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俗民情 Customs 

7/7七夕情人節Chinese Lovers' Day

七夕─女性的民俗嘉年華                              

每到農曆七月七日,號稱「中國情人節」的七夕,便成為有情男女期待的盛會,希望在這一天,共渡浪漫的夜晚,如同天上的牛郎織女渡過銀河相會,有情人終成眷屬!然而探究七夕風俗的源流,我們將發現,七夕其實是屬於女性的節日,它顯示了以織女(女性神)為信仰中心的特色,由此衍生各種以女性為參與者的習俗活動。從某個角度而言,它堪稱是一場女性的民俗嘉年華。

一、乞巧節、女兒節與乞巧會

首先從節日名稱看。

七夕的名稱,大約在晉朝時確立。當時出現了很多以「七夕」為題的詩賦,周處《風土記》也記載七月七日夜,觀星祈願的風俗。沿至南朝,又逐漸形成七夕穿針、乞巧的習俗,如梁•宗懍《荊楚歲時記》云:

是夕,人家婦女結綵縷穿七孔針,或以金銀諭石為針。陳瓜果於庭中,以乞巧,有喜子網於瓜上,則以為符應。

彩線穿針本是女紅之事,喜子(蜘蛛)結網,也很像婦女紡織,因此穿針乞巧的習俗,無疑是凸顯了織女的神格與神職,以織女所司的女紅之事,做為節日活動,並且藉此以乞求巧慧、巧藝。更須注意的是,穿針乞巧者,是「人家婦女」,而不是男女皆可。這個特點,一直沿續到後代,如明、清以及民國初年的方志所見,記載七夕習俗,也都說是閨中、婦女,或者是尚無嚴格性別區分的小兒女。而因為是以「乞巧」為重點,七夕的名稱也別出乞巧節、巧節等,但有的地區更強調是屬於女性的節日,因此也稱為女兒節。例如:《天津志略》:

七月初七日,俗稱牛郎會織女,閨人盛陳瓜果、酒餌,邀請女眷,作「乞巧」,曰「女兒節」。

有的地區則將「女兒節」省稱為「女節」(北京地區,見《通州志》),或更口語化,稱「女孩兒節」(北京地區,見《順天府志》)。

可見這七夕的盛會,係以女性為主體,由這些閨中姊妹一同來祭拜屬於她們的神祇,帶有聯誼、同樂的味道。也因此湖北鄖陽地區《房縣志》有云,如果閨中姊妹祭拜織女,做「乞巧會」時,有男子潛窺,就會颳起怪風,稱為「織女暴」。這陣暴風,大概是對男子示警,不得干預女性專屬的聚會。

二、穿針、染指甲與沐髮

從南朝始盛的七夕穿針習俗,後來又逐漸衍化為浮針、投針,也就是將針投入水面,觀察針影的形狀,以卜女紅之巧拙。河南開封地區《祥符縣志》曾記載相當有趣的習俗。

七月七日之午,婦女多乞巧。以碗貯水曝烈日中,頃之水膜凝面,舉繡針投之則浮,諦視水底針影,有云成物花鳥之影者為上,有成剪刀牙尺之影者為次,謂乞得巧,女伴相賀;其影粗如槌、細如絲、直如矢則拙矣,幼女尤忌,或至垂涕泣,其母每曲慰之。

這不僅使我們了解何謂得巧,也彷彿看到一群女性相與嬉戲,幼女的天真、母親的慈愛,尤其彰顯這乞巧會中的女性特色。

按,南朝七夕穿針係在月下行之,後代的浮針、投針也有在月光下進行的,但似乎有演變為日午行之,就太陽光的投影觀察的趨勢。早先的月下穿針,尚有穿五孔針、七孔針、九孔針的傳說,可說充滿了競技的意味,將女紅才藝與遊戲化的競賽結合在一起,因此而得「巧」,頗為「實至名歸」。而後代的浮針、投針,則近似占卜的行為,完全靠運氣來判定是否得「巧」,遊戲的意味更濃厚,也難怪少不更事的小女孩會因此而患得患失。

染指甲係流傳在中國西南一帶的七夕習俗,四川省諸多縣志以及貴州、廣東兩地,也有此風。例如四川綿陽地區《鹽亭縣志》:「七月七日為乞巧節。童稚以鳳仙花染指甲。」無庸置疑的,染指甲也是女性的專利,纖指蔻丹,熠熠動人。這裡說是童稚搗鳳仙花的汁液塗抹指甲,讓人不覺莞爾一笑。

婦女七夕洗髮,也是特別的習俗。在湖南、江浙一帶,也都有此記載。例如湖南湘潭地區《攸縣志》:「七月七日,婦女采柏葉、桃枝,煎湯沐髮。」而散文名家琦君(浙江籍)的〈髻〉也提到其母與叔婆等女眷,都在七夕沐髮。這項習俗,大約和七夕「聖水」的信仰有關。人們認為,七夕這天取泉水、河水,就如同取銀河水一樣,具有潔淨的神聖力量。有的地方直接叫它「天孫(即織女)聖水」。因此女性在這天沐髮,也就有了特殊意義,代表用銀河裡的聖水淨髮,必可獲得織女神的護佑。

三、拜七娘媽與床前母

最能凸顯七夕習俗的性別意義的,還包括祭祀織女與相關神祇的事項。

織女信仰愈到後代,其神格神職愈加擴充,而且傳說中的織女也變成七仙女中最小的一個,因此在閩南、台灣地區,織女又被稱為七娘媽,在七夕時受人膜拜。若說織女是司女紅之神,則衍化成七娘媽信仰時,她已經是保佑兒童的育兒之神了。換言之,她已由女性之神而擴充為母性之神,因此祭拜她的供品是:麻油雞酒、油飯等物,這些東西本是婦女產後坐月子及滿月所食,用來祀神,也就是把她視為母性之神。台南地區甚至於還有「做十六歲」的習俗,意謂十六歲之前,未成年的兒童時期,都必須在七娘媽的庇蔭下,才能平安成長。可見織女、七娘媽的母性色彩是相當濃厚的。

廣東地區也有七夕拜「床前母」、「房中神」之俗,用意在於酬謝祂的產育之功(見廣東汕頭市《南澳志》、佛山地區《南海縣志》)。按,台灣七夕拜七娘媽之外,往往也另備小碗油飯到房中拜「床母」,二者應有類似含意。生產、育兒,這都是女性無可替代的職責,因此這類神祇也都是女性神;在女性神與女性信徒之間,遂構成密切的聯繫,化解了女性在承擔母職時的焦慮與恐懼。

綜上所述,或許只是表現了七夕風俗的某些層面,但這些習俗與女性的密切關係,是不容忽視的。從名稱特定為「女兒節」、從「乞巧」活動中發現女性聚會的歡娛、從祀神中察覺女性神對女性的特殊意義……在在說明了,七夕,在「情人節」之外,更是一場熱鬧又有情味的女性民俗嘉年華。Home

i-mode Taiwan Since 200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