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代主要聯盟和國際組織(1945-1960年)
1945-1960年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的初期階段。在此時期,由於冷戰的爆發,世界各大國分裂為兩大陣營
,並各自結成軍事同盟-「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和「華沙條約組織」。此外,西方陣營還在南太平洋、中東和
東南亞等地區成立集體防禦組織,圍堵共產主義。因此這時期的某些重要國際組織仍具有軍事聯盟的性質。但
與以往的歷史時代相比,這一時期的國際組織也展現出某些新特點,最顯著的特點就是多個面向全世界的國際
組織的出現-「聯合國」及其相關組織(如「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等)。隨著殖民地的獨立以及這些前殖民地相
繼加入這些組織,這些組織後來發展成包含世界上幾乎所有國家的國際組織。除了全球性的組織外,在這時期
也出現了一些區域合作組織,尤以歐洲的三個「共同體」(後來合併為「歐洲共同體」)最引人注目,因為「歐
洲共同體」樹立了區域合作和一體化的楷模。
阿拉伯國家聯盟 League of Arab States (LAS)
1945年3月22日七個阿拉伯國家簽訂《阿拉伯國家聯盟條約》,成立阿拉伯國家聯盟,以共同促進阿
拉伯國家的利益。其後本組織擴大至包括大多數阿拉伯國家,成為代表阿拉伯國家利益的最權威組織。
組織成員
成員 | 加入年份 |
埃及Egypt (1958-1971年間改國名為阿拉伯聯合共和國United Arab Republic;在1979-1989年間被中止
會籍)、伊拉克Iraq、黎巴嫩Lebanon、沙特.阿拉伯Saudi Arabia、敘利亞Syria、外約旦Transjordan (1949年
改國名為約旦Jordan)、[北]也門[Northern] Yemen (1990年與[南]也門合併為也門Yemen) | 1946 |
利比亞Libya | 1953 |
[東]蘇丹 [East] Sudan | 1956 |
突尼西亞Tunisia、摩洛哥Morocco | 1958 |
科威特Kuwait | 1961 |
阿爾及利亞Algeria | 1962 |
[南]也門[Southern] Yemen (1990年與[北]也門合併為也門) | 1967 |
巴林Bahrain、卡塔爾Qatar、阿曼Oman、阿拉伯聯合王國UAE | 1971 |
毛里塔尼亞Mauritania | 1973 |
索馬里Somalia | 1974 |
巴勒斯坦解放組織Palestine Liberation Organization (1988年成立巴勒斯坦國流亡政府;1994年改組為
以色列轄下之巴勒斯坦民族權力機構) | 1976 |
吉布提Djibouti | 1977 |
科摩羅Comoros | 1993 |
歷任秘書長名單
名字 | 任職時間 | 國籍 |
阿扎姆 Abdel Rahman Azzam | 1945.3.22-1952.9 | 埃及 |
哈蘇納 Abdel Khaliq Hassuna | 1952.9-1972.6.1 | 埃及 |
里阿德 Mahmoud Riad | 1972.6.1-1979.3 | 埃及 |
克勒比 Chedli Klebi | 1979.3-1990.9 | 突尼西亞 |
梅古伊德 Esmat Abdel Meguid | 1991.5.15-2001.5.15 | 埃及 |
穆薩 Amr Moussa | 2001.5.15- | 埃及 |
聯合國 United Nations (UN)
1942年元旦,26個國家在華盛頓簽署《聯合國家宣言》,首次使用「聯合國家」(United Nations)這一名稱,
但其時「聯合國家」只是「盟國陣營」的別稱,並非國際組織。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期,各國決定成立一個
新的國際組織以取代國際聯盟,並決定把該組織命名為「聯合國」。1945年各國代表簽署《聯合國憲章》,同
年10月24日《聯合國憲章》生效,聯合國乃正式成立。聯合國在過去六十年的運作中,雖然未能阻止
或制裁大國發動戰爭或擴張霸權,但它畢竟為世界各國提供了對話和協商的機制,在冷戰時代防止了第三次世
界大戰的爆發。而聯合國的維持和平行動以及對其他國際事務的處理,更有效保障或重建某些地區的和平,以
及促進人類的福祉。
組織成員
成員 | 加入年份 |
阿根廷Argentina、白俄羅斯Byelorussian註1、巴西Brazil、智利Chile、中國China註2
、古巴Cuba、捷克斯洛伐克Czechoslovakia (1990年改國名為捷克和斯洛伐克Czech and Slovakia;
1992年解體)、丹麥Denmark、多米尼加共和國Dominican Republic、埃及Egypt (1958-1971年間改國名為阿拉
伯聯合共和國United Arab Republic)、薩爾瓦多el Salvador、法蘭西France、海地Haiti、伊朗Iran、黎巴嫩
Lebanon、盧森堡Luxembourg、新西蘭New Zealand、尼加拉瓜Nicaragua、巴拉圭Paraguay、菲律賓
Philippines、波蘭Poland、沙特.阿拉伯Saudi Arabia、敘利亞Syria (1958年併歸阿拉伯聯合共和國,1961年
恢復獨立)、土耳其Turkey、烏克蘭Ukraine註3、蘇聯USSR (1991年解體,由俄羅斯Russia繼承其
議席)、不列顛Britain、美國USA、南斯拉夫Yugoslavia註4、希臘Greece、印度India、秘魯Peru
、澳大利亞Australia、哥斯達.黎加Costa Rica、利比里亞Liberia、哥倫比亞Colombia、墨西哥Mexico、南非
South Africa (1970-1994年間實際被中止會籍)、加拿大Canada、埃塞俄比亞Ethiopia、巴拿馬Panama、玻利
維亞Bolivia、委內瑞拉Venezuela、危地馬拉Guatemala、挪威Norway、尼德蘭Netherlands、洪都拉斯
Honduras、烏拉圭Uruguay、厄瓜多爾Ecuador、伊拉克Iraq、比利時Belgium | 1945 |
阿富汗Afghanistan、冰島Iceland、瑞典Sweden、暹羅Siam (1949年改國名為泰國Thailand) |
1946 |
巴基斯坦Pakistan、[北]也門[Northern] Yemen (1990年與[南]也門合併為也門Yemen) | 1947 |
緬甸Burma | 1948 |
以色列Israel | 1949 |
印度尼西亞Indonesia (1965年退出,1966年重新加入) | 1950 |
阿爾巴尼亞Albania、奧地利Austria、保加利亞Bulgaria、柬埔寨Cambodia、錫蘭Ceylon (1972年改國名
為斯里.蘭卡Sri Lanka)、芬蘭Finland、匈牙利Hungary、愛爾蘭Ireland、意大利Italy、約旦Jordan、老撾
Laos、利比亞Libya、尼泊爾Nepal、葡萄牙Portugal、羅馬尼亞Romania、西班牙Spain |
1955 |
阿拉維Alawi (1957年定國名為摩洛哥Morocco)、[東]蘇丹[East] Sudan、突尼西亞Tunisia、日本Japan
| 1956 |
加納Ghana、馬來亞Malaya (1963年擴大為馬來西亞Malaysia) | 1957 |
幾內亞Guinea | 1958 |
喀麥隆Cameroon、中非Central Africa、乍得Chad、[西]剛果[West] Congo、[東]剛果[East] Congo
(1971-1997年間曾改國名為扎伊爾Zaire)、塞浦路斯Cyprus、達荷美Dahomey (1975年改國名為貝寧Benin)、
加蓬Gabon、象牙海岸Ivory Coast、馬達加斯加Madagascar、尼日爾Niger、索馬里Somalia、多哥Togo、上沃
爾特Upper Volta (1984年改國名為布基納.法索Burkina Faso)、馬里Mali、塞內加爾Senegal、尼日利亞
Nigeria | 1960 |
塞拉.利昂Sierra Leone、毛里塔尼亞Mauritania、蒙古Mongolia、坦噶尼喀Tanganyika (1964年與桑給巴
爾合併為坦噶尼喀和桑給巴爾Tanganyika and Zanzibar,同年再改國名為坦桑尼亞Tanzania) | 1961
|
布隆迪Burundi、牙買加Jamaica、盧旺達Rwanda、特立尼達和多巴哥Trinidad and Tobago、阿爾及利亞
Algeria、烏干達Uganda | 1962 |
科威特Kuwait、肯尼亞Kenya、桑給巴爾Zanzibar (1964年與坦噶尼喀合併為坦噶尼喀和桑給巴爾,同年再
改國名為坦桑尼亞) | 1963 |
馬拉維Malawi、馬耳他Malta、贊比亞Zambia | 1964 |
岡比亞Gambia、馬爾代夫Maldives、新加坡Singapore | 1965 |
圭亞那Guyana、博茨瓦納Botswana、萊索托Lesotho、巴巴多斯Barbados | 1966 |
[南]也門[Southern] Yemen (1990年與[北]也門合併為也門) | 1967 |
毛里求斯Mauritius、斯威士蘭Swaziland、赤道幾內亞Equatorial Guinea | 1968 |
斐濟Fiji | 1970 |
巴林Bahrain、不丹Bhutan、卡塔爾Qatar、阿曼Oman、阿拉伯聯合王國UAE | 1971 |
巴哈馬Bahamas、[東]德意志[East] Germany (1990年與[西]德意志合併為德意志Germany)、[西]德意志
[West] Germany (1990年與[東]德意志合併為德意志) | 1973 |
孟加拉Bangladesh、格林納達Grenada、幾內亞-比紹Guinea-Bissau | 1974 |
佛得角Cape Verde、莫桑比克Mozambique、聖.多美和普林西比Sao Tome and Principe、巴亞亞.新幾內亞
Papua New Guinea、科摩羅Comoros、蘇里南Suriname | 1975 |
塞舌耳Seychelles、安哥拉Angola、西薩摩亞Western Samoa (1997年改國名為薩摩亞Samoa) |
1976 |
吉布提Djibouti、越南Viet Nam | 1977 |
所羅門群島Solomon Islands、多米尼加聯合體Commonwealth of Dominica | 1978 |
聖.盧西亞Saint Lucia | 1979 |
津巴布韋Zimbabwe、聖.文森特和格林納丁斯Saint Vincent and the Grenadines | 1980 |
瓦努阿圖Vanuatu、伯利茲Belize、安提瓜和巴布達Antigua and Barbuda | 1981 |
聖.基茨和尼維斯Saint Kitts and Nevis | 1983 |
文萊Brunei | 1984 |
納米比亞Namibia、列支敦士登Liechtenstein | 1990 |
愛沙尼亞Estonia、[北]朝鮮[North] Korea、[南]韓[South] Korea、拉脫維亞Latvia、立陶宛Lithuania
、馬紹爾群島Marshall Islands、密克羅尼西亞Micronesia | 1991 |
亞美尼亞Armenia、哈薩克斯坦Kazakhstan、吉爾吉斯斯坦Kyrgyzstan、摩爾多瓦Moldova、聖.馬力諾San
Marino、塔吉克斯坦Tajikistan、土庫曼斯坦Turkmenistan、烏茲別克斯坦Uzbekistan、阿塞拜疆Azerbaijan
、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Bosnia and Hercegovina、克羅地亞Croatia、斯洛文尼亞Slovenia、格魯吉亞
Georgia | 1992 |
捷克Czech、斯洛伐克Slovakia、馬其頓前南斯拉夫共和國Former Yugoslav Republic of Macedonia
註5、摩納哥Monaco、厄立特里亞Eritrea、安道爾Andorra | 1993 |
帕勞Palau | 1994 |
基里巴斯Kiribati、瑙魯Nauru、湯加Tonga | 1999 |
圖瓦盧Tuvalu、南斯拉夫聯邦共和國Federal Republic of Yugoslavia註4 | 2000
|
瑞士Switzerland、東帝汶East Timor | 2002 |
蒙特尼格羅Montenegro | 2006 |
註1:白俄羅斯原為蘇聯的加盟共和國,1991年獨立後繼續為聯合國成員,其國名外文名稱則改為Belarus。
註2:聯合國的中國席位最初由中華民國(國民政府)佔有,1949年國民政府退守臺灣後,臺灣政府繼續以「中華
民國」的名義佔有該席位,直至1971年始由中華人民共和國取代中華民國在聯合國的席位。
註3:烏克蘭原為蘇聯的加盟共和國,1991年獨立後繼續為聯合國成員。
註4:「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於1992年解體。同年塞爾維亞和蒙特尼格羅重建「南斯拉夫聯邦共和國
」,並試圖繼承前南斯拉夫的席位,但不被接納。至2000年南斯拉夫聯邦共和國始以新成員的資格重新進入聯
合國。2003年改國名為塞爾維亞和蒙特尼格羅Serbia and Montenegro。2006年塞爾維亞和蒙特尼格羅解體,由
塞爾維亞Serbia繼承該國的席位。
註5:「馬其頓前南斯拉夫共和國」是馬其頓在國際場合使用的名稱,該國在國內的正式名稱為「馬其頓共和國
」Republic of Macedonia。
|
歷任秘書長名單
名字 | 任職時間 | 國籍 |
賴伊 Trygve Lie | 1946.2.2-1952.11.10 | 挪威 |
哈馬舍爾德 Dag Hammarskjold | 1953.4.10-1961.9.18 | 瑞典 |
丹 Thant | {代秘書長} 1961.11.3-1962.11.30;
{秘書長} 1962.11.30-1971.12.31 | 緬甸 |
瓦爾德海姆 Kurt Waldheim | 1972.1.1-1981.12.31 | 奧地利 |
奎利亞爾 Javier Perez de Cuellar | 1982.1.1-1991.12.31 | 秘魯 |
布特羅斯-加利 Boutros Boutros-Ghali | 1992.1.1-1996.12.31 | 埃及 |
安南 Kofi Annan | 1997.1.1-2006.12.31 | 加納 |
潘基文 Ban Ki Moon | 2007.1.1- | [南]韓 |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 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IMF)
1944年盟國舉行聯合國家貨幣金融會議(俗稱布雷頓Bretton森林會議),決議建立以美元為中心的世界貨幣體系
(俗稱布雷頓森林體系),並簽訂《協議條款》。1945年12月27日《協議條款》生效,正式成立國際貨幣基
金組織,作為全球金融體系的監察機構。本組織在1947年始正式開始運作。
組織成員
成員 | 加入年份 |
比利時Belgium、玻利維亞Bolivia、加拿大Canada、中國China、哥倫比亞Colombia、捷克斯洛伐克
Czechoslovakia (1954年退出;1990年改國名為捷克和斯洛伐克Czech and Slovakia;同年重新加入;1993年
解體)、埃及Egypt (1958-1971年間改國名為阿拉伯聯合共和國United Arab Republic)、埃塞俄比亞Ethiopia
、法蘭西France、希臘Greece、洪都拉斯Honduras、冰島Iceland、印度India、伊拉克Iraq、盧森堡
Luxembourg、尼德蘭Netherlands、挪威Norway、菲律賓Philippines、波蘭Poland (1950年退出;1986年重新
加入)、南非South Africa、不列顛Britain、美國USA、南斯拉夫Yugoslavia (1992年被開除會籍;2000年重新
加入;2003年改國名為塞爾維亞和蒙特尼格羅Serbia and Montenegro;2006年由塞爾維亞Serbia取代)、多米
尼加共和國Dominican Republic、厄瓜多爾Ecuador、危地馬拉Guatemala、巴拉圭Paraguay、伊朗Iran、智利
Chile、墨西哥Mexico、秘魯Peru | 1945 |
哥斯達.黎加Costa Rica、巴西Brazil、烏拉圭Uruguay、古巴Cuba (1964年退出)、薩爾瓦多el Salvador
、尼加拉瓜Nicaragua、巴拿馬Panama、丹麥Denmark、委內瑞拉Venezuela | 1946 |
土耳其Turkey、意大利Italy、敘利亞Syria、黎巴嫩Lebanon、澳大利亞Australia | 1947 |
芬蘭Finland、奧地利Austria | 1948 |
泰國Thailand | 1949 |
巴基斯坦Pakistan、錫蘭Ceylon (1972年改國名為斯里.蘭卡Sri Lanka) | 1950 |
瑞典Sweden | 1951 |
緬甸Burma、日本Japan、[西]德意志 [West] Germany (1990年改為德意志Germany)、約旦Jordan |
1952 |
海地Haiti | 1953 |
以色列Israel | 1954 |
阿富汗Afghanistan、[南]韓[South] Korea | 1955 |
阿根廷Argentina、[南]越南[South] Viet Nam (1975年[南]越南垮台;1976年由越南南方Viet Nam
South取代;同年越南南方與[北]越南[North] Viet Nam統一為越南Viet Nam) | 1956 |
愛爾蘭Ireland、沙特.阿拉伯Saudi Arabia、[東]蘇丹[East] Sudan、加納Ghana | 1957 |
馬來亞Malaya (1963年擴大為馬來西亞Malaysia)、突尼西亞Tunisia、摩洛哥Morocco、西班牙Spain、利
比亞Libya | 1958 |
葡萄牙Portugal、尼日利亞Nigeria、老撾Laos、新西蘭New Zealand、尼泊爾Nepal、塞浦路斯Cyprus
| 1961 |
利比里亞Liberia、多哥Togo、塞內加爾Senegal、索馬里Somalia、塞拉.利昂Sierra Leone、坦噶尼喀
Tanganyika (1964年改為坦噶尼喀和桑給巴爾Tanganyika and Zanzibar,同年再改國名為坦桑尼亞Tanzania)
、科威特Kuwait | 1962 |
牙買加Jamaica、象牙海岸Ivory Coast、尼日爾Niger、上沃爾特Upper Volta (1984年改國名為布基納.法
索Burkina Faso)、喀麥隆Cameroon、中非Central Africa、乍得Chad、[西]剛果[West] Congo、達荷美
Dahomey (1975年改國名為貝寧Benin)、加蓬Gabon、毛里塔尼亞Mauritania、特立尼達和多巴哥Trinidad and
Tobago、馬達加斯加Madagascar、阿爾及利亞Algeria、馬里Mali、烏干達Uganda、布隆迪Burundi、[東]剛果
[East] Congo (1971-1997年間曾改國名為扎伊爾Zaire)、幾內亞Guinea、盧旺達Rwanda | 1963 |
肯尼亞Kenya | 1964 |
馬拉維Malawi、贊比亞Zambia | 1965 |
新加坡Singapore、圭亞那Guyana | 1966 |
印度尼西亞Indonesia、岡比亞Gambia | 1967 |
博茨瓦納Botswana、萊索托Lesotho、馬耳他Malta、毛里求斯Mauritius | 1968 |
斯威士蘭Swaziland、赤道幾內亞Equatorial Guinea、柬埔寨Cambodia | 1969 |
巴巴多斯Barbados | 1970 |
斐濟Fiji、阿曼Oman、西薩摩亞Western Samoa (1997年改國名為薩摩亞Samoa) | 1971 |
孟加拉Banglades、巴林Bahrain、卡塔爾Qatar、阿拉伯聯合王國UAE、羅馬尼亞Romania | 1972
|
巴哈馬Bahamas | 1973 |
格林納達Grenada、巴布亞.新幾內亞Papua New Guinea | 1975 |
科摩羅Comoros | 1976 |
幾內亞-比紹Guinea-Bissau、塞舌耳Seychelles、聖.多美和普林西比Sao Tome and Principe |
1977 |
馬爾代夫Maldives、蘇里南Suriname、所羅門群島Solomon Islands、佛得角Cape Verde、多米尼加聯合體
Commonwealth of Dominica、吉布提Djibouti | 1978 |
聖.盧西亞Saint Lucia、聖.文森特和格林納丁斯Saint Vincent and the Grenadines | 1979 |
津巴布韋Zimbabwe | 1980 |
不丹Bhutan、瓦努阿圖Vanuatu | 1981 |
安提瓜和巴布達Antigua and Barbuda、伯利茲Belize、匈牙利Hungary | 1982 |
聖.基茨和尼維斯Saint Kitts and Nevis、莫桑比克Mozambique | 1984 |
湯加Tonga | 1985 |
基里巴斯Kiribati | 1986 |
安哥拉Angola | 1989 |
也門Yemen、保加利亞Bulgaria、納米比亞Namibia | 1990 |
蒙古Mongolia、阿爾巴尼亞Albania | 1991 |
立陶宛Lithuania、格魯吉亞Georgia、吉爾吉斯斯坦Kyrgyzstan、拉脫維亞Latvia、馬紹爾群島Marshall
Islands、愛沙尼亞Estonia、亞美尼亞Armenia、瑞士Switzerland、俄羅斯Russia、白俄羅斯Belarus、哈薩克
斯坦Kazakhstan、摩爾多瓦Moldova、烏克蘭Ukraine、阿塞拜疆Azerbaijan、烏茲別克斯坦Uzbekistan、土庫
曼斯坦Turkmenistan、聖.馬力諾San Marino、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Bosnia and Hercegovina、克羅地亞
Croatia、馬其頓前南斯拉夫共和國Former Yugoslav Republic of Macedonia、斯洛文尼亞Slovenia |
1992 |
捷克Czech、斯洛伐克Slovakia、塔吉克斯坦Tajikistan、密克羅尼西亞Micronesia | 1993 |
厄立特里亞Eritrea | 1994 |
文萊Brunei | 1995 |
帕勞Palau | 1997 |
東帝汶East Timor | 2002 |
蒙特尼格羅Montenegro | 2007 |
科索沃Kosovo | 2009 |
歷任總裁名單
名字 | 任職時間 | 國籍 |
古特 Camille Gutt | 1946.5.6-1951.5.6 | 比利時 |
盧思 Ivar Rooth | 1951.8.3-1956.10.3 | 瑞典 |
雅各布森 Per Jacobsson | 1956.11.21-1963.5.5 | 瑞典 |
施韋澤 Pierre-Paul Schweitzer | 1963.9.1-1973.9.1 | 法蘭西 |
維特韋恩 Johannes Witteveen | 1973.9.1-1978.6.17 | 尼德蘭 |
拉羅西埃 Jacques de Larosiere | 1978.6.17-1978.1.16 | 法蘭西 |
坎德蘇 Michel Camdessus | 1987.1.16-2000.2.14 | 法蘭西 |
科勒 Horst Kohler | 2000.5.1-2004.3.4 | 德意志 |
拉托 Rodrigo Rato | 2004.5.4-2007.11.1 | 西班牙 |
斯特勞斯-卡恩 Dominique Strauss-Kahn | 2007.11.1- | 法蘭西 |
國際復興開發銀行
International Bank for Re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IBRD)
1945年12月27日布雷頓森林會議通過的《協議條款》生效,正式成立國際復興開發銀行(俗稱世界銀
行World Bank),為發展中國家提供財政和技術援助。本行在1946年始正式開始運作。
組織成員
成員 | 加入年份 |
比利時Belgium、玻利維亞Bolivia、加拿大Canada、中國China、捷克斯洛伐克Czechoslovakia (1955年被
開除會籍;1990年改國名為捷克和斯洛伐克Czech and Slovakia;同年重新加入;1993年解體)、埃及Egypt
(1958-1971年間改國名為阿拉伯聯合共和國United Arab Republic)、埃塞俄比亞Ethiopia、法蘭西France、
希臘Greece、洪都拉斯Honduras、冰島Iceland、印度India、伊拉克Iraq、盧森堡Luxembourg、尼德蘭
Netherlands、挪威Norway、菲律賓Philippines、南非South Africa、不列顛Britain、美國USA、南斯拉夫
Yugoslavia (1993年被開除會籍;2001年重新加入;2003年改國名為塞爾維亞和蒙特尼格羅Serbia and
Montenegro;2006年由塞爾維亞Serbia取代)、多米尼加共和國Dominican Republic (1960年退出;1961年重新
加入)、厄瓜多爾Ecuador、危地馬拉Guatemala、巴拉圭Paraguay、伊朗Iran、智利Chile、墨西哥Mexico、秘
魯Peru | 1945 |
哥斯達.黎加Costa Rica、波蘭Poland (1950年退出;1986年重新加入)、巴西Brazil、烏拉圭Uruguay、古
巴Cuba (1960年退出)、薩爾瓦多el Salvador、尼加拉瓜Nicaragua、巴拿馬Panama、丹麥Denmark、哥倫比亞
Colombia、委內瑞拉Venezuela | 1946 |
土耳其Turkey、意大利Italy、敘利亞Syria、黎巴嫩Lebanon、澳大利亞Australia | 1947 |
芬蘭Finland、奧地利Austria | 1948 |
泰國Thailand | 1949 |
巴基斯坦Pakistan、錫蘭Ceylon (1972年改國名為斯里.蘭卡Sri Lanka) | 1950 |
瑞典Sweden | 1951 |
緬甸Burma、日本Japan、[西]德意志 [West] Germany (1990年改為德意志Germany)、約旦Jordan |
1952 |
海地Haiti | 1953 |
印度尼西亞Indonesia、以色列Israel | 1954 |
阿富汗Afghanistan、[南]韓[South] Korea | 1955 |
阿根廷Argentina、[南]越南[South] Viet Nam (1975年[南]越南垮台;1976年由越南南方Viet Nam
South取代;同年越南南方與[北]越南[North] Viet Nam統一為越南Viet Nam) | 1956 |
愛爾蘭Ireland、沙特.阿拉伯Saudi Arabia、[東]蘇丹[East] Sudan、加納Ghana | 1957 |
馬來亞Malaya (1963年擴大為馬來西亞Malaysia)、突尼西亞Tunisia、摩洛哥Morocco、西班牙Spain、利
比亞Libya | 1958 |
葡萄牙Portugal、尼日利亞Nigeria、老撾Laos、新西蘭New Zealand、尼泊爾Nepal、塞浦路斯Cyprus
| 1961 |
利比里亞Liberia、多哥Togo、塞內加爾Senegal、索馬里Somalia、塞拉.利昂Sierra Leone、坦噶尼喀
Tanganyika (1964年改為坦噶尼喀和桑給巴爾Tanganyika and Zanzibar,同年再改國名為坦桑尼亞Tanzania)
、科威特Kuwait | 1962 |
牙買加Jamaica、象牙海岸Ivory Coast、尼日爾Niger、上沃爾特Upper Volta (1984年改國名為布基納.法
索Burkina Faso)、喀麥隆Cameroon、中非Central Africa、乍得Chad、[西]剛果[West] Congo、達荷美
Dahomey (1975年改國名為貝寧Benin)、加蓬Gabon、毛里塔尼亞Mauritania、特立尼達和多巴哥Trinidad and
Tobago、馬達加斯加Madagascar、阿爾及利亞Algeria、馬里Mali、烏干達Uganda、布隆迪Burundi、[東]剛果
[East] Congo (1971-1997年間曾改國名為扎伊爾Zaire)、幾內亞Guinea、盧旺達Rwanda | 1963 |
肯尼亞Kenya | 1964 |
馬拉維Malawi、贊比亞Zambia | 1965 |
新加坡Singapore、圭亞那Guyana | 1966 |
岡比亞Gambia | 1967 |
博茨瓦納Botswana、萊索托Lesotho、毛里求斯Mauritius | 1968 |
斯威士蘭Swaziland、[北]也門[Northern] Yemen (1990改為也門Yemen) | 1969 |
赤道幾內亞Equatorial Guinea、柬埔寨Cambodia | 1970 |
斐濟Fiji、阿曼Oman | 1971 |
孟加拉Banglades、巴林Bahrain、阿拉伯聯合王國UAE、卡塔爾Qatar、羅馬尼亞Romania | 1972
|
巴哈馬Bahamas | 1973 |
西薩摩亞Western Samoa (1997年改國名為薩摩亞Samoa)、巴巴多斯Barbados | 1974 |
格林納達Grenada、巴布亞.新幾內亞Papua New Guinea | 1975 |
科摩羅Comoros | 1976 |
幾內亞-比紹Guinea-Bissau、聖.多美和普林西比Sao Tome and Principe | 1977 |
馬爾代夫Maldives、蘇里南Suriname、所羅門群島Solomon Islands、佛得角Cape Verde | 1978
|
聖.盧西亞Saint Lucia、多米尼加聯合體Commonwealth of Dominica、塞舌耳Seychelles、津巴布韋
Zimbabwe、吉布提Djibouti | 1980 |
不丹Bhutan、瓦努阿圖Vanuatu | 1981 |
伯利茲Belize、匈牙利Hungary、聖.文森特和格林納丁斯Saint Vincent and the Grenadines |
1982 |
安提瓜和巴布達Antigua and Barbuda、馬耳他Malta | 1983 |
聖.基茨和尼維斯Saint Kitts and Nevis、莫桑比克Mozambique | 1984 |
湯加Tonga | 1985 |
基里巴斯Kiribati | 1986 |
安哥拉Angola | 1989 |
保加利亞Bulgaria、納米比亞Namibia | 1990 |
蒙古Mongolia、阿爾巴尼亞Albania | 1991 |
馬紹爾群島Marshall Islands、瑞士Switzerland、俄羅斯Russia、愛沙尼亞Estonia、立陶宛Lithuania、
白俄羅斯Belarus、哈薩克斯坦Kazakhstan、格魯吉亞Georgia、拉脫維亞Latvia、摩爾多瓦Moldova、烏克蘭
Ukraine、亞美尼亞Armenia、阿塞拜疆Azerbaijan、吉爾吉斯斯坦Kyrgyzstan、烏茲別克斯坦Uzbekistan、土
庫曼斯坦Turkmenistan |
1992 |
捷克Czech、斯洛伐克Slovakia、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Bosnia and Hercegovina、克羅地亞Croatia、馬
其頓前南斯拉夫共和國Former Yugoslav Republic of Macedonia、斯洛文尼亞Slovenia、塔吉克斯坦
Tajikistan、密克羅尼西亞Micronesia | 1993 |
厄立特里亞Eritrea | 1994 |
文萊Brunei | 1995 |
帕勞Palau | 1997 |
聖.馬力諾San Marino | 2000 |
東帝汶East Timor | 2002 |
蒙特尼格羅Montenegro | 2007 |
科索沃Kosovo | 2009 |
歷任行長名單
名字 | 任職時間 | 國籍 |
梅耶 Eugene Meyer | 1946.6.18-1947.3.17 | 美國 |
麥克萊 John McCloy | 1947.3.17-1949.7.1 | 美國 |
布萊克 Eugene Black | 1949.7.1-1963.1.1 | 美國 |
伍茲 George Woods | 1963.1.1-1968.4.1 | 美國 |
麥克納馬拉 Robert McNamara | 1968.4.1-1981.7.1 | 美國 |
克勞森 Clausen | 1981.7.1-1986.7.1 | 美國 |
康納布勒 Barber Conable, Junior | 1986.7.1-1991.9.1 | 美國 |
普雷斯頓 Lewis Preston | 1991.9.1-1995.5.4 | 美國 |
沃爾芬森 James Wolfensohn | 1995.6.1-2005.6.1 | 美國 |
沃爾福威茨 Paul Wolfowitz | 2005.6.1-2007.7.1 | 美國 |
佐利克 Robert Zoellick | 2007.7.1- | 美國 |
法蘭西聯邦 French Union-法蘭西共同體 French Community
1946年10月13日法蘭西公民投票通過新憲法,成立「法蘭西第四共和國」,並成立法蘭西聯邦,以取
代法蘭西殖民帝國。法蘭西聯邦由法蘭西本土、海外省、海外領地、託管地、聯繫邦和保護領組成。但隨著殖
民地獨立運動風起雲湧,法蘭西在東南亞和北非的聯繫邦和保護領相繼獨立,法蘭西聯邦根本不能發揮功效。
在1958年10月5日「法蘭西第五共和國」成立時,亦同時成立法蘭西共同體,以取代法蘭西聯邦。與
此同時,法蘭西亦把其殖民地改組為「自治共和國」。可是這些措施無法阻擋殖民地爭取獨立和擺脫法蘭西影
響的勢頭,法蘭西的自治共和國幾乎在1960年一年內全部宣佈獨立。而在這些新獨立國家中,只有六個仍留在
法蘭西共同體內。在1962年以後,法蘭西共同體基本已停止運作(雖然沒有正式解散),法蘭西主要是透過雙邊
協議的方式繼續保持與其前殖民地的聯繫。
組織成員(僅包括獨立國、聯繫邦、保護領或自治共和國)
成員 | 加入年份 |
法蘭西France、交趾支那Cochinchina (1949年擴大為[南]越南[South] Viet Nam;1954年退出)、老撾
Laos (1954年退出)、柬埔寨Cambodia (1954年退出)、突尼西亞Tunisia (1956年退出)、阿拉維Alawi(即法屬
摩洛哥French Morocco)註1 | 1946 |
多哥Togo (1960年退出) | 1956 |
馬爾加什Malagasy、[西]蘇丹[West] Sudan (1959年與塞內加爾合併為馬里Mali聯邦;1960年馬里聯邦解
體,[西]蘇丹獨立並退出本組織)、塞內加爾Senegal (1959年與[西]蘇丹合併為馬里聯邦;1960年馬里聯邦解
體,塞內加爾獨立並留在本組織內)、乍得Chad、毛里塔尼亞Mauritania (1960年退出)、[西]剛果[West]
Congo、加蓬Gabon、中非Central Africa、達荷美Dahomey (1960年退出)、象牙海岸Ivory Coast (1960年退
出)、上沃爾特Upper Volta (1960年退出)、尼日爾Niger (1960年退出) | 1958 |
喀麥隆Cameroon (1960年退出) | 1959 |
註1:今摩洛哥Morocco原由一「阿拉維政權」統治。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法蘭西和西班牙入侵阿拉維,將其領
土瓜分為「法屬摩洛哥」和「西屬摩洛哥」Spanish Morocco兩部分,其中「法屬摩洛哥」是阿拉維政權統治下
的主體部分。1956年法蘭西和西班牙相繼放棄其屬地,阿拉維獲得獨立,並退出法蘭西聯邦。1957年阿拉維把
國名正式定為摩洛哥。
|
南太平洋委員會 South Pacific Commission (SPC)-
太平洋共同體 Pacific Community (PC)
1947年2月6日澳大利亞、新西蘭與多個在南太平洋擁有殖民地或託管地的西方國家簽署《坎培拉Canberra協議》
,組成南太平洋委員會。其後隨著殖民主義在太平洋日薄西山,越來越多的新獨立國家加入本組織,
使本組織力性質從殖民宗主國的「俱樂部」逐漸轉變為促進各國經濟合作和發展的地區集團。本組織成員的地
理範圍也從南太平洋擴大為整個太平洋,因此在1997年2月6日本組織更名為太平洋共同體。
組織成員
成員 | 加入年份 |
澳大利亞Australia、法蘭西France、尼德蘭Netherlands (1962年退出)、新西蘭New Zealand、不列顛
Britain (1996年退出;1998年重新加入;2005年再次退出)、美國USA | 1947 |
西薩摩亞Western Samoa (1997年改國名為薩摩亞Samoa) | 1965 |
瑙魯Nauru | 1969 |
斐濟Fiji | 1971 |
巴布亞.新幾內亞Papua New Guinea | 1975 |
圖瓦盧Tuvalu、所羅門群島Solomon Islands | 1978 |
紐埃Niue、庫克群島Cook Islands | 1980 |
東薩摩亞Eastern Samoa、法屬波利尼西亞French Polynesia、關島Guam、基里巴斯Kiribati、馬紹爾群島
Marshall Islands、密克羅尼西亞Micronesia、新喀里多尼亞New Caledonia、北馬里亞納Northern Mariana、
帕勞Palau、皮特凱恩Pitcairn、托克勞Tokelau、湯加Tonga、瓦努阿圖Vanuatu、瓦利斯和富圖納Wallis and
Futuna | 1983 |
歷任行政首長名單
名字 | 任職時間 | 國籍 |
福爾思 William Forsyth | {秘書長} 1948.11.1-1951.6.3 | 澳大利亞 |
弗里斯頓 Leslie Brian Freeston | {秘書長} 1951.11.12-1954.11.12 | 不列顛/td>
|
貝代爾 Ralph Clairon Bedell | {秘書長} 1955.3.1-1958.2.28 | 美國 |
史密斯 Thomas Smith | {秘書長} 1958.3.1-1963.3.2 | 新西蘭 |
福爾思 W. Forsyth | {秘書長} 1963.3.24-1966.12.31 | 澳大利亞 |
貝爾 Gawain Westray Bell | {秘書長} 1967.1.1-1969.12.11 | 不列顛 |
米西莫阿 Afioga Afoafouvale Misimoa | {秘書長} 1970.1.1-1971.2.18 | 西薩摩亞
|
貝塔姆 Gustav Betham | {秘書長} 1971.11.1-1975.11.30 | 西薩摩亞 |
薩拉托 Macu Salato | {秘書長} 1975.12.9-1979.6.30 | 斐濟 |
維維安 Mititaiagimene Young Vivian | {秘書長} 1979.7.1-1982.6.3 | 紐埃 |
布戈圖 Francis Bugotu | {秘書長} 1982.7.1-1986.11.30 | 所羅門群島 |
圖阿索索波 Palauni Tuiasosopo | {秘書長} 1986.12.9-1988.12.31 | 東薩摩亞
|
拜特克 Atanraoi Baiteke | {秘書長} 1989.6.16-1993.1.5 | 基里巴斯 |
索科馬努 Ati George Sokomanu | {秘書長} 1993.1.6-1996.1.7 | 瓦努阿圖 |
羅伯特.敦 Robert Dun | {秘書長} 1996.1.8-1997.2.6;
{總幹事} 1997.2.6-2000.1.5 | 澳大利亞 |
潘吉利南 Lourdes Pangelinan | {總幹事} 2000.1.6-2006.1.23 | 關島 |
羅傑斯 Jimmie Rodgers | {總幹事} 2006.1.23- | 所羅門群島 |
關稅及貿易總協定
General Agreement of Tariffs and Trade (GATT)-
世界貿易組織
World Trade Organization (WTO)
《關稅及貿易總協定》是1947年10月20日由23個國家簽訂的旨在互相降低關稅和促進自由貿易的國際協定。該
協定在1948年1月1日生效後,關稅及貿易總協定亦正式成為國際貿易談判的機制。從1948年起,各國
曾先後舉行八個回合的談判。在最後一個回合(「烏拉圭回合」)中,各國決議成立一個推動國際自由貿易的正
式國際組織,以取代關稅及貿易總協定。1995年1月1日世界貿易組織正式成立。此後世界貿易組織成
為「經濟全球化」的象徵,並因而成為國際「反全球化運動」針對的對象。雖然「世界貿易組織」是「關稅及
貿易總協定」的繼承組織,但由於「世界貿易組織」對成員資格有條件限制,「關稅及貿易總協定」的原有成
員須重新申請並滿足某些特定條件才能成為「世界貿易組織」的成員,因此以下分兩表列出該兩個組織的成員
名單。
關稅及貿易總協定成員
成員 | 加入年份 |
澳大利亞Australia、比利時Belgium、加拿大Canada、中國China (1950年退出)、古巴Cuba、捷克斯洛伐
克Czechoslovakia (1990年改國名為捷克和斯洛伐克Czech and Slovakia;1993年解體)、法蘭西France、盧森
堡Luxembourg、尼德蘭Netherlands、不列顛Britain、美國USA、南非South Africa、印度India、挪威Norway
、南羅德西亞Southern Rhodesia (1964年改稱羅德西亞Rhodesia;1979年改稱津巴布韋-羅德西亞Zimbabwe-
Rhodesia;1980年改稱津巴布韋Zimbabwe)、緬甸Burma、錫蘭Ceylon (1972年改國名為斯里.蘭卡Sri Lanka)、
巴西Brazil、新西蘭New Zealand、巴基斯坦Pakistan | 1948 |
智利Chile | 1949 |
海地Haiti、印度尼西亞Indonesia、希臘Greece、瑞典Sweden、多米尼加共和國Dominican Republic、芬
蘭Finland、丹麥Denmark、尼加拉瓜Nicaragua、意大利Italy | 1950 |
[西]德意志 [West] Germany (1990年改為德意志Germany)、秘魯Peru、土耳其Turkey、奧地利Austria
| 1951 |
烏拉圭Uruguay | 1953 |
日本Japan | 1955 |
加納Ghana、馬來亞Malaya (1963年擴大為馬來西亞Malaysia) | 1957 |
尼日利亞Nigeria | 1960 |
塞拉.利昂Sierra Leone、坦噶尼喀 Tanganyika (1964年改為坦噶尼喀和桑給巴爾Tanganyika and
Zanzibar,同年再改國名為坦桑尼亞Tanzania) | 1961 |
葡萄牙Portugal、以色列Israel、特立尼達和多巴哥Trinidad and Tobago、烏干達Uganda | 1962
|
喀麥隆Cameroon、中非Central Africa、[西]剛果[West] Congo、加蓬Gabon、科威特Kuwait、上沃爾特
Upper Volta (1984年改國名為布基納.法索Burkina Faso)、乍得Chad、塞浦路斯Cyprus、西班牙Spain、達荷
美 Dahomey (1975年改國名為貝寧Benin)、塞內加爾Senegal、馬達加斯加Madagascar、毛里塔尼亞Mauritania
、象牙海岸Ivory Coast、牙買加Jamaica、尼日爾Niger | 1963 |
肯尼亞Kenya、多哥Togo、馬拉維Malawi、馬耳他Malta | 1964 |
岡比亞Gambia、布隆迪Burundi | 1965 |
盧旺達Rwanda、圭亞那Guyana、瑞士Switzerland、南斯拉夫Yugoslavia | 1966 |
巴巴多斯Barbados、[南]韓[South] Korea、阿根廷Argentina、波蘭Poland、愛爾蘭Ireland |
1967 |
冰島Iceland | 1968 |
埃及Egypt、毛里求斯Mauritius | 1970 |
扎伊爾Zaire、羅馬尼亞Romania | 1971 |
孟加拉Bangladesh | 1972 |
新加坡Singapore、匈牙利Hungary | 1973 |
蘇里南Suriname | 1978 |
菲律賓Philippines | 1979 |
哥倫比亞Colombia | 1981 |
贊比亞Zambia、泰國Thailand | 1982 |
馬爾代夫Maldives、伯利茲Belize | 1983 |
香港Hong Kong、墨西哥Mexico | 1986 |
安提瓜和巴布達Antigua and Barbuda、摩洛哥Morocco、博茨瓦納Botswana | 1987 |
萊索托Lesotho | 1988 |
突尼西亞Tunisia、委內瑞拉Venezuela、玻利維亞Bolivia、哥斯達.黎加Costa Rica | 1990 |
澳門Macau、薩爾瓦多el Salvador、危地馬拉Guatemala | 1991 |
莫桑比克Mozambique、納米比亞Namibia | 1992 |
馬里Mali、斯威士蘭Swaziland、聖.盧西亞Saint Lucia、捷克Czech、斯洛伐克Slovakia、多米尼加聯合
體Commonwealth of Dominica、聖.文森特和格林納丁斯Saint Vincent and the Grenadines、斐濟Fiji、文萊
Brunei、巴林Bahrain | 1993 |
巴拉圭Paraguay、格林納達Grenada、阿拉伯聯合王國UAE、幾內亞-比紹Guinea-Bissau、聖.基茨和尼維斯
Saint Kitts and Nevis、列支敦士登Liechtenstein、卡塔爾Qatar、安哥拉Angola、洪都拉斯Honduras、斯洛
文尼亞Slovenia、幾內亞Guinea、吉布提Djibouti、巴布亞.新幾內亞Papua New Guinea、所羅門群島Solomon
Islands | 1994 |
世界貿易組織成員
成員 | 加入年份 |
安提瓜和巴布達Antigua and Barbuda、阿根廷Argentina、澳大利亞Australia、奧地利Austria、巴林
Bahrain、孟加拉Bangladesh、巴巴多斯Barbados、比利時Belgium、伯利茲Belize、巴西Brazil、文萊Brunei
、加拿大Canada、智利Chile、哥斯達.黎加Costa Rica、象牙海岸Ivory Coast、捷克Czech、丹麥Denmark、多
米尼加聯合體Commonwealth of Dominica、歐洲聯盟European Union、芬蘭Finland、法蘭西France、加蓬
Gabon、德意志Germany、加納Ghana、希臘Greece、圭亞那Guyana、洪都拉斯Honduras、香港Hong Kong (1997
年改稱中國香港Hong Kong, China)、匈牙利Hungary、冰島Iceland、印度India、印度尼西亞Indonesia、愛爾
蘭Ireland、意大利Italy、日本Japan、肯尼亞Kenya、[南]韓[South] Korea、科威特Kuwait、盧森堡
Luxembourg、澳門Macau (1999年改稱中國澳門Macau, China)、馬來西亞Malaysia、馬耳他Malta、毛里求斯
Mauritius、墨西哥Mexico、摩洛哥Morocco、緬甸Burma、納米比亞Namibia、尼德蘭Netherlands、荷屬安的列
斯Netherlands Antilles、新西蘭New Zealand、尼日利亞Nigeria、挪威Norway、巴基斯坦Pakistan、巴拉圭
Paraguay、秘魯Peru、菲律賓Philippines、葡萄牙Portugal、羅馬尼亞Romania、聖.盧西亞Saint Lucia、聖.
文森特和格林納丁斯Saint Vincent and the Grenadines、塞內加爾Senegal、新加坡Singapore、斯洛伐克
Slovakia、南非South Africa、西班牙Spain、斯里.蘭卡Sri Lanka、蘇里南Suriname、斯威士蘭Swaziland、
瑞典Sweden、坦桑尼亞Tanzania、泰國Thailand、烏干達Uganda、不列顛Britain、美國USA、烏拉圭Uruguay、
委內瑞拉Venezuela、贊比亞Zambia、特立尼達和多巴哥Trinidad and Tobago、津巴布韋Zimbabwe、多米尼加
共和國Dominican Republic、牙買加Jamaica、土耳其Turkey、突尼西亞Tunisia、古巴Cuba、以色列Israel、
哥倫比亞Colombia、薩爾瓦多el Salvador、博茨瓦納Botswana、中非Central Africa、吉布提Djibouti、幾內
亞-比紹Guinea-Bissau、萊索托Lesotho、馬拉維Malawi、馬爾代夫Maldives、馬里Mali、毛里塔尼亞
Mauritania、多哥Togo、布基納.法索Burkina Faso、埃及Egypt、波蘭Poland、瑞士Switzerlan、危地馬拉
Guatemala、布隆迪Burundi、塞拉.利昂Sierra Leone、塞浦路斯Cyprus、斯洛文尼亞Sloveni、莫桑比克
Mozambique、列支敦士登Liechtenstein、尼加拉瓜Nicaragua、玻利維亞Bolivia、幾內亞Guinea、馬達加斯加
Madagascar、喀麥隆Cameroon | 1995 |
斐濟Fiji、厄瓜多爾Ecuador、海地Haiti、聖基茨和尼維斯Saint Kitts and Nevis、貝寧Benin、格林納
達Grenada、阿拉伯聯合王國UAE、盧旺達Rwanda、巴布亞.新幾內亞Papua New Guinea、所羅門群島Solomon
Islands、安哥拉Angola、乍得Chad、岡比亞Gambia、保加利亞Bulgaria | 1996 |
[東]剛果[East] Congo、[西]剛果[West] Congo、蒙古Mongolia、巴拿馬Panama | 1997 |
吉爾吉斯斯坦Kyrgrzstan | 1998 |
拉脫維亞Latvia、愛沙尼亞Estonia | 1999 |
約旦Jordan、格魯吉亞Georgia、阿爾巴尼亞Albania、阿曼Oman、克羅地亞Croatia | 2000 |
立陶宛Lithuania、摩爾多瓦Moldova、中國China | 2001 |
中華台北Chinese Taipei 註1 | 2002 |
亞美尼亞Armenia、馬其頓前南斯拉夫共和國Former Yugoslav Republic of Macedonia | 2003
|
尼泊爾Nepal、柬埔寨Cambodia | 2004 |
沙特.阿拉伯Saudi Arabia、湯加Tonga | 2005 |
註1:「中華台北」是中華民國(臺灣政府)參加某些國際組織所採用的名稱。
|
歷任總幹事名單
名字 | 任職時間 | 國籍 |
懷特 Eric Wyndham White | {執行秘書} 1948-1965.3.23;
{總幹事} 1965.3.23-1968.5.6 | 不列顛 |
朗格 Olivier Long | 1968.5.6-1980.10.1 | 瑞士 |
登克爾 Arthur Dunkel | 1980.10.1-1993.7.1 | 瑞士 |
蘇特蘭 Peter Sutherland | 1993.7.1-1995.5.1 | 愛爾蘭 |
魯傑羅 Renato Ruggiero | 1995.5.1-.9.1 | 意大利 |
穆爾 Michael Moore | 1999.9.1-2002.9.1 | 新西蘭 |
素帕猜 Supachai Panitchpakdi | 2002.9.1-2005.9.1 | 泰國 |
拉米 Pascal Lamy | 2005.9.1- | 法蘭西 |
歐洲經濟合作組織
Organization for European Economic Cooperation (OEEC)-
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
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OECD)
1948年4月16日歐洲多國組成歐洲經濟合作組織,以便推行「歐洲復興計劃」(俗稱「馬紹爾計劃」)
。1961年9月30日該組織改組為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以促進成員國的經濟發展和貿易。由於本組織
成員以西方發達國家為主,故本組織俗稱為「富國俱樂部」。
組織成員
成員 | 加入年份 |
奧地利Austria、比利時Belgium、丹麥Denmark、法蘭西France、德意志三佔區German Trizone (1949年成
為[西]德意志[West] Germany;1990年改為德意志Germany)、希臘Greece、冰島Iceland、愛爾蘭Ireland、意
大利Italy、盧森堡Luxembourg、尼德蘭Netherlands、挪威Norway、葡萄牙Portugal、瑞典Sweden、瑞士
Switzerland、的里雅斯特自由區(甲區)Free Territory of Trieste (Zone A) (1954年併歸意大利)、土耳其
Turkey、不列顛Britain | 1948 |
西班牙Spain | 1959 |
歐洲經濟共同體European Economic Community-歐洲煤鋼共同體European Coal and Steel Community-歐
洲原子能共同體European Atomic Community (1967年上述三個共同體合併為歐洲共同體European Community;
1993年改稱歐洲聯盟European Union) | 1960 |
加拿大Canada、美國USA | 1961 |
日本Japan | 1964 |
芬蘭Finland | 1969 |
澳大利亞Australia | 1971 |
新西蘭New Zealand | 1973 |
墨西哥Mexico | 1994 |
捷克Czech | 1995 |
匈牙利Hungary、波蘭Poland、[南]韓[South] Korea | 1996 |
歷任秘書長名單
名字 | 任職時間 | 國籍 |
馬約林 Robert Marjolin | 1948-1955 | 法蘭西 |
塞爾森 Rene Sergent | 1955.4.1-1960.9.1 | 法蘭西 |
克里斯藤森 Thorkil Christensen | 1960.9.1-1969.9.30 | 丹麥 |
倫內普 Emile van Lennep | 1969.9.30-1984.10.1 | 尼德蘭 |
帕耶 Jean-Claude Paye | 1984.10.1-1996.6.1 | 法蘭西 |
約翰斯頓 Donald Johnston | 1996.6.1-2006.6.1 | 加拿大 |
古里亞 Jose Angel Gurria Trevino | 2006.6.1- | 墨西哥 |
布魯塞爾條約組織 Brussels Treaty Organisation-
西歐聯盟 Western European Union (WEU)
1948年3月17日五國西歐國家簽訂《布魯塞爾條約》,以便在集體防務、經濟、社會及文化方面進行合作。該條
約最初的目的主要是防止德意志再度發動戰爭。同年8月25日正式成立布魯塞爾條約組織。1954年10
月23日各國修改《布魯塞爾條約》,使戰敗國[西]德意志和意大利得以加入該條約,從而使「布魯塞爾條約組
織」改組為西歐聯盟。在冷戰時代,由於「北大西洋公約組織」擔當著西方陣營首要集體防務機構的
角色而西歐各國不能不倚重美國的軍事保護力量,「西歐聯盟」一直沒有太大的重要性。但隨著冷戰結束,西
歐對美國的離心傾向日益強烈,「西歐聯盟」的重要性日漸加強。近年來西歐各國更希望以「西歐聯盟」作為
「歐洲聯盟」的軍事機構,從而擺脫對「北約」的倚賴。
組織成員
成員 | 加入年份 |
比利時Belgium、法蘭西France、盧森堡Luxembourg、尼德蘭Netherlands、不列顛Britain | 1948 |
[西]德意志 [West] Germany (1990年改為德意志Germany)、意大利Italy | 1954 |
葡萄牙Portugal、西班牙Spain | 1990 |
希臘Greece | 1995 |
歷任秘書長名單
名字 | 任職時間 | 國籍 |
戈芬 Louis Goffin | 1955.5.7-1962.12.14 | 比利時 |
埃克胡特 Maurice Iweins d'Eeckhoutte | 1962.12.15-1970.12.31 | 比利時 |
海斯堡 Georges Heisbourg | 1971.1.1-1974.9.30 | 盧森堡 |
普勒韋 Friedrich-Karl von Plehwe | 1974.10.20-1977.2.24 | [西]德意志 |
朗格斯塔埃 Edouard Longerstaey | 1977.3.1-1985.5.31 | 比利時 |
卡亨 Alfred Cahen | 1985.6.17-1989.5.11 | 比利時 |
埃克倫 Willem Frederik van Eekelen | 1989.5.15-1994.11.15 | 尼德蘭 |
古蒂萊羅 Jose Cutileiro | 1994.11.16-1999.11.24 | 葡萄牙 |
馬達里亞加 Javier Solana Madariaga | 1999.11.25- | 西班牙 |
經濟互助委員會 Council for Mutual Economic Assistance (COMECON)
1949年1月25日蘇聯與東歐各國成立經濟互助委員會,作為蘇聯與東歐各國的經濟合作機構。其後本
組織亦吸納東歐以外的某些共產國家,成為共產陣營中最重要的經濟合作組織。但隨著蘇聯霸權主義的膨脹,
本組織逐漸變質為蘇聯指揮和控制東歐各國經濟活動的工具。在東歐、蘇聯發生和平演變後,東歐各國擺脫蘇
聯控制的願望高漲,本組織遂失去存在價值,並在1991年6月28日解散。
組織成員
成員 | 加入年份 |
保加利亞Bulgaria、捷克斯洛伐克Czechoslovakia (1990年改國名為捷克和斯洛伐克Czech and Slovakia)
、匈牙利Hungary、波蘭Poland、羅馬尼亞Romania、蘇聯USSR、阿爾巴尼亞Albania (1961年起成為不活躍成
員) | 1949 |
[東]德意志[East] Germany (1990年退出) | 1950 |
蒙古Mongolia | 1962 |
古巴Cuba | 1972 |
越南Viet Nam | 1978 |
歷任秘書長名單
名字 | 任職時間 | 國籍 |
巴甫洛夫 Aleksandr Pavlov | 1949-1958.5 | 蘇聯 |
法迪耶夫 Nikolay Faddeyev | 1958.5-1983.10 | 蘇聯 |
西切夫 Vyacheslav Vladimirovich Sychev | 1983.10-1991.6.28 | 蘇聯 |
北大西洋公約組織 North Atlantic Treaty Organization (NATO)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盟國陣營分裂為以美國為首的「西方陣營」和「共產陣營」兩大陣營,其後更導致「冷戰」
的爆發。1949年4月4日西方陣營各國簽訂《北大西洋公約》。同年8月24日正式成立北大西洋公約組織
(俗稱「大西洋同盟」Atlantic Alliance)。此後「北大西洋公約組織」成為冷戰西方陣營的首要軍事集
團,在歐洲與蘇聯和東歐各國的「華沙條約組織」對峙。冷戰結束後,「華沙條約組織」和蘇聯雖已解體,但
西方陣營不但不解散北約,反而繼續把北約的範圍擴大至包括原蘇聯東歐各國,史稱「北約東擴」。1994年北
約推出「和平伙伴關係計劃」,以吸納前蘇聯、東歐多國成為「和平伙伴國」,使這些國家即使未能加入北約
,亦不致成為北約的敵人。
組織成員
成員 | 加入年份 |
比利時Belgium、加拿大Canada、丹麥Denmark、法蘭西France (1966年退出北約的軍事一體化機構)、冰島
Iceland、意大利Italy、盧森堡Luxembourg、尼德蘭Netherlands、挪威Norway、葡萄牙Portugal、不列顛
Britain、美國USA | 1949 |
希臘Greece (1974年退出北約的軍事一體化機構;1980年重新加入)、土耳其Turkey | 1952 |
[西]德意志 [West] Germany (1990年改為德意志Germany) | 1955 |
西班牙Spain | 1982 |
捷克Czech、匈牙利Hungary、波蘭Poland | 1999 |
保加利亞Bulgaria、愛沙尼亞Estonia、拉脫維亞Latvia、立陶宛Lithuania、羅馬尼亞Romania、斯洛伐克
Slovakia、斯洛文尼亞Slovenia | 2004 |
阿爾巴尼亞Albania、克羅地亞Croatia | 2009 |
歷任秘書長名單
名字 | 任職時間 | 國籍 |
伊斯邁 Hastings Ismay | 1952.4.4-1957.5.16 | 不列顛 |
斯巴克 Paul-Henri Charles Spaak | 1957.5.16-1961.3.4 | 比利時 |
斯提克爾 Dirk Uipko Stikker | 1961.4.21-1964.8.1 | 尼德蘭 |
布羅西奧 Manlio Brosio | 1964.8.1-1971.10.1 | 意大利 |
倫斯 Joseph Marie Antoine Hubert Luns | 1971.10.1-1984.6.25 | 尼德蘭 |
卡靈頓 Peter Alexander Rupert Carington | 1984.6.25-1988.7.1 | 不列顛 |
沃爾納 Manfred Worner | 1988.7.1-1994.8.13 | [西]德意志 |
克雷斯 Willy Claes | 1994.10.17-1995.10.20 | 比利時 |
馬達里亞加 Javier Solana Madariaga | 1995.12.5-1999.10.6 | 西班牙 |
羅伯遜 George Islay Macneill Robertson | 1999.10.14-2003.12.17 | 不列顛 |
謝弗爾 Jakob Gijsbert de Hoop Scheffer | 2004.1.5-2009.8.1 | 尼德蘭 |
安德斯.弗.拉斯穆森 Anders Fogh Rasmussen | 2009.8.1- | 丹麥 |
歐洲煤鋼共同體 European Coal and Steel Community (ECSC)-
歐洲經濟共同體 European Economic Community (EEC)-
歐洲原子能共同體 European Atomic Community (EURATOM)-
歐洲共同體 European Community (EC)-
歐洲聯盟 European Union (EU)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西歐各國在結束多年來的對抗後,開始尋求聯合,首先是在經濟方面進行合作。1950年
法蘭西外交部長舒曼Schuman提出把法蘭西和[西]德意志的煤鋼生產置於一個國際組織領導之下,稱為「舒曼計
劃」,首開歐洲戰後經濟合作組織之先例。1951年4月18日正式成立歐洲煤鋼共同體,並取得成功。
此後西歐各國繼續尋求在其他方面進行合作,並在1957簽訂《羅馬條約》,以組成共同市場和原子能共同體。
1958年1月1日正式成立歐洲經濟共同體(俗稱歐洲共同市場European Common Market)和歐洲原子
能共同體。1967年7月1日上述三個共同體合併為歐洲共同體,並逐漸形成完備的組織機構(包括
「歐洲高峰會」European Summit、「歐洲共同體理事會」Council of European Community、「歐洲委員會」
European Commission、「歐洲議會」European Parliament和「歐洲法院」European Court of Justice等)。
1992年歐洲共同體各國簽署《馬斯特里赫特Maastricht條約》,邁向更高層次的經濟一體化。1993年1月1日各
成員國組成「歐洲統一大市場」。同年11月1日歐洲共同體改稱歐洲聯盟。1999年歐洲聯盟多個成員
國結成「貨幣聯盟」,並於2002年推出統一貨幣歐羅Euro,從而成為當今世界上經濟一體化發展程度最高的地
區合作組織。冷戰結束後,歐洲聯盟亦實行「東擴」,吸納西歐、北歐以外多個歐洲國家加入。
歐洲經濟共同體-歐洲共同體-歐洲聯盟成員
成員 | 加入年份 |
比利時Belgium、法蘭西France、[西]德意志[West] Germany (1990年改為德意志Germany)、意大利Italy、盧森堡Luxembourg、尼德蘭
Netherlands | 1958 |
丹麥Denmark、愛爾蘭Ireland、不列顛Britain | 1973 |
希臘Greece | 1981 |
葡萄牙Portugal、西班牙Spain | 1986 |
奧地利Austria、芬蘭Finland、瑞典Sweden | 1995 |
塞浦路斯Cyprus、捷克Czech、愛沙尼亞Estonia、匈牙利Hungary、拉脫維亞Latvia、立陶宛Lithuania、
馬耳他Malta、波蘭Poland、斯洛伐克Slovakia、斯洛文尼亞Slovenia | 2004 |
保加利亞Bulgaria、羅馬尼亞Romania | 2007 |
歷任歐洲委員會主席名單
名字 | 任職時間 | 國籍 |
哈爾斯坦 Walter Hallstein | 1958.1.31-1967.6.30 | [西]德意志 |
雷伊 Jean Max Georges Rey | 1967.7.1-1970.7.1 | 比利時 |
馬爾法蒂 Franco Maria Malfatti | 1970.7.2-1972.3.22 | 意大利 |
曼斯霍爾特 Sicco Leendert Mansholt | 1972.3.22-1973.1.5 | 尼德蘭 |
奧爾托利Francois-Xavier Ortoli | 1973.1.9-1977.1.5 | 法蘭西 |
詹金斯 Roy Harris Jenkins | 1977.1.11-1981.1.5 | 不列顛 |
托倫 Gaston Thorn | 1981.1.12-1985.1.5 | 盧森堡 |
德洛爾 Jacques Lucien Jean Delors | 1985.1.5-1995.1.5 | 法蘭西 |
桑特爾 Jacques Santer | 1995.1.24-1999.7.14 | 盧森堡 |
普羅迪 Romano Prodi | 1999.9.15-2004.11.22 | 意大利 |
巴羅索 Jose Manuel Durao Barroso | 2004.11.22- | 葡萄牙 |
中美洲國家組織 Organisation of Central American States (ODECA)-
中美洲共同市場 Central American Common Market (CACM)-
中美洲一體化體系 Central American Integration System (SICA)
1952年1月9日五個中美洲國家組成中美洲國家組織,以推動中美洲各國的一體化。其後又於1962年8
月2日成立中美洲共同市場。但是中美洲國家之間的矛盾(尤其是1969年薩爾瓦多與洪都拉斯的「足球
戰爭」)使中美洲的一體化進程受挫。從1973年起,中美洲國家組織的運作實際已陷於停頓。從1990年代起,中
美洲各國重新推動經濟一體化,並於1993年2月1日成立中美洲一體化體系。該組織更模倣歐洲共同體
設置完備的機構,包括中美洲一體化體系秘書處Secretariat General of the Central American Integration
System (SG-SICA)、中美洲議會Central American Parliament (PARLACEN)和中美洲法院Central American
Court of Justice (CCJ)等。
組織成員
哥斯達.黎加Costa Rica、薩爾瓦多el Salvador、危地馬拉Guatemala、洪都拉斯Honduras、尼加拉瓜
Nicaragua、巴拿馬Panama、伯利茲Belize |
北歐理事會 Nordic Council
1952年3月16日北歐四國成立北歐理事會,旨在推動北歐各國的經濟和社會合作。本組織初期僅由獨
立國家組成,其後又吸納北歐部分國家的海外自治屬地為成員。本組織初期不設常設機構,但由1971年設置秘
書處。
組織成員
成員 | 加入年份 |
丹麥Denmark、冰島Iceland、挪威Norway、瑞典Sweden | 1952 |
芬蘭Finland | 1955 |
奧蘭群島Aland Islands、法羅群島Faeroe Islands | 1970 |
格陵蘭Greenland | 1984 |
歷任秘書長名單
名字 | 任職時間 | 國籍 |
文德塞莫 Emil Vindsetmoe | 1971.7-1973.6 | 挪威 |
塞普 Helge Seip | 1973.12-1977.8 | 挪威 |
薩克斯魯德 Gudmund Saxrud | 1977.8-1982.8 | 挪威 |
比約克倫德 Ilkka-Christian Bjorklund | 1982.9-1987.1 | 芬蘭 |
舒爾藤 Gehard af Schulten | 1987.2-1989.12 | 芬蘭 |
奧斯內斯 Jostein Osnes | 1990.1-1994.8 | 挪威 |
溫斯特隆 Anders Wenstrom | 1994.9-1996.7 | 瑞典 |
阿斯蓋爾斯多蒂爾 Berglind Asgeirsdottir | 1996.8-1999.4 | 冰島 |
諾肯 Frida Nokken | 1999.9-2007.8 | 挪威 |
埃內斯塔姆 Jan-Erik Enestam | 2007.8.1- | 芬蘭 |
澳新美理事會 ANZUS Council
1951年美國與澳大利亞、新西蘭簽訂《澳新美安全條約》。1952年4月29日條約生效,三國正式結成軍事同盟,
並同時成立澳新美理事會,作為三國之間的協商機構,但不設常設機構。本組織在冷戰時期是美國圍
堵共產主義的重要一環。
組織成員
美國USA、澳大利亞Australia、新西蘭New Zealand |
巴爾幹同盟 Balkan Alliance
自從南斯拉夫在1948年與蘇聯關係破裂,脫離共產陣營後,為擺脫外交上的孤立,該國積極尋求與巴爾幹地區
上兩個非共產國家-希臘和土耳其建立密切關係。1954年8月9日三國簽訂《同盟、政治合作和互助條約》,組
成巴爾幹同盟。其後由於土耳其和希臘日漸向西方陣營靠攏,而南斯拉夫則採取不結盟政策,本同盟
的作用日漸縮小。1960年6月24日三國終於解散本同盟。
同盟成員
南斯拉夫Yugoslavia、希臘Greece、土耳其Turkey |
東南亞條約組織 Southeast Asia Treaty Organization (SEATO)
1954年9月8日美國促使八個東南亞、南亞和南太平洋國家以及上述地區的殖民宗主國簽訂《東南亞集體防務條
約》,並於1955年2月19日成立東南亞條約組織,作為冷戰時期西方陣營在東南亞圍堵共產主義的重
要一環。但隨著東南亞各國在1960年代採取不結盟和獨立自主的政策,本組織的重要性日漸下降。在1967年成
立「東南亞國家協會」後,本組織在東南亞事務方面更缺乏代表性。1977年6月30日本組織正式解散。
組織成員
澳大利亞Australia、法蘭西France、新西蘭New Zealand、巴基斯坦Pakistan (1973年退出)、菲律賓
Philippines、泰國Thailand、不列顛Britain、美國USA |
歷任秘書長名單
名字 | 任職時間 | 國籍 |
波特 Pote Sarasin | 1957.9.5-1963.12.13 | 泰國 |
沃爾思 William Worth | 1963.12.13-1964.2.19 | 澳大利亞 |
孔蒂 Konthi Suphamongkhon | 1964.2.19-1965.7.1 | 泰國 |
瓦加斯 Jesus Vargas | 1965.7.1-1972.9.5 | 菲律賓 |
順通 Sunthorn Hongladarom | 1972.9.5-1977.6.30 | 泰國 |
中東條約組織 Middle East Treaty Organization (MENTO)-
中央條約組織 Central Treaty Organization (CENTO)
1955年2月4日伊拉克與土耳其簽訂《巴格達條約》,規定兩國在安全防禦方面進行合作。其後不列顛、巴基斯
坦和伊朗相繼加入條約。同年4月15日成立中東條約組織。本組織成為冷戰時期西方陣營在中東圍堵
共產主義的重要一環。1959年伊拉克退出本組織後,本組織於同年8月19日更名為中央條約組織。其
後巴基斯和伊朗又於1979年退出本組織,使本組織名存實亡。本組織遂於1979年9月26日正式解散。
組織成員
伊拉克Iraq (1959年退出)、土耳其Turkey、不列顛Britain、巴基斯坦Pakistan (1979年退出)、伊朗Iran
(1979年退出) |
歷任秘書長名單
名字 | 任職時間 | 國籍 |
哈里迪 Awni Khalidy | 1955-1958.12.1 | 伊拉克 |
拜格 Baig | 1959.1.1-1961 | 巴基斯坦 |
哈拉特巴里 Abbas Ali Khalatbari | 1962-1967 | 伊朗 |
梅內門西奧格魯 Turgut Menemencioglu | 1967-1972.2.1 | 土耳其 |
阿薩爾 Nassir Assar | 1972.2.1-1975.1 | 伊朗 |
巴尤爾肯 Umit Haluk Bayulken | 1975.1-1977.8.1 | 土耳其 |
古倫 Kamuran Gurun | 1978.3.31-1979 | 土耳其 |
華沙條約組織 Warsaw Treaty Organization (WTO)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盟國陣營分裂為以蘇聯為首的「共產陣營」和「西方陣營」兩大陣營,其後更導致「冷戰」
的爆發。1955年5月4日蘇聯與東歐各共產國家簽訂《華沙條約》,形成華沙條約組織。本組織除了作
為蘇聯與「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對峙的軍事集團外,亦是蘇聯控制或鎮壓集團內成員的工具。例如在1968年「
布拉格之春」期間,蘇聯便曾糾合本組織各國入侵捷克斯洛伐克,鎮壓「布拉格之春」。在蘇聯、東歐發生「
和平演變」,東歐各國對蘇聯的離心傾向日漸加強,本組織實際已不能發揮作用。1991年7月1日本組織正式解
散。
組織成員
阿爾巴尼亞Albania (1968年退出)、保加利亞Bulgaria、捷克斯洛伐克Czechoslovakia (1990年改國名為
捷克和斯洛伐克Czech and Slovakia)、[東]德意志East Germany (1990年退出)、匈牙利Hungary、波蘭Poland
、羅馬尼亞Romania、蘇聯USSR |
歐洲自由貿易協會 European Free Trade Association (EFTA)
1960年5月3日不列顛等六個沒有參加「歐洲經濟共同體」(即其後的「歐洲共同體」和「歐洲聯盟」)的歐洲國
家成立歐洲自由貿易協會,以抗衡「歐洲經濟共同體」,並在成員之間推動自由貿易。可是隨著「歐
洲共同體」的成功,本組織無法抗拒加入歐洲一體化的大潮,本組織多個核心成員不列顛、丹麥、瑞典等相繼
退出並加入「歐洲共同體」,令本組織的影響力大大降低。1994年本組織五個成員國與「歐洲聯盟」12國組成
「歐洲經濟區」,從而使兩組織的關係從對抗變為合作。
組織成員
成員 | 加入年份 |
奧地利Austria (1995年退出)、丹麥Denmark (1973年退出)、挪威Norway、葡萄牙Portugal (1986年退出)
、瑞典Sweden (1995年退出)、瑞士Switzerland、不列顛Britain (1973年退出) | 1960 |
冰島Iceland | 1970 |
芬蘭Finland (1995年退出) | 1986 |
列支敦士登Liechtenstein | 1991 |
歷任秘書長名單
名字 | 任職時間 | 國籍 |
菲古雷斯 Frank Figgures | 1960.9.1-1965.10.31 | 不列顛 |
卡爾遜 John Coulson | 1965.11.1-1972.5.5 | 不列顛 |
拉貝斯 Bengt Rabaeus | 1972.5.6-1975.11.30 | 瑞典 |
索馬魯加 Cornelio Sommaruga | {過渡秘書長} 1975.12.1-..31 | 瑞士 |
繆勒 Charles Muller | 1976.1.1-1981.9.31 | 瑞士 |
瓦爾基斯特 Magnus Vahlquist | {過渡秘書長} 1981.10.1-.11.30 | 瑞典 |
克勒普 Per Kleppe | 1981.12.1-1988.4.15 | 挪威 |
雷什 Georg Reisch | 1988.4.16-1994.8.31 | 奧地利 |
約翰松 Kjartan Johannsson | 1994.9.1-2000.8.31 | 冰島 |
羅歇 William Rossier | 2000.9.1- | 瑞士 |
石油輸出國組織 Organization of Petroleum Exporting Countries
(OPEC)
在1960年代以前,世界上的石油生產和供應由西方世界的跨國石油公司壟斷,生產石油的國家只分得很小部分
的利潤。但自從「非殖民化運動」興起以後,第三世界的石油生產及輸出國紛起爭取在經濟上獨立自主。這些
國家透過「國有化」或贖回租讓權的方法收回對石油生產和供應的控制權。1960年9月14日五個石油輸出國家更
成立石油輸出國組織,以協調各國的石油供應和定價,從而保障集體利益。本組織的成立不僅增加了
第三世界的石油生產及輸出國的石油收入,使部分國家成為第三世界中的富國,亦大大提高了它們的國際影響
力。例如在1973年「第四次以阿戰爭」後,阿拉伯各石油輸出國決議向西方發動「石油戰爭」:減少石油供應
並提高原油價格,從而引發西方世界的「石油危機」,迫使部分西方國家停止支持以色列。雖然後來西方各國
的能源政策及外交策略降低了「石油武器」的效力,但由於石油始終是西方工業國的重要能源,本組織在國際
上仍然是舉足輕重的國際組織。此外,本組織的出現也推動了多個原料生產或出口國家組織的成立。
組織成員
成員 | 加入年份 |
伊朗Iran、伊拉克Iraq、科威特Kuwait、沙特.阿拉伯Saudi Arabia、委內瑞拉Venezuela | 1960
|
卡塔爾Qatar | 1961 |
印度尼西亞Indonesia、利比亞Libya | 1962 |
阿布.扎比Abu Dhabi (1974年其會籍轉歸阿拉伯聯合王國UAE) | 1967 |
阿爾及利亞Algeria | 1969 |
尼日利亞Nigeria | 1971 |
厄瓜多爾Ecuador (1992年起中止會籍) | 1973 |
加蓬Gabon (1995年起中止會籍) | 1975 |
安哥拉Angola | 2007 |
歷任秘書長名單
名字 | 任職時間 | 國籍 |
魯哈尼 Fuad Rouhani | 1961.1.21-1964.4.30 | 伊朗 |
巴薩茲 Abdul Rahman al-Bazzaz | 1964.5.1-1965.4.30 | 伊拉克 |
盧特菲 Ashraf Lutfi | 1965.5.1-1966.12.31 | 科威特 |
朱赫達爾 Muhammad Saleh Joukhdar | 1967.1.1-.12.31 | 沙特.阿拉伯 |
帕拉 Francisco Parra | 1968.1.1-.12.31 | 委內瑞拉 |
桑格爾 Elrich Sanger | 1969.1.1-.12.31 | 印度尼西亞 |
奧馬爾.巴德里 Omar el-Badri | 1970.1.1-.12.31 | 利比亞 |
帕查奇 Nadim Pachachi | 1971.1.1-1972.12.31 | 伊拉克 |
克內 Abderrahman Khene | 1973.1.1-1974.12.31 | 阿爾及利亞 |
費伊德 Feyide | 1975.1.1-1976.12.31 | 尼日利亞 |
宰達赫 Ali Jaidah | 1977.1.1-1978.12.31 | 卡塔爾 |
奧爾蒂斯 Rene Ortiz | 1979.1.1-1981.6.30 | 厄瓜多爾 |
恩圭馬 Marc Saturnin Nan Nguema | 1981.7.1-1983.6.30 | 加蓬 |
查拉比 Fadhil al-Chalabi | {代秘書長} 1983.7.1-1988.6.30 | 伊拉克 |
蘇布羅托 Subroto | 1988.7.1-1994.6.30 | 印度尼西亞 |
阿卜達拉.薩利姆.巴德里Abdallah Salem el-Badri | 1994.7.1-.12.31 | 利比亞
|
盧克曼 Rilwanu Lukman | 1995.1.1-2000.12.31 | 尼日利亞 |
羅德里格斯 Ali Rodriguez Araque | 2001.1.1-2002.6.30 | 委內瑞拉 |
席爾瓦 Alvaro Silva Calderon | 2002.7.1-2003.12.31 | 委內瑞拉 |
謝哈布-艾爾丁 Adnan Shihab-Eldin | {代秘書長} 2005.1.1-.12.31 | 科威特 |
巴爾金多 Mohammed Barkindo | {代秘書長} 2006.1.1-.12.31 | 尼日利亞 |
阿卜達拉.薩利姆.巴德里Abdallah Salem el-Badri | 2007.1.1- | 利比亞 |
返回世界歷史筆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