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打削球或對手愛推(削)下旋,每分球中頂多只有一板拉下旋,之後雙方進入相持,再拉下旋的機會就很少了。
但就是這一板拉下旋卻是體校球員每天必練的專案,往往一開始練組合技術,教練總會先說:"好了,下面開始,發下旋,然後從下旋打起。"也叫打"搓攻"--先用下旋控制,然後找機會進攻。
正是由於這一板拉下旋是打"搓攻"的一個重要轉捩點,又是一分球從控制到攻防\對攻的銜接,誰都失誤不起。如果您失誤了,您平時常練的所有其他攻擊技術都用不上了。特別是現在,發下旋球的使用率極高,不會打"搓攻"就等於不會打球。當然發上旋球也是一種變化,一旦對手識破了,強攻你,就把發球的優勢盡失,跟高手對陣,發上旋絕對是一種很大的冒險,特別是高手們都特別注意對上旋的強攻,而你上旋發得再好,其速度+旋轉也不能達到弧圈的水平,90%構不成威脅。
再說這一板拉下旋的目的,如果對方控制得好,您又能有起板的機會,這一板拉下旋的標準一是要轉,二是要低(要先保證能過網)。要轉容易(下面馬上說),但要低不容易,卻有不能不低。您看小薩反拉對手的一板拉下旋已經成了殺手犍,下界世錦賽極會成為潮流,誰敢不低。
有不少球友喜歡這一板拉下旋打上升期或高點期,即拉前沖弧圈,如果對手的下旋沒控制好,回球較高,旋轉又明顯,您的步閥又能到位,那問題不大。但仍要冒拉前沖球,易彈網(前沖弧線低,弧線又不"柔和"),易出界(這一板拉下旋,基本都在近台,前沖的速度快,而球臺只有2。77米長)的風險。另外,下旋球在高點期的曲率變化特別大 [注1](比不轉球,和上旋球, 高點拉球,需要有充足的訓練來保證判斷准,動做熟。
所以您注意看專業球手,這一板拉下旋基本都是在球臺高度(76釐米)左右拉小高吊,"加"轉,又易控制弧線高度。而拉高吊是在下降期,球手的重心自然比較低,對下旋拉高吊的重心起幅稍大。難怪有的球迷總覺得這一板拉下旋只要腿上多使點勁(拉球甚麽時候腿上不使勁呢?拉上旋,拉弧圈時,腿上的勁還使得更多呢!腿上多使點勁--都是廢話!),而不用管手上動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