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代主要聯盟和國際組織(前3千紀-15世紀)
前3千紀-15世紀包括世界歷史上的上古時代和中古時代。在這兩個時代的國際組織可說只有聯盟這種形式,而
且大多數是城邦(有些學習認為中國周代的諸侯國其實也是城邦)、城市公社或自治市鎮的聯盟,在中古時代亦
有封建領主或教區的聯盟。
蘇美爾城邦聯盟 League of Sumerian City-States
蘇美爾城邦聯盟可能是歷史上最古老的聯盟,於約前27世紀末由基什Kish國王恩米巴拉吉西
Enmebaragisi創建,由美索不達米亞Mesopotamia南部地區各蘇美爾人城邦組成。因本聯盟以尼普爾Nippur作為
其宗教中心,故又稱尼普爾聯盟Nippur League。由於本聯盟之早期盟主由基什國王兼任,此後本聯盟之盟主多
沿襲傳統,取號為「基什之王」。約前24世紀隨著強國阿卡德Akkad的興起和征服蘇美爾人諸城邦,本聯盟逐漸
解體。
聯盟成員
基什Kish、烏爾Ur、拉加什Lagash、烏瑪Umma、烏魯克Uruk |
歷任盟主名單
名字 | 任職時間 | 國籍 |
恩米巴拉吉西 Enmebaragisi | 約前27世紀末 | 基什 |
米桑尼帕達 Mesannipada | 約前26世紀前期 | 烏爾 |
安尼帕達 Aannipada | 約前26世紀前期 | 烏爾 |
卡疊什聯盟 Kadesh League
約前1481年敘利亞-巴勒斯坦各國為反叛埃及而聯盟,因以卡疊什為盟主,故稱卡疊什聯盟。同年埃
及進攻敘利亞-巴勒斯坦,並在美吉多Megiddo戰役中擊破本聯盟。
北阿拉姆聯盟 Northern Aramaean Coalition
前858年敘利亞北部和小亞細亞東南部某些阿拉姆Aram人和赫梯Hittite人城邦組成北阿拉姆聯盟,以
共同反抗亞述Assyria。前855年亞述攻滅阿拉姆城邦比特.阿迪尼Bit Adini後,本聯盟即告瓦解。
聯盟成員
薩馬爾Samal、比特.阿迪尼Bit Adini、卡爾基米什Carchemish、哈梯納Khattina |
南阿拉姆聯盟 Southern Aramaean Coalition
前854年由敘利亞南部某些阿拉姆人城邦和以色列Israel組成南阿拉姆聯盟,以共同反抗亞述。約前
842年本聯盟為亞述摧毀。
聯盟成員
大馬士革Damascus、哈馬思Hamath、以色列Israel |
第一次反亞述聯盟 First Anti-Assyrian Coalition
前8世紀中葉比特.阿古希Bit Agusi國王與阿拉姆諸城邦、烏拉爾圖Urartu諸盟邦和猶大組成第一次反亞述
聯盟。前743年亞述擊敗本聯盟,並於前740年攻滅比特.阿古希。此後猶大繼續反抗亞述,但至前738年亦
為亞述擊敗,本聯盟至此瓦解。
聯盟成員
比特.阿古希Bit Agusi、凱特克Ketek、猶大Judah |
歷任盟主名單
名字 | 任職時間 | 國籍 |
馬提爾 Matiel | 前8世紀中葉-前740 | 比特.阿古希 |
第二次反亞述聯盟 Second Anti-Assyrian Coalition
第二次反亞述聯盟(又稱敘利亞-以法蓮聯盟Syro-Ephraimite Coalition)是前734年由以色列和大馬
士革Damascus組成的反亞述聯盟。前732年亞述滅以色列和大馬士革,本聯盟遂告解體。
聯盟成員
大馬士革Damascus、以色列Israel |
第三次反亞述聯盟 Third Anti-Assyrian Coalition
約前700年代猶大與埃及、腓尼基Phoenicia諸城邦和腓利斯提Philistine組成第三次反亞述聯盟。前
701年亞述擊破本聯盟。
聯盟成員
猶大Judah、埃及Egypt、西頓Sidon、腓利斯提Philistine |
歷任盟主名單
名字 | 任職時間 | 國籍 |
希西家 Hezekiah | 約前700年代 | 猶大 |
帖撒利聯盟 Thessalian League
約前700年由帖薩利Thessaly人諸部落、城邦在希臘北部組成帖撒利聯盟。前371年菲里Pherae城邦僭
主傑森Jason統一帖薩利各邦,帖薩利聯盟遂成為希臘北部的強大政治勢力。但隨著馬其頓Macedon在希臘北部
興起,本聯盟勢力衰落,在前344年終為馬其頓所滅。
歷任統治者名單
名字 | 任職時間 | 國籍 |
阿勒瓦斯 Alevas | 約前7世紀末 | 拉里薩 |
優里洛庫斯 Eurilochus | 約前590 | ? |
斯科帕斯 Skopas | 約前560 | ? |
拉坦雅斯 Lattamyas | 約前540 | ? |
埃切克拉蒂達斯一世 Echecratidas I | 約前530 | ? |
安迪奧庫斯 Andiochus | 約前515 | ? |
辛尼亞斯 Cineas | 約前511 | ? |
托拉克斯 Thorax | 前500-前476 | ? |
埃切克拉蒂達斯二世 Echecratidas II | 前476-前460 | ? |
奧雷斯蒂茲 Orestes | 前460-前453 | ? |
阿里斯托米德斯 Aristomides | 前432-前405 | ? |
安吉勒斯 Angelus | 前432-前405 | ? |
達科斯 Dachos | 前432-前405 | ? |
傑森 Jason | 前371-前370 | 菲里 |
波利多羅斯Polydoros | 前370 | ? |
波利弗朗 Polyphron | 前370-前369 | ? |
阿歷山大 Alexander | 前369-前358 | ? |
阿傑拉斯 Agelas | 前361 | ? |
名字不詳 | 前358-前352 | ? |
歐迪克斯 Eudicus | 前352-前344 | ? |
伊達拉斯坎聯盟 Etruscan League
約前700年以後由意大利北部的12個伊達拉斯坎人城邦建立伊達拉斯坎聯盟,起初本聯盟曾稱霸意大
利中北部。其後在意大利中部和南部分別興起羅馬和大希臘Magna Graecia諸城邦,本聯盟在意大利的霸權遂日
益衰落。前396年羅馬滅伊達拉斯坎城邦維艾Veii後,本聯盟喪失在南方的一個重鎮,此後便逐漸瓦解。
聯盟成員
維艾Veii、開斯拉Caisra、克勒夫辛Clevsin、庫爾敦Curtun、佩魯斯納Perusna、塔爾赫納Tarchna、維爾
茲納Velzna |
拉丁聯盟 Latin League
約前700年拉丁姆Latium地區(位於意大利中部)諸城邦組成拉丁聯盟,以共同抵禦伊達拉斯坎人。前
6世紀羅馬為對抗伊達拉斯坎聯盟,亦加入本聯盟。其後拉丁姆諸邦逐漸為羅馬控制,與羅馬的矛盾日增,最終
導致前340年的拉丁戰爭。前338年羅馬擊破拉丁聯盟,本聯盟諸邦成為羅馬的殖民地或屬國。
聯盟成員
阿爾巴.朗加Alba Longa、拉文尼恩Lavinium、圖斯庫林Tusculum、羅馬Rome |
葵丘之盟 Kuiqiu Alliance
在中國春秋時代,[東]周王室衰弱,諸侯爭霸。在此期間諸侯曾舉行多次盟會,結成很鬆散的盟約。本網頁只
介紹若干次較著名的盟約。在春秋時代最早稱霸的是齊侯姜小白(齊桓公)。前651年姜小白在葵丘大會諸侯,結
成葵丘之盟,正式確立其霸主地位。但在前643年姜小白死後,齊陷入內亂。本盟約也隨之「人亡政
息」,實際不復存在。
盟約成員
齊Qi、魯Lu、宋Song、鄭Zheng、許Xu、曹Cao、衛Wei |
歷任霸主名單
名字 | 任職時間 | 國籍 |
姜小白 Jiang Xiaobai | 前651-前643 | 齊 |
踐土之盟 Jiantu Alliance
齊霸業衰落後,晉在晉侯姬重耳(晉文公)領導後,繼起稱霸。在前632年城濮之戰中擊敗楚後,姬重耳在踐土大
會諸侯,結成踐土之盟,並成為諸侯霸主。其後在姬重耳後,晉得以繼續維持霸業。直至前597年在
邲之戰中晉為楚擊敗,晉始喪失其霸權。
盟約成員
晉Jin、齊Qi、魯Lu、宋Song、衛Wei |
歷任霸主名單
名字 | 任職時間 | 國籍 |
姬重耳 Ji Chonger | 前632-前628 | 晉 |
姬歡 Ji Huan | 前628-前621 | 晉 |
姬夷皋 Ji Yigao | 前621-前607 | 晉 |
姬黑臀 Ji Heitun | 前607-前600 | 晉 |
姬據 Ji Ju | 前600-前597 | 晉 |
比奧提亞聯盟 Boeotian League
約前600年希臘城邦底比斯Thebes為建立其霸權,逼使比奧提亞Boeotia地區諸城邦與其組成比奧提亞聯盟
。此後底比斯一直保持對聯盟各邦的領導權。但在波斯Persia戰爭期間,由於底比斯支持波斯,結果在前
479年為希臘諸邦圍攻,比奧提亞聯盟亦被解散。由前457年起比奧提亞諸邦被迫加入由雅典控制的提洛聯盟,
直至前447年比奧提亞諸邦才擺脫雅典的控制,重建比奧提亞聯盟。前371年底比斯奪取希臘霸權後,該城邦在
次年成立阿卡地亞聯盟,並將比奧提亞聯盟併歸阿卡地亞聯盟。
聯盟成員
底比斯Thebes、奧爾科梅納斯Orchomenus、普勒提亞Plataea、西斯皮埃Thespiae |
伯羅奔尼撒聯盟 Peloponnesian League
約前546年希臘城邦斯巴達Sparta為建立其在伯羅奔尼撒半島的霸權,組成伯羅奔尼撒聯盟,包括伯
羅奔尼撒半島上幾乎所有城邦(阿果斯Argos和阿卡亞Achaea除外)。前5世紀斯巴達與雅典進行兩次伯羅奔尼撒
戰爭,結果斯巴達獲勝,從而確立斯巴達在全希臘的霸權,本聯盟的勢力達於極盛。但在前4世紀初,經科林斯
Corinth戰爭後,斯巴達的勢力受到削弱。隨著底比斯霸權崛起,斯巴達最終於前371年喪失霸權,本聯盟亦於
次年瓦解。
聯盟成員
斯巴達Sparta、科林斯Corinth、伊利斯Elis、蒂吉亞Tegea、麥加臘Megara |
東印度城邦聯盟 League of East Indian City-States
前5世紀前期北印度東部城邦跋祇Vajji聯合若干個城邦,組成東印度城邦聯盟,以共同反對當時北印
度的強國摩揭陀Magadha。根據古印度傳說,由約前484年起,本聯盟曾與摩揭陀進行16年戰爭,至約前468年跋
祇終為摩揭陀擊敗,本聯盟遂告瓦解。
聯盟成員
跋祇Vajji、末羅Malla、迦尸Kasi、憍薩羅Kosala |
歷任主席名單
名字 | 任職時間 | 國籍 |
切特伽 Chetaka | 前5世紀前期 | 跋祇 |
黃池之盟 Huangchi Alliance
吳是中國春秋時代末期崛起的強國。在吳王吳光(闔閭)在位時期,吳曾擊敗楚,崛起成為華南的新興強國,並
北上爭奪中原的霸權。前482年[東]周諸侯大會於黃池,結成黃池之盟。在會上晉與吳爭當霸主,結
果吳王吳夫差終取得霸主地位。但同年越乘機侵吳,大敗吳軍。吳被迫與越議和,隨之喪失霸權。
歷任霸主名單
名字 | 任職時間 | 國籍 |
吳夫差 Wu Fucha | 前482 | 吳 |
第一次希臘聯盟 First Hellenic League
前481年希臘諸邦在科林斯會議上組成第一次希臘聯盟,其目的為團結所有城邦的力量,在波斯戰爭
期間共同對抗波斯。由於斯巴達在戰爭開始時居於強國地位,該邦被賦與統率聯軍的權力。但隨著雅典軍在戰
爭中屢建奇功,雅典的地位逐漸上升,並威脅斯巴達的地位,造成本聯盟中兩大強國的裂痕。在前479年斯巴達
退出本聯盟後,本聯盟即告瓦解。此後希臘分裂為斯巴達為首的伯羅奔尼撒聯盟和雅典為首的提洛聯盟兩大陣
營。
聯盟成員
斯巴達Sparta、科林斯Corinth、雅典Athens |
提洛聯盟 Delian League
前478年希臘城邦雅典Athens與愛琴Aegean海諸島和愛奧尼亞Ionia諸城邦組成提洛聯盟(又稱第
一次雅典海上聯盟First Athenian Naval League),以共同抵抗波斯。因本聯盟設全盟會議和金庫於提洛
Delos島上,故名。由於雅典在波斯戰爭後國力大增,提洛聯盟逐漸成為雅典控制其盟國和爭奪霸權的工具。在
擊敗波斯後,本聯盟迅即捲入與伯羅奔尼撒聯盟爭奪希臘霸權的鬥爭中,引發兩次伯羅奔尼撒戰爭。結果雅典
在前404年戰敗,本聯盟遂告瓦解。
聯盟成員
雅典Athens、開俄斯Chios、薩莫斯Samos、列斯勃斯Lesbos、納克索斯Naxos |
歷任議長名單
名字 | 任職時間 | 國籍 |
阿里斯泰迪茲 Aristides | 前478-約前468 | 雅典 |
徐州之盟 Xuzhou Alliance
在中國春秋時代末期,吳、越兩國互相攻伐。起初越為吳所敗,成為吳之附庸國。其後越王姒勾踐勵精圖治,
恢復國勢,在前473年滅吳。滅吳後姒勾踐隨即北上爭霸,大會[東]周諸侯於徐州,結成徐州之盟,
並自號霸王。不過姒勾踐的霸業已是春秋霸主政治的尾聲。在前465年姒勾踐死後,越的霸權也就「人亡政息」
,越已成為不起眼的小國,不能入於「戰國七雄」之列。
盟約成員
越Yue、齊Qi、晉Jin、魯Lu、宋Song |
歷任霸王名單
名字 | 任職時間 | 國籍 |
姒勾踐 Si Goujian | 前473-前465 | 越 |
第一次反斯巴達同盟 First Anti-Spartan Alliance
前471年希臘城邦蒂吉亞Tegea與阿果斯Argos組成第一次反斯巴達同盟,以共同對抗斯巴達。次年本
同盟與斯巴達爆發蒂吉亞戰爭,阿卡地亞Arcadia地區諸城邦亦參加本同盟。但在約前469年斯巴達擊破本同盟
。
卡爾西迪西聯盟 Chalcidian League
約前432年希臘東北部卡爾西迪西Chalcidice半島上各城邦在擺脫雅典控制後組成卡爾西迪西聯盟,
以奧林瑟斯Olynthus為盟主。在第二次伯羅奔尼撒戰爭期間,本聯盟曾參與反對斯巴達的戰爭。前379年為斯巴
達擊敗後,本聯盟曾一度解散。其後奧林瑟斯於前371年重建本聯盟。但在前348年馬其頓征服卡爾西迪西諸邦
後,本聯盟被永久解散。
阿果斯聯盟 Argive League
在第二次伯羅奔尼撒戰爭期間,雅典和斯巴達曾在前421年訂立50年休戰和約,對希臘諸邦的領土和政治私下作
出安排,結果引起部分城邦不滿。這些對和約不滿的城邦(以阿果斯為首)在該年成立了阿果斯聯盟,
並與斯巴達繼續作戰。前420年阿果斯被斯巴達擊敗後,被迫與斯巴達結盟,本聯盟遂告瓦解。
聯盟成員
阿果斯Argos、科林斯Corinth、曼蒂尼亞Mantinea、伊利斯Elis、奧林瑟斯Olynthus |
四邦同盟 Quadruple Alliance
前420年阿果斯聯盟出現裂痕,雅典遂與該聯盟中的阿果斯、曼蒂尼亞Mantinea和伊利斯Elis組成四邦同盟
,共同對抗斯巴達。前420年阿果斯被斯巴達擊敗後,被迫與斯巴達結盟並退出本聯盟,本聯盟遂告瓦解。
同盟成員
雅典Athens、阿果斯Argos、曼蒂尼亞Mantinea、伊利斯Elis |
第二次反斯巴達同盟 Second Anti-Spartan Alliance
前395年波斯促使希臘諸城邦組成第二次反斯巴達同盟,以共同反對斯巴達霸權。本同盟組成後便隨
即爆發反對斯巴達的科林斯戰爭。前387年戰爭結束後,斯巴達的霸權受到一定削弱,波斯重新獲得對愛奧尼亞
諸邦的主權。
同盟成員
雅典Athens、底比斯Thebes、科林斯Corinth、阿果斯Argos、麥加臘Megara、優卑亞Euboea |
第二次雅典海上聯盟 Second Athenian Naval League
前377年雅典為重建其霸權,組成第二次雅典海上聯盟,在成立後便先後捲入與斯巴達的伯羅奔尼撒
聯盟和底比斯的阿卡地亞聯盟的戰爭。雖然其後伯羅奔尼撒聯盟和阿卡地亞聯盟先後瓦解,但由於雅典在伯羅
奔尼撒戰爭後已元氣大傷,實已無法重建昔日的霸權。前357年雅典的盟邦更背叛雅典,與雅典爆發第一次聯誼
戰爭。結果雅典在前355年戰敗,本聯盟遂告瓦解。
聯盟成員
雅典Athens、薩莫斯Samos、波提底亞Potidaea、納克索斯Naxos、開俄羅Chios、羅德斯Rhodes、科斯Cos
|
阿卡地亞聯盟 Arcadian League
前370年希臘城邦底比斯為建立其在希臘的霸權,以原來的比奧提亞聯盟為基礎擴大而成阿卡地亞聯盟
。前369年底比斯建立新城邦-麥加羅波利斯Megalopolis作為本聯盟的政治中心。但底比斯的霸權為時很
短,在前362年被以雅典和斯巴達為首的盟軍擊敗後,底比斯的霸權即告衰落,本聯盟亦告瓦解。
聯盟成員
底比斯Thebes、曼蒂尼亞Mantinea、蒂吉亞Tegea、奧爾科梅納斯Orchomenus、麥加羅波利斯Megalopolis
|
第二次希臘聯盟 Second Hellenic League
前338年馬其頓國王腓力二世Philip II在征服希臘諸城邦後,強迫希臘諸城邦(斯巴達除外)組成第二次希
臘聯盟(又科林斯聯盟League of Corinth)。其目的是把眾多城邦置於統一的指揮下,以集中力
量對抗波斯。馬其頓國王阿歷山大三世Alexander III在位期間,更領導希臘諸邦進行東征,建立橫跨歐、亞、
非三洲的大帝國。但在前323年阿歷山大三世死後,其帝國迅即分裂,希臘諸邦也乘機背叛馬其頓,另組第三次
希臘聯盟,本聯盟遂告瓦解。在阿歷山大繼承者戰爭期間,其中一名馬其頓軍閥德米特里一世Demetrius I(他
與其父安提戈納斯一世Antigonus I共同取號「亞細亞國王」)曾奪取希臘,並於前302年恢復本聯盟。但由於戰
亂頻仍,德米特里一世在希臘的統治並不長久,他與其父在前301年被其他軍閥擊敗,他們的領地亦被瓜分。
聯盟成員
科林斯Corinth、雅典Athens、底比斯Thebes、阿果斯Argos、麥加臘Megara |
歷任霸主名單
名字 | 任職時間 | 國籍 |
腓力二世 Philip II | 前338-前336 | 馬其頓 |
阿歷山大三世 Alexander III | 前336-前323.6.13 | 馬其頓 |
德米特里一世Demetrius I | {統帥} 前302-前301 | 馬其頓 |
第三次希臘聯盟 Third Hellenic League
前323年希臘諸邦(以雅典為首)乘馬其頓國王阿歷山大三世逝世之機,組成第三次希臘聯盟,以共同
反抗馬其頓。本聯盟甫一成立,便即發動反馬其頓起事(史稱拉米Lami戰爭)。但次年雅典為馬其頓擊敗,本聯
盟隨即瓦解,而雅典的奴隸主民主政體亦為馬其頓所摧毀。
伊托利亞聯盟 Aetolian League
「伊托利亞聯盟」是前290年中希臘諸邦組成的聯盟,是在希臘化Hellenistic時期希臘地區兩大城邦聯盟之一
,與阿卡亞聯盟敵對。在羅馬擴張時期,本聯盟採取親羅馬政策,在第二次馬其頓戰爭中支持羅馬擊敗馬其頓。
其後為反抗羅馬的控制,本聯盟改採反羅馬政策,與羅馬的敵人敘利亞結盟。在約前190年敘利亞戰敗後,本聯
盟勢衰,至前146年為羅馬解散。
聯盟成員
福西斯Phocis、洛克里斯Locris、伊利斯Elis |
歷任首領名單
名字 | 任職時間 | 國籍 |
多里馬科斯 Dorimachos | 前221-前220 | ? |
斯科帕斯 Skopas | 前220-前219 | ? |
埃弗里皮達斯 Evripidas | 前219-前218 | ? |
阿吉塔斯 Agitas | 前218-前217 | ? |
阿吉拉奧斯一世 Agelaos I | 前217-前216 | ? |
斯科帕斯 Skopas | 前212-前211 | ? |
派里阿斯 Pyrias | 前210-前209 | ? |
阿塔羅斯 Attalos | 前209-前208 | ? |
米安德羅斯 Maeandros | 前207-前206 | ? |
斯科帕斯 Skopas | 前206-前205 | ? |
迪凱阿科斯 Dikaearchos | 前205-前204 | ? |
索阿斯 Thoas | 前203-前202 | ? |
達莫克里托斯 Damokritos | 前200-前199 | ? |
費尼阿斯 Faeneas | 前197-前196 | ? |
阿歷薩梅諾斯 Alexamenos | 前196-前195 | ? |
索阿斯 Thoas | 前194-前193 | ? |
達莫克里托斯 Damokritos | 前193-前192 | ? |
法尼阿斯 Phaeneas | 前192-前191 | ? |
阿奇達莫斯 Archedamos | 前191-前190 | ? |
索阿斯 Thoas | 前190-前189 | ? |
尼坎德羅斯 Nikandros | 前189-前188 | ? |
阿奇達莫斯 Archedamos | 前188-前187 | ? |
阿奇達莫斯 Archedamos | 前182-前181 | ? |
索阿斯 Thoas | 前181-前180 | ? |
萊基斯科斯 Lykiskos | 前178-前177 | ? |
索阿斯 Thoas | 前173-前172 | ? |
萊基斯科斯 Lykiskos | 前172-前171 | ? |
阿吉拉奧斯二世 Agelaos II | 前169-前168 | ? |
阿卡亞聯盟 Achaean League
阿卡亞聯盟是前280年希臘西部諸邦組成的聯盟,是在希臘化Hellenistic時期希臘地區兩大城邦聯盟
之一,與伊托利亞聯盟敵對。在前3世紀西希昂Sicyon統治者阿拉圖斯一世Aratos I長期兼任本聯盟統帥期間,
本聯盟勢力達於極盛。在羅馬擴張時期,本聯盟先與羅馬結盟,擊敗馬其頓,把勢力擴及整個伯羅奔尼撒半島
。其後又在前146年起事反抗羅馬,結果為羅馬擊敗。此後希臘城邦便喪失獨立,被置於羅馬委任的馬其頓總督
監督之下。
聯盟成員
西希昂Sicyon、科林斯Corinth、阿果斯Argos、斯巴達Sparta、麥西納Messene、底比斯Thebes、麥加羅波
利斯Megalopolis、伊利斯Elis |
歷任統帥名單
名字 | 任職時間 | 國籍 |
馬戈斯 Margos | 前256-前255 | ? |
阿拉圖斯一世 Aratos I | 前245-前244 | 西希昂 |
迪奧伊達斯 Dioedas | 前244-前243 | ? |
阿拉圖斯一世 Aratos I | 前243-前242 | 西希昂 |
伊吉阿萊斯 Aegialeas | 前242-前241 | ? |
阿拉圖斯一世 Aratos I | 前241-前234 | 西希昂 |
呂底亞達斯 Lydiadas | 前234-前233 | 麥加羅波利斯 |
阿拉圖斯一世 Aratos I | 前233-前232 | 西希昂 |
呂底亞達斯 Lydiadas | 前232-前231 | 麥加羅波利斯 |
阿拉圖斯一世 Aratos I | 前231-前230 | 西希昂 |
呂底亞達斯 Lydiadas | 前230-前229 | 麥加羅波利斯 |
阿里斯托馬科斯 Aristomachos | 前228-前227 | 阿果斯 |
阿拉圖斯一世 Aratos I | 前227-前226 | 西希昂 |
海帕魯阿塔斯 Hyperuatas | 前226-前225 | ? |
蒂莫克塞諾斯 Timoxenos | 前226-前225 | ? |
阿拉圖斯一世 Aratos I | 前225-前219 | 西希昂 |
阿拉圖斯二世 Aratos II | 前219-前218 | 西希昂 |
埃皮拉托斯 Epiratos | 前218-前217 | ? |
阿拉圖斯一世 Aratos I | 前217-前216 | 西希昂 |
阿拉圖斯二世 Aratos II | 前216-前215 | 西希昂 |
阿拉圖斯一世 Aratos I | 前215-前214 | 西希昂 |
阿拉圖斯二世 Aratos II | 前214-前213 | 西希昂 |
基克里阿達斯 Cycliadas | 前210-前209 | ? |
菲洛皮門 Philopoemen | 前209-前208 | ? |
基克里阿達斯 Cycliadas | 前200-前199 | ? |
阿里斯泰諾斯 Aristaenos | 前199-前198 | 麥加羅波利斯 |
尼科斯特拉托斯 Nicostratos | 前198-前197 | 西希昂 |
阿里斯泰諾斯 Aristaenos | 前195-前194 | 麥加羅波利斯 |
菲洛皮門 Philopoemen | 前193-前192 | ? |
迪奧法內斯 Diophanes | 前192-前191 | ? |
菲洛皮門 Philopoemen | 前191-前186 | ? |
阿里斯泰諾斯 Aristaenos | 前186-前185 | 麥加羅波利斯 |
萊科爾塔斯 Lykortas | 前185-前184 | 麥加羅波利斯 |
阿爾康 Archon | 前184-前182 | ? |
菲洛皮門 Philopoemen | 前183-前182 | ? |
萊科爾塔斯 Lykortas | 前182-前181 | 麥加羅波利斯 |
卡里克勒蒂茲 Calicrates | 前180-前179 | ? |
色納爾科斯 Xenarchos | 前175-前174 | ? |
阿爾康 Archon | 前172-前169 | ? |
梅納爾基達斯 Menalkidas | 前151-前150 | 斯巴達 |
迪亞厄斯 Diaeus | 前150-前149 | 麥加羅波利斯 |
達莫克里特斯 Damocritus | 前149-前148 | ? |
迪亞厄斯 Diaeus | 前148-前146 | 麥加羅波利斯 |
克里托勞 Critolaus | 前147-前146 | 麥加羅波利斯 |
第四次希臘聯盟 Fourth Helenic League
前222年馬其頓與阿卡亞聯盟諸城邦組成第四次希臘聯盟,以作為其在希臘建立霸權的工具。馬其頓
曾藉本聯盟的名義討伐斯巴達和伊利斯,並對伊托利亞聯盟發動第二次聯誼戰爭。但隨著羅馬崛起,馬其頓的
勢力範圍為羅馬侵迫。經過兩次馬其頓戰爭後,羅馬在前196年宣佈希臘諸邦獨立,這實際上剝奪了馬其頓對希
臘諸邦的控制權,本聯盟實際解體。
聯盟成員
馬其頓Macedon、西希昂Sicyon、科林斯Corinth、斯巴達Sparta、福西斯Phocis |
歷任霸主名單
名字 | 任職時間 | 國籍 |
安提戈納斯三世 Antigonus III | 前222-前221 | 馬其頓 |
腓力五世 Philip V | 前221-前196 | 馬其頓 |
馬雅城邦聯盟 League of Mayan City-States
馬雅城邦聯盟是今墨西哥Mexico地區馬雅Maya人城邦組成的聯盟。初期以奇欽.伊察Chichen Itza為
最強盛。其後在12世紀末馬雅潘Mayapan崛起,攻滅奇欽.伊察,本聯盟遂告解體。此後馬雅潘稱霸馬雅人諸邦
凡二百多年。
聯盟成員
奇欽.伊察Chichen Itza、馬雅潘Mayapan、烏斯馬爾Uxmal |
米蘭聯盟 League of Milan
米蘭聯盟是約1105年米蘭聯合意大利北部部分城市公社組成的聯盟,與帕維亞聯盟為敵。1158年德意
志國王弗里德里希一世Friedrich I入侵北意大利,米蘭起而抵抗,最終在1162年為弗里德里希一世所毀,本聯
盟亦宣告解體。其後米蘭城在其前盟友的協助下得以重建,並再次領導意大利北部部分城市公社組成第一次倫
巴底聯盟,反抗德意志。
聯盟成員
米蘭Milan、貝爾加莫Bergamo、曼圖亞Mantua、維羅納Verona |
帕維亞聯盟 League of Pavia
帕維亞聯盟是約1105年帕維亞聯合意大利北部部分城市公社組成的聯盟,與米蘭聯盟為敵。由於帕維
亞在政治取向上屬於皇帝黨,因此本聯盟採取支持霍亨斯陶芬王朝(該王朝為皇帝黨的首領)的政策,在1158年
更對德意志國王弗里德里希一世(屬霍亨斯陶芬王朝)入侵北意大利的做法表示支持。但其後由於弗里德里希一
世在北意大利倒行逆施,企圖剝奪各城市的自治權,遂迫使本聯盟各城市背棄弗里德里希一世,改為與羅馬教
廷結盟。其後更與原米蘭聯盟組成第一次倫巴底聯盟,走上與弗里德里希一世對抗的道路。
聯盟成員
帕維亞Pavia、布雷西亞Brescia、克里莫納Cremona、帕爾馬Parma、皮亞琴察Piacenza |
第一次和第二次倫巴底聯盟
First and Second Lombard Leagues
1167年倫巴底Lombardy地區(位於意大利北部)諸城市公社組成第一次倫巴底聯盟,以共同反對德意志
國王弗里德里希一世的侵略,成員包括原米蘭聯盟和帕維亞聯盟的多個成員。本聯盟成立後,便與德意志爆發
倫巴底聯盟戰爭。1176年弗里德里希一世被擊敗,在1183年的《君士坦茨Constance和約》中,倫巴底諸城市雖
然承認德意志之宗主權,但德意志須放棄在各城市任命官吏的權利內 實際承認各城市的自治權。弗里德里希二
世Friedrich II在1212年繼位後,重新奉行侵略北意大利的政策,再次挑起與倫巴底各城市的戰爭。1226年倫
巴底諸城市組成第二次倫巴底聯盟。德意志雖曾於1237年擊敗本聯盟,但在羅馬教廷支持下,本聯盟
繼續反抗德意志,雙方互有勝負,弗里德里希二世始終無法征服倫巴底。直至1250年弗里德里希二世死後,本
聯盟乃自行解散。
聯盟成員
克里莫納Cremona、曼圖亞Mantua、布雷西亞Brescia、米蘭Milan、波洛尼亞Bologna、帕都亞Padua、維羅
納Verona、帕爾馬Parma |
反卡佩同盟 Anti-Capetian Alliance
1213年英格蘭England、德意志Germany(韋爾夫Welf王朝)和佛蘭德爾Flanders組成反卡佩同盟,以聯
合反對法蘭西France(當時由卡佩Capet王朝統治)和德意志(霍亨斯陶芬Hohenstaufen王朝)。本聯盟成立後,隨
即與法蘭西和霍亨斯陶芬王朝爆發反卡佩同盟戰爭,這場戰爭交織著德意志「教皇黨」(以韋爾夫家族為首)與
「皇帝黨」(以霍亨斯陶芬家族為首)爭奪德意志統治權的鬥爭以及英格蘭與法蘭西爭奪佛蘭德爾的鬥爭。在
1214年反卡佩同盟被擊敗,遂確立霍亨斯陶芬家族在德意志的統治以及法蘭西對佛蘭德爾的控制。
同盟成員
英格蘭England、德意志Germany(韋爾夫Welf王朝)、佛蘭德爾Flanders |
第一次和第二次萊因市鎮聯盟
First and Second Leagues of Rhenish Towns
第一次萊因市鎮聯盟是1226年由德意志萊因Rhine地區(又稱萊因蘭Rhineland)的市鎮組成的聯盟,以
作為一種互保組織。同年本聯盟被德意志國王弗里德里希二世擊敗,隨即解體。但在1254年以美因茲為首,該
地區的市鎮和教區再次聯合,組成第二次萊因市鎮聯盟,並成為德意志主要城市聯盟之一。1381年本
聯盟與第二次斯韋比亞聯盟合併為德意志自由市聯盟。
聯盟成員
美因茲Mainz市、沃爾姆斯Worms市、施佩耶爾Speyer市、斯特拉斯堡Strasbourg市、巴塞爾Basel市、美因
茲Mainz大主教區、科隆Koln大主教區、 特里爾Trier大主教區、斯特拉斯堡Strasbourg主教區、巴塞Basel主
教區 |
特帕內克三方同盟 Tepanec Triple Alliance
特帕內克三方同盟是由今墨西哥的三個土著政權-阿茲卡波特薩爾科Azcapotzalco、庫爾瓦坎
Culhuacan和夸特林昌Coatlinchan組成的同盟,形成於13世紀後期,以阿茲卡波特薩爾科為盟主。因阿茲卡波
特薩爾科為特帕內克人建立的政權,故名。在13世紀後期至14世紀初,本同盟勢力最盛,稱霸中部美洲
Mesoamerica。其後阿茲特克崛起,並於1431年與特克斯科科聯合擊滅阿茲卡波特薩爾科,本聯盟遂告瓦解。
同盟成員
阿茲卡波特薩爾科Azcapotzalco、庫爾瓦坎Culhuacan、夸特林昌Coatlinchan |
永久聯盟 Everlasting League
永久聯盟(又稱森林州聯盟League of the Forest Cantons)是瑞士Switzerland邦聯的前身
,1291年由今瑞士三個脫離奧地利Austria統治、獲得獨立的森林州施維茨Schwyz、下瓦爾登Nidwalden和烏里
Uri組成。其後瑞士地區其餘各州陸續加入本聯盟。1499年本聯盟迫使奧地利簽訂《巴塞爾Basel條約》,正式
承認各州獨立。各州遂聯合成立瑞士邦聯(參見「歷代邦聯」)
,本聯盟各州遂由聯盟改組為邦聯制國家。
聯盟成員
成員 | 加入年份 |
施維茨Schwyz、下瓦爾登Nidwalden、烏里Uri | 1291 |
上瓦爾登Obwalden | 1315 |
盧塞恩Lucerne | 1332 |
蘇黎世Zurich | 1351 |
伯爾尼Bern | 1353 |
楚格Zug | 1368 |
格拉魯斯Glarus | 1450 |
弗里堡Fribourg、索洛圖恩Solothurn | 1481 |
奧爾德同盟 Auld Alliance
13世紀末英格蘭干涉蘇格蘭的王位繼承糾紛,立約翰.貝利奧爾John Balliol為蘇格蘭國王。其後約翰.貝利奧
爾為擺脫英格蘭的控制,在1295年與英格蘭的宿敵法蘭西結成奧爾德同盟,建立兩國的防守同盟關係
。此後,蘇格蘭和法蘭西在「蘇格蘭獨立戰爭」和「百年戰爭」中,均有進行軍事合作,共同對付英格蘭。至
16世紀,隨著「卡爾文派」傳入蘇格蘭(稱為「長老派」)並逐漸成為蘇格蘭的國教,蘇格蘭與信奉「羅馬公教
」的法蘭西矛盾日漸加深,兩國的同盟關係受到削弱,本同盟最終在1560年正式解散。
同盟成員
蘇格蘭Scotland、法蘭西France |
佛蘭德爾城市聯盟 League of Flemish Cities
1325年佛蘭德爾諸城市(以布魯日Bruges為首)組成佛蘭德爾城市聯盟,以共同反對伯爵路德威克一世
Lodewijk I。本聯盟在初期曾取得成功,但在1328年路德威克一世請法蘭西出兵瓦解本聯盟。此後佛蘭德爾便
被法蘭西軍佔領。
第一次和第二次斯韋比亞聯盟
First and Second Swabian Leagues
第一次斯韋比亞聯盟是1331年德意志斯韋比亞地區22個城市應德意志國王路德維希Ludwig要求而成立
的聯盟,以作為一種互保組織。其後德意志南部某些封建諸侯國亦加入本聯盟,導致本聯盟內部分裂為城市和
封建領主兩個敵對派別,並在1367年爆發內戰。1372年符騰堡Wurttemberg伯爵厄伯哈德三世Eberhard III擊敗
城市派後,本聯盟瓦解。1376年以烏爾姆Ulm為首的斯韋比亞城市重新組成第二次斯韋比亞聯盟,並
迅速擴大勢力。在1381年本聯盟與第二次萊因市鎮聯盟合併為德意志自由市聯盟。
聯盟成員
烏爾姆Ulm、奧格斯堡Augsburg、萊特林根Reutlingen、希爾布隆Heilbronn、美因茲Mainz、沃爾姆斯
Worms、施佩耶爾Speyer、斯特拉斯堡Strasbourg、巴塞爾Basel |
漢薩聯盟 Hanseatic League
漢薩聯盟原為德意志北部諸城市組成的貿易聯盟,形成於14世紀中葉。本聯盟初期以呂貝克為中心,
其後聯盟勢力擴展至波羅的Baltic海地區和萊因地區,政治中心亦轉移至但澤。在14世紀後期,本聯盟勢力達
於極盛,一度壟斷斯堪的納維亞地區的貿易,並曾與丹麥進行兩場戰爭(漢薩聯盟戰爭)。到16世紀,本聯盟日
漸衰落。內部矛盾導致聯盟成員相繼脫離,最後只剩下三個最核心的成員:呂貝克、漢堡Hamburg和不來梅
Bremen。1862年本聯盟正式解散。
聯盟成員
呂貝克Lubeck、漢堡Hamburg、不來梅Bremen、呂內堡Luneburg、斯德丁Stettin、斯特拉爾松Stralsund、
基爾Kiel、柏林Berlin、馬格德堡Magdeburg、但澤Danzig、布雷斯勞Breslau、哥尼斯堡Konigsberg、里加
Riga、托倫Thorn、克拉科夫Cracow、科隆Koln、格羅寧根Groningen、奧斯納布呂克Osnabruck |
德意志自由市聯盟 League of German Free Cities
1381年第二次斯韋比亞聯盟和第二次萊因市鎮聯盟合併組成德意志自由市聯盟,以聯合反抗德意志的
封建領主。由於本聯盟成立後勢力迅速發展,引起德意志封建領主的忌恨。1388年德意志國王文塞爾Wenzel遂
聯合符騰堡伯爵厄伯哈德三世和萊因王權選侯魯帕里希特一世Ruprecht I鎮壓本聯盟。結果厄伯哈德三世和魯
帕里希特一世分別擊敗斯韋比亞地區和萊因地區的城市聯軍。1389年本聯盟解體。
聯盟成員
烏爾姆Ulm、奧格斯堡Augsburg、萊特林根Reutlingen、希爾布隆Heilbronn、符騰堡Wurttemberg |
立窩尼亞聯盟 Livonian League
立窩尼亞聯盟(又稱立夫蘭聯盟Livland League)是1420年由立窩尼亞Livonia騎士團與立窩
尼亞地區諸教區和城市組成的聯盟,作為一種互保組織。16世紀隨著立窩尼亞周圍地區強鄰的興起(波蘭、瑞典
、俄羅斯),立窩尼亞成為這些強鄰爭奪的對象,由1557年起更被捲入立窩尼亞戰爭,導致本地區日益衰弱。同
時,宗教改革亦對本聯盟造成空前的混亂,嚴重削弱本聯盟的基礎。本聯盟最終在1561年解體。
聯盟成員
立窩尼亞騎士團Livonian Order、里加Riga大主教區、多爾帕特Dorpat主教區、庫爾蘭Kurland主教區、里
瓦爾Reval主教區、里加Riga市、多爾帕特Dorpat市、里瓦爾Reval市 |
阿茲特克三方同盟 Aztec Triple Alliance
1431年今墨西哥土著政權特克斯科科Texcoco與阿茲特克Aztec結盟,共同擊滅中部美洲強國阿茲卡波特薩爾科
。其後阿茲特克又與另一土著政權特拉科潘結盟,遂形成三方同盟,因以阿茲特克為盟主,故稱阿茲特克
三方同盟。在15世紀本同盟勢力最盛,稱霸中部美洲。但在16世紀初,西班牙殖民者入侵中部美洲,於
1520和1521年先後消滅上述三個政權。
同盟成員
阿茲特克Aztec、特克斯科科Texcoco、特拉科潘Tlacopan |
普魯士聯盟 Prussian Union
1440年普魯士Prussia地區的貴族和市鎮組成普魯士聯盟,以擺脫條頓騎士團的統治。1454年本聯盟
起事反抗條頓騎士團,獲波蘭支持,引發十三年戰爭。1466年波蘭與條頓騎士團簽訂《第二次托倫Thorn和約》
,從此普魯士被分為兩部分,西普魯士West Prussia由波蘭統治,東普魯士East Prussia則繼續由條頓騎士團
統治,但條頓騎士團須奉波蘭為宗主。十三年戰爭可說實現了普魯士聯盟的部分目標。
聯盟成員
但澤Danzig、埃爾賓Elbing、托倫Thorn |
三國同盟 Triple Alliance
在中古晚期,米蘭Milan、佛羅倫薩Florence、那不勒斯Naples、威尼斯Venice和羅馬教廷構成意大利五大政治
勢力。為保持勢力均衡,它們曾縱橫捭闔,多次組成聯盟。其中較著名的聯盟是1454年4月由米蘭、佛羅倫薩和
那不勒斯組成的三國同盟。該聯盟的目的是共同反對威尼斯和羅馬教廷。但在1455年米蘭與其餘兩國
決裂,該同盟即告瓦解。
聯盟成員
米蘭Milan、佛羅倫薩Florence、那不勒斯Naples |
公益聯盟 League of the Public Weal
1465年[西]勃艮第與法蘭西各地方諸侯組成公益聯盟,反對法蘭西國王路易十一世Louis XI的統一政
策,並與路易十一世爆發公益聯盟戰爭。其後[西]勃艮第又與英格蘭等國結盟,共同對抗法蘭西。但在1477年
法蘭西擊敗[西]勃艮第。自此[西]勃艮第喪失其在法蘭西境內的全部領地,僅剩下在尼德蘭Netherlands地區的
領地,已不能對法蘭西王室構成威脅。
聯盟成員
[西]勃艮第[Western] Burgundy、布列塔尼Brittany、波旁Bourbon、[上]洛林[Upper] Lorraine |
君士坦茨聯盟 Union of Constance
1474年法蘭西國王路易十一世聯合[西]勃艮第的敵人,組成君士坦茨聯盟,以共同對抗以[西]勃艮第
為首的公益聯盟。1477年法蘭西及其盟友擊敗[西]勃艮第,[西]勃艮第在法蘭西境內的全部領地為法蘭西併吞
。至此法蘭西王室掃清統一全國的最大障礙。
聯盟成員
法蘭西France、巴登Baden、巴塞爾Basel、阿爾薩斯Alsace、瑞士Switzerland |
第三次斯韋比亞聯盟 Third Swabian League
1488年22個斯韋比亞城市和部分德意志諸侯國、教區組成第三次斯韋比亞聯盟。在16世紀,本聯盟成
為德意志南部的保守力量,曾經是先後兩任德意志國王馬克西米連一世Maximilian I和卡爾五世Karl V的重要
支持力量,在宗教改革期間曾協助鎮壓德意志農民起事。其後終因內部宗教矛盾在1534年被解散。
聯盟成員
埃斯林根Esslingen、烏爾姆Ulm、奧格斯堡Augsburg、萊特林根Reutlingen、希爾布隆Heilbronn、美因茲
Mainz、沃爾姆斯Worms、施佩耶爾Speyer、斯特拉斯堡Strasbourg、巴塞爾Basel、提羅爾Tyrol, 符騰堡
Wurttemberg、萊因Rhine王權選侯國、特里爾Trier、巴登Baden、黑森Hesse、巴伐利亞Bavaria |
第一次神聖聯盟 First Holy League
「神聖聯盟」是歷史上一系列以羅馬教廷為首的聯盟的名稱。1494年法蘭西入侵意大利,第一次意大利戰爭爆
發。次年羅馬教廷與奧地利、阿拉岡-卡塔羅尼亞Aragon-Catalonia、威尼斯Venice和米蘭組成第一次神聖
聯盟,將法蘭西軍逐出意大利。
聯盟成員
羅馬教廷Roman Papacy、奧地利Austria、阿拉岡-卡塔羅尼亞Aragon-Catalonia、威尼斯Venice、米蘭
Milan |
返回世界歷史筆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