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的儲蓄率太低﹐結果是貿易逆差不斷膨脹﹐所以﹐需要吸引外資來填補缺口﹐最後積累了極大的債務。美國的巨大的債務必需要有巨大的借債人提供足夠的資金﹐不然的話﹐儲蓄率極低﹐消費極高﹐和債務極高的美國將會陷入十分壞的處境因為長期利率會昇高﹐對債務極高的美國很不利﹐所以美國正積極地尋找資金來源。
其中一個資金來源就是進攻伊拉克和最近正在背後支持以色列攻擊的黎巴聯。由於控制伊拉克之後﹐石油可以用回美元計價(其中一個美國攻打伊拉克的可能性是因為伊拉克當時正準備將石油貿易改用歐元計價﹐從此美國將失去一個重要的資金來源因為石油貿易所得的美元將用來購買美國債券)。
萬一美國找不到資金的話﹐負經常性收入的美元可能需要貶值。美元貶值會使投資美國的資金撤走﹐那是美國難以承受的﹐這是美國經濟的結構性問題。溫家寶總理也明確地指出﹕“在美國經濟面臨的結構性問題上﹐把中國作為代罪羊是不公平的”﹐即中國為了美國的儲蓄短缺提供產品和金融資本上的重要作用。
美國現在最大的外國資本供應者便是中東和中國﹐但是他們和美國關係卻愈來愈差。到無路可走時﹐訴之武力是人之本性﹐但我們應象力避免。
中國的內部矛盾是她有兩個經濟體﹐即繁榮的沿海地區和依然落後的內陸地區。如北京﹐上海﹐和廣州等城市生活水準確實提昇了許多﹐但是在這5.6億人口裡﹐在過去的三十年裡只有不到一半的人的生活水準有很大程度的提高。另外﹐7.45億的內陸地區的住民每天只依靠1-2美元的收入過日子。如此的貧富差距﹐於將來是會製造不少麻煩的﹐亦使中國的經濟處於虛弱的形勢。
中國的另一個內部矛盾是中國經濟的宏觀結構有著嚴重的缺陷。超過70%的GDP是靠外部需求﹐即出口貿易﹐和固定資產投資而來的。缺乏內部消費自我維持的增長﹐中國普遍有著就業和收入不安全感便說明了此點﹐私人消費只佔GDP的50.7%﹐已發展國家標準的水平是65%。宏觀調控主要也是為改變此結構而做的。所以﹐中國的消費業前景可以看好。
中國以那種方式增長的經濟的確能夠擁有快速的GDP增長﹐於過去25年來GDP有9.5%平均增長﹐但是﹐問題來了﹐收入不平等差距擴大﹐對外國國家構成貿易摩擦而引至的保護主義﹐和對環境的破壞。而且這種經濟模式更加是絕對的不健康﹐不能夠長久維持的。中國第十一個五年計畫正是為改變此情況而設﹐即中國經濟的再平衡﹐將靠外部需求﹐即出口貿易﹐和固定資產投資主導的經濟改變成以私人消費主導。而這個計畫主要有三個部份﹕以2010年為限減低GDP增長至7.5%﹐重新平衡GDP的比重﹐和金融改革。
而至一政策會導至商品價格下跌﹐因為未來五年計畫裡﹐目標是減少20%的GDP能源消耗量。另外一個影響是人民幣昇值以增加進口和減少投資﹐昇值多少是依賴于中國金融之改革情況。在此政策下﹐儲蓄利率不變或減少﹐借債利率則上昇以減低投資﹐可見中國銀行的息差業務可以看好雖然壞帳將會比預期差。在消費方面﹐中國在WTO的契約上對外資開放市場也是很好的一步。
另外﹐十分重要的﹐中國這個政策是質量上的改變﹐是極之重要的一步。
總體來說﹐中國的宏觀經濟設計是好得令人目定口呆的﹐我們應該對我們的中國充滿信心。
而中國外部最大問題是台灣﹐美國的<台灣關係法>和中國的<國家反分裂法>似乎對著幹﹐最近的中美公開聲明也是。不知到美國會否利用台灣問題司機向中國共產黨開刀﹐美國於日本的軍隊最近亦有所調度﹐是否針對中國或北韓﹐還有待證明。以美國常用手法﹐便是找借口剷除異己﹐然後成立親美新民主政府於當地﹐便能夠擴大美元市場。繼中東之後﹐中國絕對是美國此戰略完美的目標。
如美國真正實行正在草擬的27.5%關稅會令美國公司承受十分大的進口稅﹐大約600億美元﹐這將會導至經濟衰退和股市崩盤的。
由於由中國進口到美國的產品大部份也是OEM產品﹐真正獲利最大的是美國公司﹐所以增設關稅等同自殺。
或者草擬的27.5%關稅只是一場政治show﹐我無從得知﹐只有等著看到結果為止。
如果美國草擬的27.5%關稅的目標是要中國讓人民幣昇值﹐也是錯誤的一步﹐因為要改善貿易逆差應該向提高儲蓄率著手而不是向貨幣著手﹐貨幣昇值或貶值是結果而不是原因。那是因為﹐任何讀過宏觀經濟學的人都知到﹐一個對外開放國際貿易的國家(country which opens to international trade) ﹐她的淨儲蓄(net savings)是相等於貨物和服務淨銷售額的﹐即淨貿易差(trade balance)﹐所以﹐重點是儲蓄率而不是貨幣價值。美國的偏低儲蓄率比較正常的儲蓄率有大約 5% 的調整空間。如果美國真的作出這樣的調整﹐出現經濟衰退或經濟大調整的機會很大﹐預期2007年會出現。
至於如何提高美國的儲蓄率,美國需要提高實質利率和維持較低的資產價格。減低中國的儲蓄率﹐中國需要增加最低工資水準﹐改良教育和醫療財政﹐控制房地產投資﹐擴大社會保障支出﹐和還返政府控制的資產與人民。
這樣做才能夠真正解決貿易失衡的問題﹐方法有了﹐問題是要真正地實行起來。
由於全球化的關係﹐全球勞動力套利活動幫助已發展國家的公司從高成本遷移向低成本國家﹐其中得益很大的便是中國。但因此而令已發展國家產生工資沒有或甚至負增長﹐失業情況嚴重﹐如法國由其明顯。保護主義亦因而台頭﹐可能進一步擊潰全球經濟。
許多國家的問題亦會因此而表露無遺﹐經濟好時﹐問題通常能夠隱藏﹐更加可能的是﹐根本無人理會因為生活很好﹐當經濟向下時﹐問題出來﹐人們亦會大加攻擊因為生活不好﹐這是十分現實的。
不只製造業工人﹐連以前一直受保護的知識形工人在全球化的作用下亦難獨善其身﹐許多知識和服務業的工作也開始外移﹐如會計工作﹐IT工作﹐法律工作等等現在都能夠外移。所以﹐這幾年﹐新興國家發展特別快速。在經濟角度而言當然是好事而且是必然的事﹐但是﹐在社會和政治上看便不一樣﹐這也是全球化問題的所在。但是﹐全球化趨勢似乎只有增無減﹐這個始終是資本主義的世代﹐經濟利益最重要。
在中國的快速成長中﹐香港應如何自處﹖
雖然中國有很大的勞動力和生產力﹐但是由於長期的封閉政策使他們缺乏擁有世界宏觀眼界的管理人員﹐他們缺乏腦子﹐他們需要外人教導他們怎樣做﹐做些什麼﹐然後他們會做得十分好﹐這就是現在的中國﹐所以﹐香港應該成為他們的腦袋。
創造更好的競爭平台是中國政府的責任﹐現在中國的競爭平台還有許多可以改進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