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性」(Gender)

「性」本來是一個生物學的概念,是動物界、植物界普遍存在的範疇。但本文所要談的並不是自然界的性別( Sex),而是語言學上的一個奇特現象:性(Gender)。在英語中,"sex"和"gender"這兩個詞都可以指自然性別 ,在漢語中都同樣譯為「性」,但Gender在語言學其實有獨特的意思(有些語言學家為分別兩種意思,特別使 用Grammtical Gender--「語法性」這個術語,本文所用的Gender專指Grammatical Gender)。

印歐(Indo-European)語系裡的很多語言(包括英語、法語、梵語Sanskrit、俄語、波斯語等多種語言)以及亞 非(Afro-Asiatic,又稱閃-含Semitic-Hamitic語系)語系裡的一些語言(例如阿拉伯語)的名詞都有「性」的分 別,因此「性」主要是名詞的語法範疇。

名詞的「性」主要表現在如下兩個方面:(1)每一個名詞都屬於某一種性;(2)用來修飾或限制名詞的冠詞( Article)、限定詞(Determiner)(註1)、形容詞、分詞(Participle)(註2)等,以及指代名詞的代名詞必須在性 上與該名詞相一致(Agreement或Concord)。以下我們來看看幾種語言的情況。

拉丁語作為一種形態變化異常豐富的語言,它的性是複雜的。每一個名詞都屬於陽(Masculine)、中(Neuter) 、陰(Feminine)這三種性的其中一種。例如"agricola"(農民)是陽性、"mulier"(女人)是陰性、"caelum"(天) 則是中性。

我們再看看德語。它的名詞也分屬陽、中、陰三性之一,例如"Mann"(男人)是陽性、"Frau"(女人)是陰性、" Kind"(小孩)是中性(注意:德語所有名詞的第一個字母一律大寫)。但讀者們請勿被以上所舉的例子誤導,以 為自然語言名詞的性與自然性別經常一致。事實上,很多語言名詞的性都是任意的,沒有甚麼規律可循的。例 如,在德語中,"Katze"(貓)是陰性、"Hund"(狗)是陽性、而"Pferd"(馬)卻是中性。甚至有些名詞的性與自然 性別有差異,例如"Madchen"(女孩)和"Fraulein"(姑娘)這兩個詞本是表示女性的名詞,但在語法上它們卻都 是中性名詞(註3)。每一個學習德語的人都要花時間硬記不同名詞的性。

德語名詞的性還表現在名詞與冠詞、形容詞、限定詞、分詞等的一致關係上。例如德語有三個不同的定冠詞(" der"、"das"、"die",相當於英語的"the")和不定冠詞("ein"、"ein"、"eine",相當於英語中的"a/an"),分 別用於陽性、中性、陰性三種名詞之前。某一種性的名詞必須用某一個冠詞,不得混用。例如我們必須說"der Mann"、"die Frau"、"das Kind"。不僅冠詞如此,修飾或限制名詞的形容詞、限定詞、分詞等也有此一限制 ,學德語的人必須牢記著在不同性的名詞前的形容詞、限定詞等應加甚麼詞尾。試舉一例:當"gut"(好)這個 形容詞單獨放在陽、中、陰性名詞前時便要分別加上-er、-es、-e這三個詞尾,因此我們必須說"guter Mann"(好男人)、"gutes Kind"(好孩子)和"gute Frau"(好女人)。

除了上述情況外,德語的代名詞(這裡特指人稱代名詞Personal Pronoun,即「你、我、他」等)在指代名詞時 ,也要與被指代的名詞在性上一致。例如以下例句:"Hier ist die Katze. Sie ist meine."(直譯為 英語是"Here is the cat. She is mine.")請注意這裡是用表示陰性的代名詞"sie"和"meine指代陰性名詞" Katze"。但當上述句子的主角不是貓而是狗時,句子則要寫成"Hier ist der Hund. Er ist meiner." (直譯為英語是"Here is the dog. He is mine.")這句用了表示陽性的代名詞"er"和"meiner"指代陽性名詞" Hund"。

法語也有同樣的情況,它的名詞分別屬於陽、陰兩種性(沒有中性),同樣沒有甚麼規律可循。例如"fruit"(水 果)是陽性、"pomme"(蘋果)卻是陰性。法語的冠詞同樣也分兩種性,如定冠詞"le"和"la";不定冠詞"un"和" une"。因此我們必須說"le fruit"、"la pomme",不得混用。法語的形容詞也必須與被修飾的名詞一致,不過 規則比較簡單,一般規則是修飾陰性名詞的形容詞必須加詞尾-e(但有很多例外),例如形容詞mur(成熟)在修 飾前述兩個例詞時便要說"fruit mur"(成熟的果子)和"pomme mure"(成熟的蘋果)。(注意法語的形容 詞很多時是放在被修飾名詞的後面而非前面,這一點跟漢語和英語很不同。)

跟德語一樣,法語的代名詞在指代名詞時也要因應名詞的性而有所不同。試比較以下兩句:(1)"Voici le fruit. Il est le mien."(直譯為英語是"Here is the fruit. He is mine.")(2)"Voici la pomme. Elle est la mienne."(直譯為英語是"Here is the apple. She is mine.")請注意句(1)用了表示陽 性的代名詞"il"和"mien"指代陽性名詞"fruit";句(2)則用了表示陰性的代名詞"elle"和"mienne"指代陰性名 詞"pomme"。

與法語有近親關係的西班牙語(註4),它的名詞也都分屬於陽性和陰性。例如"libro"(書)是陽性、"pluma"( 鋼筆)是陰性。不同性的名詞也要使用相應的冠詞("el"和"la")、形容詞詞尾等。例如"roj"這一詞根是「紅色 」的意思,加了詞尾-o便成陽性,加了-a便成陰性,因此「紅色的書」是"el libro rojo";而「紅色 的筆」卻是"la pluma roja"。在一般情況下,詞尾-o和-a分別代表陽性和陰性。

這裡有一個頗有趣的現象,就是相同的名詞概念可能在不同語言裡屬於不同的性。例如「太陽」和「月亮」這 兩個概念,法語是"le soleil"和"la lune";西班牙語是"el sol"和"la luna",都是「太陽」-陽性、「月亮 」-陰性。但在德語裡,情形卻剛好相反,這兩個概念的德語詞是"die Sonne"和"der Mond",「太陽」是陰性 、「月亮」卻人陽性。由此可見,語法上的性確是任意的。

俄語名詞也分陽、中、陰三種性,如"nos"(註5)(鼻子)、"ruka"(手)是陰性、"ukho"(耳朵)是中性。俄語沒有 冠詞,但它的形容詞仍得與被修飾的名詞一致,而且變化複雜,不同形容詞有不同變化,學習者要牢記六、七 個詞尾變化表才行。我們試看一例,"sestr"這一詞根表示「姐姐」的意思,我們若要說「姐姐的鼻子」,俄 語是"sestrin nos";「姐姐的手」則是"sestrina ruka";而「姐姐的耳朵」卻是"sestrino ukho"。

有些語言的性不是建立在自然性別的基礎上,例如非洲一種較通用的語言斯瓦希里語(Swahili),它的名詞共 有四種性,分別表示「有生物」、「無生物」、「小東西」、「大東西」(以上的類別名稱只反映了多數情況 ,事實上有很多例外)。在美洲土著人(註6)的很多語言裡,名詞的性是按「有生命」和「無生命」來分的。綜 上所述,如果我們說名詞的性代表了自然界的性別,這是不對而且是誤導的。「性」(Gender)--與其說是自然 性別的反映,倒不如說是名詞的一種分類法,這種分類法是以名詞需要甚麼樣的冠詞/形容詞/限定詞/分詞/代 名詞為依據的。

當然,世界上有很多語言是沒有「性」這一範疇的。作為人類理想共通語的世界語(Esperanto)便沒有「性」 這種不合邏輯的現象。我們所熟識的漢語和廣州話的名詞也沒有「性」,這是因為漢語和廣州話缺少形態變化 之故。現代英語正朝著減少形態變化的方向發展,它的名詞也已失去了「性」。雖然上述四種語言有分別表示 男(雄)、女(雌)性生物的名詞,例如世界語的"viro"、"virino";漢語和廣州話的「男人」、「女人」;英語 的"man"、"woman",但是這些僅代表自然性別,與德語、俄語等的情況不可同日而語。

不過,現代英語和漢語的某些非生物名詞卻也確有「性別」的區別,例如這兩種語言的國家名和城市名便常常 被認為是陰性的名詞,很多人都喜歡使用陰性人稱代名詞"she"和「她」指代國家名和城市名。例如"China is an old country. She has a history of more than 5000 years."(「中國是一個古老的國家,有五千年以上的歷史。」)不過,這畢竟是非常個別的現象。與其說在漢語和英語中國家名和城市名是陰 性名詞,不如說這是部分人對這些名詞的擬人化用法或帶有感情色彩的用法。因此之故,漢語和英語的名詞是 沒有「性」此一範疇的(註7)。


註1:限定詞是指一系列專門放在名詞前、用以限定名詞所指的詞,例如英語的"this"、"that"、"every"、" all"、"some"、"such"等。此外,很多語法學家也把冠詞("a"、"the")、數詞(Numeral,例如"one"、"first" 等)、名詞/代名詞所有格(例如"his"、"one's"等)、作定語用的疑問詞和關係詞(例如"whose"、"which"等)也 歸入限定詞。舊式語法把上述這些詞統統歸入形容詞之列,無限定詞之說,因此限定詞是一個較新的概念。

註2:分詞是動詞的一種形式。在英語語法中,有兩種分詞--現在分詞和過去分詞。在很多語言中,分詞在句 子中主要是扮演類似形容詞和副詞的角色(套用傳統語法的術語,即在句子中作「定語」Attribute和「狀語」 Adverbial)。當它用作形容詞修飾名詞時,它也要像一般形容詞一樣與被修飾的名詞在性、數、格上一致。因 此分詞可以說是一種用作形容詞的動詞,故有些人稱分詞為「動形詞」。

註3:這是因為在德語中,"chen"和"lein"這兩個後綴是專門標示中性的後綴。由此可見,語言中的性往往不 是根據意義,而是根據形式。因此我們說,「性」(Gender)是一個語法概念而不是語義概念。

註4:法語和西班牙語同屬印歐語系內的羅曼(Romance)語族(又稱拉丁語族)。

註5:由於使用一般的ASCII鍵盤打俄語的斯手夫字母(又稱「基里爾Cyrillic字母」)非常不便,而且估計閱讀 本文的讀者未必學過俄語字母的發音,因此本文使用羅馬字母(又稱拉丁字母)拼寫俄語。

註6:美洲土著人(American Natives)即俗稱的「印第安人Indians」。由於「印第安人」一名乃來自哥倫比的 誤會(他把美洲誤當做印度),因此近年學術界主張棄此名不用,而採用「美洲土著人」這一名稱。

註7:現在有些英語語法書仍舊因襲舊式語法的說法,認為英語的名詞有四種性:陽性、陰性、中性和通性(即 類名詞)。這完全是從詞匯意義出發的分類法。其實,早有語義學家指出,英語很多關於生物的名詞除了有雌 雄之分外,還有表示幼體的名詞,例如「牛」便有"ox/bull"(公牛)、"cow"(母牛)、"calf"(小牛)之分;「雞 」也有"cock"(公雞)、"hen"(母雞)、"chicken"(小雞)之分。如果再想深一層,英語除了一般的動物名詞外, 還有很多表示動物肉類的名詞,例如"pig"(豬)-"pork"(豬肉)、"sheep"(羊)-"mutton"(羊肉)。我們是否也認 為英語名詞除了陽性、陰性外,還有「小性」、「肉性」呢?由此可見,我們不能把語法上的「性」(Gender) 跟自然的「性別」(Sex)混為一談。


返回語言學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