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李耀全博士(心理治療師、教授、專欄作家)、麥基恩醫生(資深精神科醫生)
2003年12月9日《明報》刊登了一宗叫人扼腕的悲劇——一名在破碎家庭長大的十一歲小五女生由寓所廚房的窗口躍下身亡!原來案主戴女與母親相依為命,戴父六年前有婚外情,當時五歲大的戴女曾目睹無助的母親企圖從同一個窗口跳樓自殺。至兩年前父母終於離異,母女二人每月便靠4600元綜援及贍養費維生。事發的晨早戴女不願上學,戴母說要見社工,在一些誤解及情緒激動之下,戴女竟攀窗由高處躍下身亡,釀成慘劇。
這案件沒有受傳媒注視,但其實它卻顯示在破碎家庭長大的小孩若得不到足夠的關懷與輔導,會導致情緒不穩、成長障礙、甚至更嚴重的自殺傾向。從這案件資料的分析,我們發覺戴女因父母離異缺乏父愛,又與母親關係疏離,早已身心靈受創,常常渴望得到長輩關心。但戴母本身亦未曾從離婚的傷痛中康復過來,一年前曾因無力管教女兒向校方及社署求助,最近戴女獲批入住「兒童之家」。但她誤會被母親拋棄,這安排亦在她的堅決反對之下告吹。不過在她筆記簿上發現了這樣的自問自答:「那你和誰睡?」「自己一人睡?」「睡哪裡?」「睡下床,你睡上床。」「我睡上床不習慣。」「我睡沙發可以?」「我睡上床。」「你睡沙發啊!」字句中看出她心裡隱藏了不少恐懼!
其實戴女不願上學是反映她沒有自信、怕沒有面子和屢試屢敗的失敗感,而不是因為不喜歡上學。相反的是她在學校可得到一些老師的肯定與愛護,例如每當老師輕拍其肩膀,或輕擁她一下,她便非常雀躍;她亦喜歡寫作抒發感受並喜歡把作文朗讀給老師聽。可惜是這些並不足抵消其他生活上負面的因素。坦白說,無論是戴母或戴女,她們二人都需要緊密的專業輔導,因為她們情緒都是常常在不穩定的情況,而面對的生活壓力卻是有增無減。今日香港太多家庭問題只是得到一般社工式的援助(而社工要處理的個案實在太多),而得不到急切需要的心理與家庭輔導。生活實際的需要固然重要,但仍有不可輕看的心靈上的需要。
當孩子受到創傷,無論是出於父母離異或其他意外或災難,她是需要適切的心理治療。當事件發生時,孩子的情緒亦需要緩和,要鼓勵她說出心中感受,如恐懼、憂鬱等。過後還要好好跟進,重建自信、自我價值感,透過讚美和獎勵肯定孩子。我們要重視孩子們的感受,要改變痛苦的感受需要很多的時間。我們要從孩子的目光傾聽她的心聲,因為創傷留下痛苦的回憶不易磨滅。我們要協助小孩克服心裡的恐懼。我們要慢慢讓受創的孩子恢復一種控制感,克服她的無助感。要記得創傷一定會影響她的學習能力和學業,故此我們在這方面不要再加重她的壓力,讓她得到更多的鼓勵、支援和協助。
除此之外,受創的孩子(成人也一樣)需要精神與心靈的醫治。一個人的心理康復不是單停留在生活上的需要。當人受到不同的創傷與苦難,他一定會問生命的意義在哪裡?災難、困苦和難處能使人變得灰心消極;亦可以使人更正面積極,尤其是當他發現生命的珍貴,神仍然掌權、保守和眷顧。聖誕的信息便是給人在苦難中仍有盼望,因為神的兒子,主耶穌基督竟然願離開天上的榮華,進入凡世,道成肉身,為要死在十字架上為人贖罪,使人在一切的創傷得到醫治,並且得著永生。人無需因人生像苦無出路而自盡,在人的盡頭仍有神所賜的出路和永恆的盼望。
李耀全
文章載自2003年12月29日《談天說道》-
全恩心窗
****************
全恩信箱兩位主持人都很樂意為讀者疏解心中的苦惱和困擾,如果你在人生路上正有難解的心結,身邊又沒有朋友能夠分擔分憂,可以寫信來看能否給你一些啟發。來信可電郵:gracebox2003@yahoo.com.hk
下載香港增補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