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小百科 My Health
腸病毒(Enterovirus)
一、概論
腸病毒71型分佈於全球各地,而且一直持續性的存在於人類生活環境之中,在可預見的未來,尚不可能將之滅絕。
目前除小兒麻痺病毒外,尚無疫苗或特效藥可預防或治療腸病毒感染症。
依據血清流行病學調查顯示,雖有部份幼童已具有腸病毒 71型之抗體,但是仍有一半以上幼童不具有抵抗力,因此,未來腸病毒71型在台灣地區仍有造成小幅流行的空間。
二、流行現況
腸病毒71型是60幾種腸病毒當中的一種,也是我們目前己知的腸病毒當中最後被發現的一種。其致病力特別高,尤其是神經系統的併發症。
腸病毒71型自1969年在美國首度被發現以後,在世界各地都有流行的報告,包括澳洲、日本、香港、馬來西亞、瑞典、保加利亞、匈牙利、法國等地。事實上,台灣在10幾年前也曾經流行過。根據美國所作的調查,自1977年至1991年間,每年都有腸病毒71型被分離出來,只是個案數的多少每年稍有不同,可見此型腸病毒的分佈是全世界性的,而且一直存在。
三、傳染途徑
腸病毒可經由腸胃道或呼吸道傳染,其傳染力始於發病之前幾天,在喉嚨與糞便都有病毒存在,而其腸道的病毒排出時間可以持續數週之久,一般而言,發病後的一週內傳染力最高 。它們在家庭之中有很高的傳染率,在流行期甚至可以由污水中分離出病毒。
四、臨床表徵
腸病毒可以引起多種疾病,其中很多是沒有症狀的感染,有些則有發燒或類似一般感冒的症狀。它們有時候則會引起一些特殊的臨床表現,包括手足口病 (hand-foot-and-mouth disease)、疱疹性咽唊炎(herpangina)、無菌性腦膜炎、病毒性腦炎、肢體麻痺症候群、急性出血性結膜炎(acute hemorrgagic conjunctivitis)、心肌炎等。手足口病患者會在手腳與腎部周圍出現稍微隆起的紅疹,疹子的頂端大多有小水泡, 口腔也會有潰瘍。疱疹性咽唊炎大多會發燒,持點是在口腔後部出現水泡,然後很快地破掉變成潰瘍。
五、腸病毒之防治
由於腸病毒型別很多,無法得過一次就終身免疫,而且目前並沒有預防的疫苗(小兒麻痺除外),可經口、飛沬、接觸之途徑傳染,控制不易,故提醒民眾應注意下列一般之防範方法:
增強個人之免疫力:注意營養,均衡飲食及運動。
加強個人衛生:尤其需勤洗手,以防感染或藉由接觸傳染嬰幼兒。
注意環境衛生:環境清潔及通風 。
避免接觸受感染者:避免出入過度擁擠之公共場所,不要與疑似病患(家人或同學)接觸。
高危險群:三歲以下小孩要特別小心,有較高比率得到腦炎,類小兒麻痺症候群或肺水腫;而民國70年以後出生的人對腸病毒71型都沒有抗體,都可能受感染,要特別注意。
(接續頁)Home i-mode Taiwan Since 200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