这就充分表明:为了加强进攻韩国的能力 ,也为了整个阵营的利益,朝鲜牺牲了部分国家利益。中国也为这场战争作出了巨大的牺牲 ,但可以肯定地说:这里面有国家利益,也有阵营利益。我在前几篇文章中谈的战争的负面 影响不也在抵销着部分国家利益吗?至于有多少国家利益,有多少阵营利益,尚有待于新史 料的挖掘和专家们的进一步论证。鄙人虽然在这场论争中学得了不少知识,大开了眼界,然 而岂但不是朝鲜问题“专家”,对此问题的“研究”也算不上呢。如果与我论争的诸位网友 们能够拿出让我信服的论据,我是愿意放弃原来的观点,服从于真理的。 “东方不败”先生《我对朝鲜战争的看法》写得很好,既有渊博的历史知识,又充满了 理性的思考。我前天在《致“三步之内”与“菜鸟”先生》一文中,信手写了“麦克阿瑟如 果不得意忘形地打过三八线,战争的规模就能得到控制”;看了东方先生的大作才知道:“ 10月7日,联合国通过所谓统一-朝鲜的决议,美军越过三八线向北朝鲜挺进,直逼中朝边境 ”,原来跨过三八线并非麦氏的个人行为。不过东方先生说“中国出兵在当时是唯一的选择 ”,我却不敢苟同;“billsh01”先生在《朝鲜战争的总评论》中说“中国不在朝鲜,也一 定会在别的什么地方,与美国较量一场”,则更难令人信服。朝鲜是苏联一手扶植起来的, 它必须唯苏联马首是瞻,而中国则不一定。诚然,中国革命的胜利有苏联的大力支持,但中 共与苏共之间,还是经常出现分歧的。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就说:“斯大林对中国做 了一些错事。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后期王明‘左’倾冒险主义,抗日战争初期的王明右倾机 会主义,都是从斯大林那里学来的。解放战争时期,先是不准革命,说是如果打内战,中华 民族有毁灭的危险。”中国人民解放军发起渡江战役之前,斯大林又主张中国共产党与国民 党划江而治。毛泽东不听他的,他也无可奈何。还有1945年2月苏美英三国签订《雅尔塔协定 》,斯大林严重侵犯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因为当时代表中国的是国民党政府,这儿就不多 说了。再就当时两个阵营的核心来说,毫无疑义,一是苏联,一是美国。两国在争地盘、争 势力范围的同时,为了各自的根本利益,又都尽量不过分刺激对方,不引起新的战争------ --一旦战争不可避免地发生了,又都尽量地不扩大规模,不造成美苏间的直接对抗,这从朝 鲜战争本身也得到了印证。至于美军越过三八线,则有苏军支持的北朝鲜越过三八线的先例 。总之,美国的主要对手是苏联,而不是中国。这也是60年代末70年代初中苏关系空前紧张 时,苏联欲对中国“施行外科手术”--------核打击;而美国则表示一旦此事发生,“愿做 中国人的朋友”,致使苏联不敢轻举妄动的原因之一。 再说说美国对中国的态度。1949年4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而美国驻中国大使司 徒雷登并没有走,还留在南京。他想做什么?毛泽东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是这样描 述的:“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南京的美国殖民政府如鸟兽散。司徒雷登大使老爷却坐着不 动,睁起眼睛看着,希望开设新店,捞一把。”注意,这是毛泽东在“一边倒”的政策已经 决定时说的话,现在已经有不少人对司徒雷登及马歇尔等在华的所作所为作了重新评价。再 仔细分析分析,司徒雷登之所以迟迟不走,其实是很希望替美国政府改善一下与中国即将诞 生的新政府的关系的。就美国的利益来说,当然不希望新中国义无返顾地加入苏共的阵营之 中--------倒向西方阵营显然是不可能的,但至少有点保留,与苏联不那么“铁”,与美国 也有点交往与合作呀。然而,我们是“一边倒”的政策,是“别了,司徒雷登”。这就使中 国失去了一个机会,一个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世界沟通的机会。再往后,在朝鲜战争爆发前 ,美国不将台湾与韩国划入美国在亚洲的防御圈内;不向韩国提供攻击性武器,以免李承晚 政府进攻北朝鲜而破坏了“均势”,这些至少可以说明,美国想维持的是亚太地区的“均势 ”。很难想象,在美国将苏联作为主要对手,将欧洲作为与苏联角逐的中心,又极力想维持 亚洲“均势”的情况下,中国除了介入战争外,会别无选择;中美之间的这一仗会是不可避 免的。一个国家固然要加强国防,随时准备消灭入侵之敌。然而战争的弦如果绷得过紧,势 必会影响经济建设,影响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前苏联的崩溃的原因之一,就是重工业与轻 工业及农业的明显失调,过于庞大的军费开支耗尽了国家的元气。我们从“美帝是我们的死 敌”,到“苏修亡我之心不死”,再到党的“九大”上毛泽东说“要准备打仗”,林彪接着 说“已经闻到火药味儿了”,这根弦难道还绷得不够紧吗?难道不是邓小平果断地说世界大 战至少在近期内打不起来,可以集中精力搞经济建设,国人才得以舒了口气吗?段祺瑞与蒋 介石在掌权后,都曾召集过裁军会议,一个要将全国陆军控制在45万,一个要控制在60万, 终因军阀间勾心斗角,都想增强自己的实力而削弱对方,裁军会议弄得不欢而散,裁军变成 了扩军。然而至少段与蒋都明白:如果不打仗,军费开支是不宜过大的。 其实,就当时的两大阵营来说,也并非时时都剑拔弩张,处处显出你死我活的。两大阵 营在对抗的同时,也在寻找着对话的道路,就像朝鲜与韩国都有统一愿望,然而战争只是统 一的途径之一,而非唯一途径一样。1955年9月,苏联与联邦德国建立外交关系;1959年9月 ,赫鲁晓夫访问美国,与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举行戴维营会谈,不能说仅仅是一种姿态吧? 再就中国来说吧,1950年10月,日中友好协会便在东京成立;1954年6月,中英两国互派代办 ;1955年8月,中美在日内瓦开始大使级会谈;1964年1月,中法建交。如果没有朝鲜战争, 中国与国际社会的联系必然更多;中国如果不直接介入朝鲜战争,西方对中国的敌意也必然 减轻许多。这些显然不会对中国的开放与发展不利吧?不会有损于中国的国家利益吧?朝鲜 的比较糟糕的现状固然不是我们的责任,可是没有我们的介入,就不会有金日成的昨天和金 正日的今天,这大概是谁也不会否认的。然而朝鲜人民呢? 若数十万志愿军烈士地下有知,看到朝鲜人民那比较糟糕的现状,会是怎样的一种心情 ?现在健在的志愿军老战士,看了当年阿妈妮的凄苦神情,是欣慰,还是沉重? 国家利益,说到底是人民利益,这虽然没人否认,然而事实上有时候国家的一些政策法 令未必能充分体现人民的利益。我们从“文革”往前一路反思下去,一直到建国初对电影《 武训传》的批判,左祸之烈,惨不忍睹,使国家与人民都受到了巨大的伤害。在“抗美援朝 ”中决策层有没有左的情绪?有没有值得反思的地方?当时决策层讨论时有这么个说法:仗 打得好,固然很好;打不好,就作算解放战争迟胜利几年。这“迟几年”,对于在枪林弹雨 中跌打滚爬数十载、身经百战的老革命来说,自然算不了什么。而对于人民来说,这“迟几 年”又意味着什么呢?现在看来,这仗打得还不错,尚有数十万条作为个体来说最珍贵的生 命的丧失;万一打不好,战争被扩大了,更将是上千万人的妻离子散,家破人亡! 国家利益,说到底是人民利益。因为人民是国家的主体,他们的生活如何,他们的生存 状况如何,他们的各项民主权利落实得如何,他们能不能自由表达自己的意愿,他们能不能 有效地管理自己的国家...... 等等等等,这一系列问题的真正落实,才是国家利益的根本体现。 朝鲜战争已经是半个世纪前的事了,“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今天的论争不由使人想起这么一个问题:我们今天论争五十年前的旧事,尚有诸多不同 意见。对于眼下与我们切身利益相关的问题,如腐败问题,工人下岗问题,农民负担过重问 题,权力的监督问题,不是更应该多讨论讨论、多论争论争吗?讨论与论争即使不能使双方 达成一致意见,也能使大家都提高认识,加深对问题的理解,而正确的论点也往往会被大多 数人接受。经过充分讨论、反复论争后的决策,将会多几分慎重,少几分失误。这样的决策 ,是不是更能体现我们的国家利益呢? 上载时间:2001年12月19日 10: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