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狂人」翻開中國歷史書的時候,他看見的是「吃人的禮教」。當我們閱讀中國近代的文學作品時,我們看到的卻是對禮教的「我控訴」。自五四以來,中國人就一直希望把陳腐的禮教趕出家外、趕出國外。由禮教所確立的封建制度更是我們所痛恨的。封建社會不但鞏固了專制的政治制度,更使本應是「社會避難所」的「家」成為無數年輕人的牢獄。近代作家巴金對此就有著深刻的體會。年輕時的巴金在他過去二十七年的歲月裡「常常被逼著目睹一些可愛的年輕生命橫遭摧殘,以至於得到悲慘的結局。」於是,「過去的生活逼著我拿起筆來」,完成了他的第一部長篇小說-<家>,「向一個垂死的制度叫出我的『我控訴』」,「從惡魔的爪牙下救出那些失掉了青春的青年」。
<家>乃是寫於一九三一年,距離在一九一九年發生的「五四運動」已有十二年的光景。然而,封建思想卻未因「五四」而絕跡。相反,這種陰雲不散的思想仍然支配著我國大大小小的家庭;折磨著千千萬萬條生命。生活在四川封建大家庭的巴金對此可算是了解深切,他每天耳聞目睹的盡是封建家庭的敗壞腐朽和荒淫無恥。這一切一切,使他燃燒著憤怒的烈火,決心以<家>作為攻擊當時社會和制度的武器。巴金以自己的家作為藍本,通過高公館的崩潰沒落揭示出封建家庭的黑暗面和封建制度滅亡的命運。在這毀滅的背後,作者寄寓了他對新時代和思潮誕生的希望。他希望藉著<家>這部長篇小說能喚起新一代的覺醒和反抗,扭轉命運的安排。
<家>曾被喻作二十世紀的<紅樓夢>。這本小說的成功之處在於其浪漫主義與寫實主義的結合。<家>是一部家庭的歷史,也是一個面臨崩潰的封建社會的縮影。雖然其描寫的場面不算大,主要是寫高家的日常生活,但它卻很自然地把五四運動後在成都發生的許多真實的、重大的事件揉合在故事之中。例如軍閥的混戰、學生的示威請願、青年人出版刊物和與封建遺老的鬥爭、學校開放女禁和女子剪髮等等。這些事件都使我們對書中人物身處的時代有更深的認識。作者在這個典型的環境裡還塑造了富代表性的人物,例如代表封建勢力的高老太爺、馮樂山、陳姨太和高克明三兄弟;代表新生勢力的高覺慧、覺民和琴,及代表中間派的高覺新、李瑞玨和梅。這些典型形象不但反映了五四後老一輩所面臨的衝擊和新一代所面對的矛盾,作者還藉著這些人物去抒發自己對封建制度的不滿。作者以描寫舊派人物的衰落、新派人物的勝利和中門派人物的無奈,間接地抒發了對封建社會的批判、對革命思想的讚賞和對封建制度下的犧牲者的同情。
巴金寫作<家>的其中一個目的,是為了要「宣告一個不合理的制度(封建家長制)的死刑」。 所以作者在<家>中有意地描寫高家上一代的沒落,更把高老太爺這個封建制度的象徵判處死刑。高老太爺在高家擁有無上的權威。這種權威賦予他實行專制式統治的權力,也直接或間接地製造出高家所發生的所有悲劇。高老太爺平日愛以衛道者自居,喜歡勸告子孫要「教孝戒淫」,反對一切新事物。在他道貌岸然的外表背後,我們可以看見高老太爺生活的荒唐無恥。例如,他到垂暮之年仍玩小旦、娶了一個滿身俗氣的陳姨太,更與那些所謂孔教會的朋友發梨園榜等等。高老太爺這個形象正正代表了封建制度僵化和腐敗的本質。由於高老太爺是高家大家業的創造者,他能操控著整個公館裡的人的命運。所以他是全家所敬畏的神,沒有人可違抗他的意志。高老太爺最大的心願是能把大家庭的興盛能延續下去。在書中描寫有關新年的一段裡,作者描述了高老太爺的希望:「他從前怎樣苦學出身,得到功名,做了多年的官,造就了這一份大家業,廣置了田產,修建了房屋,又生了這些兒女和這許多孫兒、孫女和重孫,一家人讀書知禮,事事如意,像這樣興盛發展下去,再過一兩代他們高家不知道會變成一個怎樣繁盛的大家庭。他這樣想著,不覺得意地微笑了。」
高老太爺的願望正代表封建社會統治者來所追求的「美麗理想」;而為了達成「四代同堂」這個目標,高老太爺不惜把高家子孫的人權和自由犧牲掉。例如當學業成績名列前矛的覺新從中學畢業時,高家長輩竟逼綴學進一家商業公司事務所當一名小職員,學習打理高家的產業;又例如當高老太爺知道覺慧參予學生對抗軍人的運動時,竟把他軟禁在家中,反映了封建家長制的專制獨裁和不合理。另外,巴金又以高家長輩對子孫婚事的態度,說出封建制與婚姻戀愛問的衝突。在高老太爺的眼中,他的兒孫都是他的私產,而僕人更加是任人控制的工作機器。為了維持高家的名聲,他以婚姻作手段,去勾結社會上的權貴,比如他不理覺民與琴的愛情,下令他與馮樂山的姪孫女成親;強把與覺慧相戀的丫環鳴鳳送給六十歲的馮樂山做妾,以致她投湖自盡;又迫另一個丫環婉兒去頂替鳴鳳作馮氏的「泄慾工具」。這一連串的悲劇,正控訴著封建禮教對年輕生命的摧殘。
雖然封建家長制對年輕人有著諸般折磨,但卻包庇著上一代的種種腐朽。覺慧的三叔是個迂腐的衛道者,四叔克定亦經常出入於「金陵高寓」;而五叔克定更討了妓女「禮拜一」為姨太太,甚至把妻子的金飾賣掉還債。此外,高家平日對農民的剝削、對下人的任意打罵、虐待和他們在新年時用花炮燒玩龍燈的人的行為,都顯示出封建家庭的種種內患,這是促使高公館衰落的重要原因。巴金在<家>的尾聲時判處高老太爺「死刑」,更有極強的象徵意義。高老太爺是給他的不肖子克定活活氣死的。高家「克」字輩的荒淫和腐敗正代表著封建社會的本質,這是導致由高老太爺所象徵的封建制死亡的原因。高老太爺在臨死前忽然擱置了覺民的婚事,向叛逆者讓步,但這並不表示他有任何的覺悟。高老太爺所以對覺慧他們展示出最後的寬容,其實是因為他認為他的兒子都不能承繼他的事業,於是反過來希望他的孫兒能把這個封建大家庭維持下去。他到臨終的一刻仍然覺得覺慧他們走的是條歪路,並囑咐他們「不要忘記揚名顯親」,這是一種垂死的制度的掙扎,而隨著下一代的克安、克定他們在父親屍骨未寒時已開始展開明爭暗鬥,我們可以看到舊式的封建家庭就正式崩潰了。然而,作者對封建制否被徹底毀仍存有懷疑的態度。巴金在<家>的結尾中寫到高家長輩因害怕正在懷孕的李瑞玨的血光會沖犯己死去的高老太爺,所以把她遷到城外,使她難產而。瑞玨的悲劇,証明了封建制只是表面地死去,但其實質仍存在於現實生活之中,荼毒國人的靈魂。
五四運動以後,黑暗的中國社會雖然也開始露出一絲曙光,但是新一代的青年仍然未能在那重重的迷霧中找到一個明確的方向。有一部份年輕人會不顧一切地向光明處狂奔,而有一部份卻安於留守在黑暗處。<家>中的高覺慧和覺新正是這兩類人的代表。作者的思想比較接近覺慧,並「把希望寄托在他的身上,要他給我們帶進一點新鮮空氣。」
覺慧是高家的第三代,也是從封建家庭裡覺醒得最早的一人。五四運動對覺慧的影響什深,比如他如狼似虎地閱讀著<新青年>等各種傳播新思想的書報、敢於走到街頭與學生一起對抗軍閥和同學一起出版刊物等,這都突顯了他作為一個革命者的角色。然而,覺慧不是巴金刻意創造的英雄,而是一個「幼稚而大膽叛徒」
。他所擁有的,是大部分五四時代青年所有的許多特徵和缺點。覺慧自小就在封建的家庭中長大,所以他仍擺脫不了在他心中殘留的階級觀念和思想習慣。他雖然敢於與鳴鳳戀愛,但在他的夢裡,他的潛意識還是希望鳴鳳是富貴人家的小姐;到最後,他更不得不放棄了這段無望的愛情。他在給討飯小孩錢時,驚覺自己正扮演著鄉紳那種「偽善的人道主義者」的角色。再者,覺慧對世事的了解未深,他對外界的認識,主要是來自北京、上海等地所輸入的一些書報;而他發表的文章的觀點和主張都在那些刊物中找到,因為他對新思想的認識還未夠深,對社會的觀察亦未足夠。他所知的,只是一個封建家庭內發生的種種事情;他所有的,也只是人個年輕的知識份子應有的熱情。思想單純的覺慧滿以為一切新的、反封建的思想都是好的思想,又以為多讀新書可以把一切的問題解決。他雖然毫不留情地批評覺新的軟弱和作揖主義,但他對封建家庭裡所發生的種種問題卻沒有提出一個具體的解決方法。由此可見,五四時候的青年的思想幼稚、盲目,而且他們都空有對改革的志氣而沒有對當時社會弊病作出深入的思考。這些通病都是巴金藉著覺慧所反映出來的。
儘管覺慧有著多少的缺點,作者仍強調「青春是美麗的東西」 。在西方新思潮的衝擊下,覺慧開始明白到民主和人道主義對作為一個人的重要性,所以他立誓不坐轎子,亦同情被蹂躪的婦女;對克定他們以花炮燒玩龍燈的人的這種行為,覺慧更感到憤怒不已。漸漸,他發覺自己與高家的上一輩的意識態有著愈來愈大的分歧,他深深感到封建家庭為年輕人所帶來的災禍,所以他不只一次地表達「不能在這家裡住下去」的憤慨。他不單勇敢地支持覺民拒婚,獨力承擔了家庭對他們的一切指責,還不顧祖父的阻攔,參予與傳統觀念鬥爭的行動,更撰寫文章猛烈攻擊舊式家庭。最後覺慧在朋友的幫助下,成攻脫離敗壞的高家。作者透過覺慧的勝利呼喊出「我們是青年,不是畸人,不是愚人,應當給自己把幸福爭過來」
的訊息,同時亦贊揚了勇於要求改草和有熱情鬥志的青年。作者堅信新生的力量雖然是微弱和無力的,但在漆黑的環境中,這道光明還是能戰勝一切。巴金安排覺慧最後能逃出高家,正表示了他對人的尊嚴、價值和精神的重視。他抨擊封建制度對年輕人靈魂的毒害和對人性的歪曲。雖然覺慧只是千萬封建家庭中的一個幼稚的叛逆,作者卻藉著他重申年輕人是應有自覺的意識和理想,熱切地渴望年青的新一代能打破傳統封建禁欲主義,建立人個率真美善的社會。巴金所追求的人生意義,並非在黑暗的環境內爭扎求存,而是在於為自己創出新的未來。
在新文化運動的影響下,封建制已開始步向滅亡。但在五四往後的幾十年間,建家長制仍殘留在中國的社會和家庭。封建制所以能苟延殘喘乃有賴受著傳統思想所奴化的一群人以維持。高家的長房子孫覺新在<家>中正代表著這一派人物。覺新一直嘗試在大家庭新舊兩派中扮演一個調停人的角色。他一方面明知長輩的要求無理,另一方面又幫助他們去勸服年輕一輩;他一方面對長輩唯唯諾諾、任勞任怨,而在另一方面卻暗中支持覺慧和覺民的叛逆行為。被夾在家中兩代之間的覺新結果兩面碰壁,既受到長輩的責備,又受到後輩的嘲笑。他最後更承受新舊兩派的磨擦所帶來的震盪,成了他們中間的犧牲者。
覺新的一生充滿著因封建制和新思想而產生的矛盾。他雖然受過新學的教育,但卻深受封建思想的影響,做成他消極退讓,對權威和不合理的事情屈服忍從的性格。千百年來所形成的傳統勢力使他無力反抗,對封建制所帶來的折磨,他都默默忍受,他更以違心的服從以換取生活的片刻安寧。例如他明明是與梅相愛的,但卻噁忍他繼母因與錢太太在牌局中發生爭執,而把他兩人折散的痛苦。後來當他知道父親選定的妻子瑞玨碰巧是個溫柔嫻熟的女子後,他又安於自己的生活中;又例如當他的妻子臨盆在即時,覺新順從長輩的意見,把她送出城外,間接地把她送進鬼門關。覺新的這種苟安的惰性累積成為他對新事物的惶恐和對傳統的依賴。因此,即使他眼見封建制度是何等的醜惡,他仍不得不依附於這種生活之中,他甚至希望以「作揖主義」和自己的犧牲的方法使這個封建大家庭永存下去。除此之外,身為長房子孫的覺新因為要肩負起家庭的重擔,所以不能像他的弟妹般毅然逃出家的樊籠外,形成了他對家庭的眷戀和幻想。
作者對覺新所代表的中間派人物是表示同情的。然而他對覺新安排的一連串悲劇中,我們卻可看見作者對這種妥協者的批判。巴金對那種奴性人格-即遇到不合理事情也不敢抗爭,轉移抑制自己-感到非常不滿。他認為,對專制和壓迫採取「不抵抗主義」的態度,只會讓黑暗的勢力助大,為自己和別人製造更多的悲劇。為了停止這種惡性循環繼續下去,作者認為社會應爭取並教育這新舊勢力中間的受害者,他們決不可因無知和盲目的服從而走上妥協的道路,為封建家長制這個垂死的制度續命。
由於<家>是巴金年輕時的作品,所以其思想主題皆未臻成熟。從覺慧三兄弟最後未明的前途中,我們可以了解作者在五四後,仍未找到一條可承接傳統思想的軌道。他能找到的方向,只是對舊式社會的批評,希望能從破舊的過程中立新,尋找出一種新的思想以依附其中。因此,巴金在<家>中對封建社會的批評是嚴厲的,所表達的感情也是極為強烈的,充滿著激情的浪漫主義。這種浪漫主義使<家>洋溢著年輕人的熱情和理想;而巴金清麗的文筆、對事物逼真的描繪和對人物心理的細刻劃也是<家>的成功因素。作者從不把自己當作靈魂的拯救者,或對時弊的審判官,他筆下的人物更是充滿了缺點。然而,巴金這種憑知識份子的良心和心底強烈的感情去寫作的態度,感動了當時許多的青年,令他們產生共鳴感,使這本長篇小說廣為大眾歡迎。在二千年的今日,傳統的封建大家庭雖然已經幾乎絕跡,但是人類對人權和自由的追求仍然是熱切的,因為正如巴金在<家>的前言所說:「無論在什麼地方總看見那一股生活的激流在動蕩,在創造它自己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