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寒山寺有感       陳永康

¾¾¾寄張繼

 

如果那夜

我敲碎了

你的月,摔成

一聲悽厲的烏啼,失眠

是你

早已成了霜的心事

本來可以

摟著漁火慢慢蒸發

江楓依然

你的心卻偏偏

撞上樓上那口鐘

一響就千年,竟然

成了佳釀

只有寺院裡的和尚會嚐

至於那些源源不絕的摩登遊子

就讓他們

去聽

自己複製的

鐘聲

 

200282日完成

 

後記:2 0023月尾遊蘇州寒山寺。寒山寺因唐代詩人張繼《楓橋夜泊》一詩而聞名。如今寺內仍有鐘樓,遊人花五塊錢可以敲鐘三次,以感受張氏詩意云。

 

原載《文學世紀》第4期2003年4月   

 

 

附:

 

楓橋夜泊  唐.張繼

 

月落烏啼霜滿天,

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

夜半鐘聲到客船。

 

  注釋:

 

            張繼(生卒年代不詳,有說約756年前后在世),字懿孫,襄州(今湖北襄陽)人,一說南陽(今屬河南)人,唐代詩人。張繼的詩多是五言、七言律詩或絕句,內容多為紀行游覽、臨行送別之作。語言明白自然,不尚雕琢。

            楓橋:橋名,在江蘇吳縣閶門西。

            烏啼:烏鴉啼叫。烏,指烏鴉,亦指夜晚樹上的栖鳥。

            江楓:江邊的楓樹。

            姑蘇:蘇州市的別稱,因城西南有姑蘇山而名。

            寒山寺:在離楓橋西邊一里的寺廟。據傳唐初有名的寒山、拾得兩個和尚住此,因而得名。

          夜半鐘聲:唐代寺廟有半夜敲鐘的習慣。

 

  賞 析

  詩歌從很細小的景色入手,繪制了一幅朦朧靜謐、清冷幽美的江南水鄉秋夜圖。詩歌一、二句,雖然寫的是秋夜,但仍能使人感知江邊各種秋物的色彩、形態,還有聲音和情緒;而且前后詞語之意因果相連,推論而出。三、四兩句卻是個大寫筆,把一里以外寒山寺的鐘聲遠距離傳送了過來。這捎帶著禪的超然的鐘聲,又會引發滿懷愁緒的夜泊之人什麼樣的感受呢?

  詩歌前后兩聯,所描寫的內容一繁一簡,體現出來的感覺一實一虛,對比非常清楚。而詩歌所創造的藝術意境,也寓於這繁簡虛實對比的玄妙之中。

文:朱麗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