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俗民情 Customs

民俗廟會--五府千歲

王爺由來

王爺信仰為何能在臺灣地區如此蓬勃發展?這可得從數百年前說起了。

  自古以來,中國大陸華南沿海一帶就是一個高溫多溼、瘴疫橫行的地區,面對急性致命的瘟疫,一向以「草本之學,藥材之富」自豪的中國人,這個時候卻多束手無策,無奈之餘,只好訴諸鬼神了,以為瘟疫流行就是瘟神疫鬼在作祟,當然,祭神拜鬼便成了治瘟除疫的唯一良方。

  所以瘟疫流行過後,幸運撿回一命的人,認為自己之所以大難不死,必是瘟神手下留情,為了答謝瘟神的施恩,也祈求莫再觸怒瘟神,盛大的祭拜是在所難免的。祭典能辦多大就辦多大,在大肆款待之後,就編造紙船,將瘟神送出海,送王之時家家戶戶門戶緊鎖,避之唯恐不及,為的就是希望祂們從此不要再回來。

  送王船的信仰習俗,於是就在華南沿海一帶流行起來。

  因為風向和海流的關係,大陸東南沿海地區所送出的王船,最後不是漂著在澎湖群島,就是漂著在臺灣的西南沿海地區。巧得很,臺澎地區因為地處亞熱帶,也是高溫多溼的氣候,病菌滋生的迅速比起華南地區有過之而無不及,閩粵先民遠渡重洋移居到這裡開墾,在逃過海盜、山賊的掠奪,解決與原住民衝突的問題後,最後所面臨的,便是這些似曾相識的瘴癘之氣,於是,王船的漂著成了原罪,家鄉那套祭瘟送瘟的治癘之道,自然也被帶到臺灣來應用,並且在此生根、茁壯。

  隨著時代的流轉,臺灣地區民智逐漸啟化,環境衛生也日益改善,瘟疫流行的機會相對的愈來愈少,但是瘟神的信仰卻沒有因此而消失,反而愈來愈蓬勃,瘟神的地位與身份也愈來愈受提昇肯定,於是乎,瘟神從當年的放癘疫鬼一躍而成瘟部正神,進而結合歷史小說、民間故事變成忠君愛國的英雄人物,最後進化為遊府吃府、遊縣吃縣的代天巡狩,或神通廣大、無所不能的王爺公;王船也從當年的瘟王船變成今日的王爺船,從當年的「閉戶避送」變成今日的「舉城迎送」,就變成了今天在臺灣西南部沿海地區相當盛行的王船祭典。

  在學術界,有關王爺信仰的由來,眾說紛云,較具代表性的理論大約有以下四種:

  ▲鄭王信仰:民初連橫先生主張王爺就是指鄭成功,認為臺人「建廟以祀,而時已歸清,語多避忌,故閃爍其辭,而以王爺稱。」近年蔡相煇教授也認為臺灣地區的將軍廟或大王廟主祀鄭成功;二王廟合祀鄭成功、鄭經文武二王;大人廟或三老爺廟則祀鄭成功、鄭經、鄭克臧等祖孫三人。

  大人廟主祀池、朱、李三位王爺,從這三位王爺的神像和姓氏看來,池王爺黑臉長鬚,池與鄭的泉州話同音,應該就是鄭成功;朱王爺紅臉長鬚,而朱是明朝皇帝的賜姓,應該就是鄭經;李王爺白臉無鬚,而鄭克臧的本姓恰好就是李。

  ▲亡靈信仰:學者曾景來主張王爺就如同有應公一樣,是由人死後衍化而成的神祇。

  ▲瘟神信仰:日人前島信次主張王爺是純粹的瘟神信仰,國內劉枝萬先生更將瘟神的演化分為六階段--死於瘟疫的厲鬼-取締厲鬼的神祇-保護航海的海神-精通歧黃的醫神-保境安民的正神-萬能的神明。

  ▲折衷的說法:學者石萬壽認為臺灣王爺有兩支系統,一為瘟神系統,一為三老爺系統。一向對臺灣民間信仰頗有研究的黃文博先生更索性就現實的信仰社會,綜合各家各派的說法, 而創造出另一派折衷的理論。Home

i-mode Taiwan Since 200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