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俗民情 Customs
農曆二十四節氣Lunar Calendar--The 24 Solar Terms
一年有二十四個節氣,每個月有兩個節氣,在月首的稱「節」,月中的稱「中氣」,簡稱為「氣」。據說,節氣是神農氏制訂出來的。在古代的中國是個農、漁、林、牧的社會,農人配合著這些節氣,栽種適時的植物;漁民也配合節氣變化,知道各種魚類的成長與出現,捕得各種魚兒供食用;一般人也配合著季節氣候的變化,安排著各種活動。
古代流傳的一首歌訣說:正月立春雨水節,二月驚蟄及春分,三月清明並穀雨,四月立夏小滿方,五月芒種並夏至,六月小暑大暑當,七月立秋還處暑,八月白露秋分忙,九月寒露並霜降,十月立冬小雪漲,子月大雪並冬至,臘月小寒大寒昌。
本省各地區也有很多的諺語,例如:「雨濕墓碑紙,日曬穀雨田。」
「四月芒種雨,五月無乾土,六月火燒埔,七月斷點露。」
「冬至在月頭,雨落在年兜;冬至在月尾,雨落正二月。」
「大寒日驚南風起,當日最忌落雨時。」
「初一落雨初二散,初三落雨透月半。」
「未吃五日節粽,破裘不甘放。」
相關資料,真是多得很。
現在,按照農民曆的順序,配合著曆書的資料加些說明,請您也來回味一番。
立春:是一年中的第一個節氣。揭開了春天的序幕,草木開始萌芽,農人也開始忙著播種。舊時代的社會,有「迎春」的習俗。高拱乾修《台灣府志》記載著:「立春前一日,有司迎春東郊,備儀丈、綠棚,優伶前導。看春仕女蜂出雲集,填塞市中,多是春花、春餅之屬,以供娛樂。」政府訂定立春這一天為農民節,可見這一天的重要性。
大寒後十五日,斗指東北,維為立春,,時春氣始至,四時之卒始,故名立春也。
雨水:本來是指冰雪溶化成水。農民曆書說:「斗指壬為雨水時,東風解凍,冰雪皆散而為水,化而為雨,故名雨水。」台灣的雨水時節,正是春雨綿綿的季候。農諺說:「雨水節,皆柑橘。」又說:「雨水甘蔗節節長。」生動說明了這時節,正是萬物欣欣向榮,草木萌生的景象。
斗指壬為雨水,時東風解凍,冰雪皆散而為水,化而為雨,故名雨水。
斗指丁為驚蟄,雷鳴動,蟄蟲皆震起而出,故名驚蟄也。
Home
i-mode Taiwan Since 200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