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sjr.gif (2318 字节)

    蔡发,字神与,晚号牧堂老人。高简廓落,不与流俗相攀附,隐居麻沙显庆寺,攻读经史;并到四处游览,增广见闻。教子有方,元定十岁,即授以张载《西铭》,稍为长大,就教以二程《语录》、邵雍《皇极经世》等书,为元定理学研究奠定基础。正如朱熹所说,他教育儿子,不牵涉到功名利禄,向导以圣贤之学。子元定,孙渊、沆、沉,曾孙格、模、杭、权,是谓蔡氏四代出九儒。
    蔡元定,字季通,号西山。聪颖过人,十岁日记数千言。年十八,父蔡发病逝,遵父训,登西山绝顶,刻苦读书,造诣日深,通天文、地理、礼乐、兵法与度数。在学术研究上,元定是朱熹的左肱右臂。朱熹的《四书集注》、《诗集传》、《伊学渊源录》、《通鉴纲目》与《近思录》等著述,都含有元定的见解。凡古书深奥怪僻的辞句,元定过目就能迎刃而解。淳熙十五年(1188年),杨万里向朝廷推荐《律吕新书》,特召元定赴京,他以病辞。四十年不事举子业,从事著述,著作极为丰富。
    蔡渊,元定长子,字伯靖,号节斋。内学于父,外师朱熹,又向黄干、张治诸先生请教。与弟蔡沉俱清修苦节,躬耕不仕。所著有《周易训解》、《太极通旨》、《象数余论》、《中庸通旨》等书。在学术上,发先儒之所未发,言简意骇,深于义理;与学友讨论问题,能条分缕析,心开目朗,在当时学术界有较大影响。
    蔡沆,元定次子,字复之,号复斋。年六岁,元定将他出继给表兄虞氏,其母不喜欢他作螟蛉子,沆以自己孪子继虞氏后而归族。蔡沆承父之嘱,研究《春秋》,论述道心者义理之正;人心者血气之私,春秋二百四十余年,诸大夫作事,发于道心者少。作《春秋五论》,并自己写序。官江西贵溪知县,后升两浙运干。
    蔡沉,元定第三子,字仲默,号九峰 。聪明好学,博览群书。年三十,弃科举,视功名如草芥,始终以对贤之学为本。他承父师遗教,从湖南道州护丧回建阳。之后隐居庐峰大明堂著述十载,完成《书集传》重要著作,影响元、明、清三代科场考试与评卷定夺。同时著《洪范皇极》一书,阐述自然与人类精神、物质文明的各个范畴。
    蔡格,字伯至,号素轩。与从弟模、杭、权相师友。时佛教与道教以鬼神迷惑听众。蔡格会同学友讲《孟子·尽心章》批驳宗教谬论。作《至书》以警人,著《广仁说》以自励。德高望重,有振家声。
    蔡模,字仲觉,号觉轩。沉长子。操行高洁,风度坦阔。隐居写作,以理学制道自尊。一时名士多拜他为师。编著有《续近思录》、《易传集解》、《大学衍说》、《论孟集疏》、《河洛探賾》等书行世。南宋理宗嘉熙二年(1238年),知府王建立建安书院,请他任山长。淳祐三年(1243年),建宁府知府王遂,将他推荐于朝廷。六年(1246年),丞相范钟奏请录用,嗣后丞相谢方叔乞请表彰,于是差遣建宁府学教授。蔡模请颁《白鹿洞学规》于京都临安府学及天下州县,务将《学规》刻石立碑,以谕后学。
    蔡杭,字仲节,号久轩。沉次子。南宋理宗绍定二年(1229年)中进士,授浙江丽水县主簿。后转宁国(今属安徽)知录,以政绩卓著,升任书省校书郎。廷上奏对,极言内侍(太监)私降墨敕,卖官受贿的弊政;要正人心,整饬顽旷无耻的恶劣风俗。屡升至枢密院编修官。淳祐七年(1247年)他出任江东提刑,巡视各地,清理积案。十二年(1252年),京城临安知府余晦凌辱武学,致使学生闹学潮。蔡杭上疏再三,乞罢余晦。朝廷终于罢去余晦官职。宝祐三年(1225年)六月,升吏部尚书,八月,任端明殿学士。次年四月,迁升枢密院副使、参知政事。著有奏议等书。
    蔡权,字仲平,号静轩。沉第三子,以明经第进士。聪明英毅,温顺恭雅,乐善好施。凡宗亲邻里无资办理婚丧喜庆者,都慷慨解囊相助。兄弟互为师友,兄蔡模编辑《续近思录》等书,都与他相互讨论,直至编篡成书。教乡里子弟,讲明义理,无不尽到自己的责任。一次受友人杨道夫邀请到将乐主讲杨时的《求仁记》,深入浅出,评论缜密,听众都称他“得家学心传”。淳祐六年(1246年)丞相范钟、侍讲汤中荐其入京任职,他坚以疾辞。

返  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