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俗民情 Customs
民俗廟會--王船祭典
王船祭典是臺灣王爺信仰中頗具特色的祭祀活動,在南部地區盛行不衰,隨著時代的進步、經濟的發展,舉行的廟宇愈來愈多,規模也愈辦愈大。
按照祭祀型態與地理位置來區隔,南臺灣的王船信仰活動可劃分為東港溪流域、二仁溪流域、 曾文溪流域、八掌溪流域、朴子溪流域及澎湖群島地區等六個系統(黃文博《南瀛王船誌》),每個系統都有自己的特質與意涵,各領風騷;其中又以曾文溪流域的西港仔刈香和東港溪流域的東港迎王平安祭典最負盛名,也最具代表性,因此有南東港、北西港之稱。
究竟什麼是王船祭典呢?基本上,各地的王船祭典都和迎王活動脫離不了關係。
所謂迎王,顧名思義就是迎請王爺(代天巡狩)的意思,有迎就有送,當迎接王爺降臨地方,大肆祭祀一番之後,便須再把王爺送走,因此而有了送王儀式;民間深信王爺 (代天巡狩)是乘船而來的,也因此便必須建造王船,在祭典結束之後焚化,象徵王爺乘船離去,因此這種迎王→送王的祭典模式便被泛稱為王船祭典活動了。
迎王的對象通常是指值歲的瘟王 。值歲瘟王是奉玉皇上帝的命令,帶玉旨下凡來巡狩人間的神祇,總共有十二位:子年張全、丑年余文、寅年侯彪、卯年耿通、辰年吳友、巳年何仲、午年薛溫、未年封立、申年趙玉、酉年譚起、戌年盧德 和亥年羅士友。但是,並不是所有迎王祭典都迎請十二瘟王,也有迎請五府千歲、遊巡王、管船大王或其他各姓王爺的,只不過無論所迎請的王爺是誰,祂們都有一個共同的任務和職稱,就是代天巡狩。
根據廟方的說法,東港迎王所迎請的也不是十二瘟王,而是當年與溫王爺一同殉難的卅六進士 ,每三年舉行一次祭典,每一次迎請五位,五位千歲爺當中只有大千歲出示姓氏;每一科年所請的大千歲,是屬於卅六進士中十二位玉帝欽點的欽差當中的一位。
不過拿值歲十二瘟王與民國四十一年以來歷科東港平安祭典所迎請的大千歲相對照,不難發現其中仍有一些巧合的地方,所以仍有一些學者將東港迎王歸類為十二瘟王系統。
東港迎王平安祭典
根據在地人的表示,東港迎王平安祭典已經持續有百年以上的歷史,有跡可循的,最早可追溯到昭和六(西元一九三一)年,距今也有七十年左右的時間;這中間除了日治末期太平洋戰爭爆發,曾經中斷過。
早期的東港迎王規模較小,所製作的王船以紙糊為主,體型很迷你。民國六十二年以後王船改用木作以後,才開始受人矚目,而祭典活動也逐漸發展成現在壯盛的規模,並且受到宗教界與學術界的重視,成為屏東地區重要的民俗活動之一。
三年一科的東港迎王,傳統上都是在科年的農曆九月中旬以後舉行,這是全東港地區的大事,祭典活動從請王到送王前後長達八天,而祭典的前置作業,包括王船的建造、祭典委員會的成立、執事人員的編制、祭典內容的規劃、參與廟宇的安排、與會陣頭的訓練等等,至少在兩年以前就已經開始陸續準備了,因此東港迎王幾乎動員了全部的東港人,不管是出海捕魚也好,是旅居他鄉也罷,都一定會趕回家鄉來參與這個盛會。Home
i-mode Taiwan Since 200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