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的愚民政策

《道德经》开篇句“道可道非常道。。。”在中国可谓脍炙人口。很奇怪的是,
《道德经》中反复阐述的管理哲学却好象每人看到过。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物,使民不取。”
“世人皆知美之为美,斯恶也。世人皆知善之为善,不善也。”
“世人昭昭,我独昏昏。”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
“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 

大概是大家觉得这些是“愚民政策”的鼻祖,解析之下对老头子的形象有损,
不如顾左右而言它,咬住“道”“无”等几个玄之又玄的字,作得几辈子的文
章。(另一个例子:“柔弱为下”是道家的核心思想,但具体的事情总是把人
引向刚强的方向,不好懂,话也不容易园过来,如今的学者们也就很少去提它
了。) 

其实,夜深人静的时候您坐在草地上仔细想想,“愚民社会”难道不是很理想
的么?大家昏昏噩噩,不知道钻石有什么可宝贵的(哎,钻石有什么可宝贵
的?),不觉得学位有什么必要,不去为了一个漂亮姑娘神魂颠倒,不为升级
升官劳神费力,活下来,生几个孩子,把他们拉扯大,完成人类物种进化链接
的光荣而艰巨的历史使命,便充满成就感,互相之间没那么多恩怨情仇好恶羡
嫉的烂事儿,君子之交淡如水,见面说Hi,分手说Bye,不亦说乎? 

伟大领袖毛主席教导我们说:“读书越多越反动。”单从这句话来看,可说是
“几近道矣”。 

阿弥陀佛,众生为色相所迷,以幻为真,以真为幻(这里用几句不伦不类的佛
家语言,倒不是纯粹为了调侃 -- 老子的治国哲学明显地体现了道家和佛家的
相通)。$10一只的鸡花$100买下来自我感觉很好,结果买了豪宅却没时间与家
人闲聊取乐;施舍于人觉得自己行了善,结果和尚不再化缘而投身慈善事业;
以独立不求人为荣,结果不婚不育而养猫狗鼠兔蛇之类作伴。 

有为之心一出,往回走就难了。炸弹扔到头上,谁不想自己作一个扔回去?垫
起来的乳房在眼前起伏,怪不得人从镜框上射出一道眼光,瞄它一眼。但凡记
得瞄完之后省乎己,说道:“难!”也就不错了。 

看起来,老子心目中理想的愚民社会是一种“不稳定静态”。就象一支倒立的
铅笔,只要偏离一丁点儿,它就会自动加速偏离,无奈地看着孙二娘拍手道
“倒也倒也”。 

但是,依我看,“返朴归真”不但可能,而且正在全世界范围内进行。只不过
不是回到山洞里捡豺狼虎豹吃剩下的骨头架子。 

资本主义体系以人人谋求最大财富为理论出发点。但实行几十年之后,人们谋
求财富的手段比早期时规矩了不少。越来越多的人逐渐意识到财富只是幸福的
众多条件之一。对北欧、加拿大乃至美国的许多人来说,物质生活达到中产阶
级水平以后,工作重点便转移到其它方面去了。中国大陆的年轻一代中也有越
来越多的人选择得过且过、轻松自在的生活方式。 

人就这么顽冥不化,没有的东东就想要,告诉他没什么意思他还是想要,等到
有了,腻了,他会深沉地告诉你:“这玩意儿没什么意思,骗你是小狗。” 

从整体上相对地讲,中国人还是在“没有”的阶段,所以必然要求、要努力、
要拚搏。一切向钱看,是必然的、必须经过的阶段,所以也可以说是健康的,
无论天真的道德家们、近视的学者们如何批判痛斥捶胸顿足哭天抢地中风抽筋,
社会不经过这一段便无法返朴归真。 

从另一方面看,一切向钱看的同时,中国人也是在“为道日损”。从孔圣人开
始,中国的知识分子便染上了“忧国忧民”的恶疾,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
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不忧也得玩深沉忧一把,官本位意识和中国知识分子的这
个臭毛病相辅相成,是鸡和蛋的关系。 

相对而言,钱比权公平一些(不信看看欧洲的资本主义革命),所以从“一切
向权看”到“一切向钱看”,是一个根本性的社会进步。等大家的钱差不太多
的时候(国际上“第二世界”居多,国内中产阶级居多),自然就会懒得为身
外之物操太多心,达到相对心理平衡,复归于无知无为。 

凑合算是无知无为吧,能凑合就是美满了。 

您甭忧国也甭忧民,能忧好自己的屁股就很伟大了。




    Source: geocities.com/huawai/SiBian

               ( geocities.com/huaw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