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倚天屠龍記》對讀者的思想沖擊

梁啟超在《論小說與群治之關係》一文中開宗明義便說「欲新一國之民,不可不先新一國之小說」,並且認為 「小說有不可思議之力支配人道故」。當然,梁啟超身處的時代不可能看到今天各種電子傳媒更能「支配人道 」,因而誇大了小說的社會作用。不過,膾炙人口的小說在某程度上也確能起到移風易俗的作用。而在當代, 當小說被拍成電視電影時,更具有「不可思議之力」。

金庸的《倚天屠龍記》(以下簡稱《倚天》)是當代膾炙人口的武俠小說,曾在兩岸三地拍成多部電視電影,已 經深入人心。一般人談到《倚天》,大多集中討論小說中曲折離奇的故事情節、出神入化的各種武功、光怪陸 離的諸色武林人物,以至旖旎纏綿的多段愛情。可是,除了上述元素外,《倚天》其實還有一個鮮為人提到的 特點,就是它曾兩次帶引讀者(或觀眾)破除成見,令讀者在思想上經歷兩次重大逆轉,在某程度上起著思想啟 發(如果談不上解放)的作用。

《倚天》帶引讀者經歷的第一次思想逆轉是破除對明教的成見。明教在小說中被定位為魔教,他的眾多人物在 出場時都帶著各種邪氣或有各種乖戾行為,例如金毛獅王謝遜濫殺無辜、殷素素殺害龍門鏢局八十多條性命等 。而某些明教人物的武功或病態,例如金毛獅王謝遜的獅子吼和間歇性發瘋、青翼蝠王韋一笑的喝人血、殷離( 蛛兒)的千蛛萬毒手等,更有一種可怖感,令人越發感到明教中人的「邪」,恰與「正」派中人如張三丰等形成 鮮明對照。事實上,張三丰在救了明教中人常遇春後便曾勸告他「即日洗心革面,棄了邪教」。由此可見,作 者從一開始便把明教塑造成不折不扣的邪教。

可是,亦正是同一位作者把小說的主角張無忌安排成為明教的教主,而張無忌又正是張三丰的徒孫,這就令張 三丰這位武林正派中最公正的人物不得不改變對明教的看法。其實,《倚天》的讀者又何嘗不是像張三丰那樣 ,從最初把明教視為邪魔外道,到後來慢慢接受明教。而當明教中人最終以「驅逐韃虜,恢復中華」的反元義 士姿態出現於讀者面前,甚至連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和開國元勳徐達、常遇春等人也是明教中人時,明教在讀 者心目中已全然「改邪歸正」了。

《倚天》對讀者的沖擊還不止於此。正當讀者還在努力改變對明教的觀感之際,以「蒙古小妖女」形像出場的 女主角趙敏又把讀者帶進另一輪思想鬥爭當中。如果明教與武林正派之間的矛盾還只是江湖上的私人恩怨,那 麼蒙古統治者與漢族起義者之間的矛盾就牽涉到國仇家恨和「民族大義」。連張三丰這位思想異常開通,認為 「正邪兩字,原本難分」的武林泰斗,也曾說出「老道生平,專殺韃子」。由此可見,元末漢人與蒙古人之間 確實處於勢不兩立,難以調和的地步。

其實,在趙敏出場之前,周芷若可說是張無忌最理想的元配。論出身,兩人都跟武林正派和明教有淵源(張無忌 既是武當張三丰的徒孫又是明教教主,周芷若則是峨嵋派中人,其父卻曾因接載明教中人常遇春而遭殺身之禍) ,兩人可謂「門當戶對」。他們的結合不但不會引起各門派反對,相反,更能起到團結武林正派與明教,促成 兩者聯合反元的重大作用,可謂具有「政治正確性」。

相比之下,趙敏則屬於「黑五類」出身,她的父兄汝陽王和王保保在歷史上真有其人,正是漢族起義者的死敵 ,在元朝覆亡後繼續頑抗,阻礙明朝統一天下。即使不計國仇,趙敏的家族也跟張無忌有深仇大恨。汝陽王府 的高手阿大、阿二等便是當年用大力金剛指令張無忌的三師伯俞岱巖終身殘廢的元凶。同樣,汝陽王的另兩名 手下玄冥二老也就是當年打傷張無忌,令張無忌飽受痛苦煎熬的仇人。

可是,《倚天》的作者卻又偏偏安排張無忌與這個「國仇家恨」兼備的小妖女結合。於是,讀者又要再次經歷 思想逆轉,而這次逆轉並非全盤接受蒙古統治者,而只是接受趙敏一人(事實上趙敏本身也要經歷思想逆轉,就 是背叛她的家國)。《倚天》的讀者剛剛才把對明教中人的看法從邪魔外道轉而為反元義士,接著又要把對趙敏 的看法從明教的對頭人轉而為明教教主張無忌的元配,這對讀者的思想來說無疑又是一大沖擊。

好的小說不僅要有盪氣迴腸、扣人心弦的情節,而且還應能對讀者的思想有所啟發,開闊讀者的眼界或胸襟。 《倚天》的作者通過巧妙的佈局,讓讀者經歷兩次思想大逆轉,使我們認識到,我們有時不能抱著既有的成見 去看待其他人或群體。假如能夠放開成見,以公正的態度看待某些「非我族類」,那麼便能消除很多誤解,或 甚至化敵為友,就像武林正派最終與明教聯手推翻蒙古統治者,以及張無忌最終與蒙古「小妖女」趙敏結合那 樣。


刊載或轉載本文的網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