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中時電子報副總經理劉一賜 
發展 Internet 線上出版 

有人說 Internet 即將成為繼報紙、雜誌、電視、廣播之後的第五大媒體,而在 Internet 上,除了 IAP 之外,所謂 ICP(Internet Content Provider)亦逐日受到大家的重視,畢竟「連接」提供了我們傳播的通道,而內容才是我們使用 Internet 獲得資訊的目的… 


時電子報副總經理劉一賜一開始即指出,一般傳統媒體要跨入所謂線上出版,一般是由「重新安排(內容)」著手,如此作法目的在創造一些原本不接近某特定傳統媒體的讀者群。由於基本上其與傳統媒體所提供的內容幾乎是一致的,也造成了一些媒體業者懷疑線上出版會不會對原有的傳統媒體造成衝突,劉副總經理指出,根據國外的研究結果顯示,兩者之間其實並不會有太大的衝突,舉例來講,美國的報紙大都建有自己的網站,而建了網站並不表示對於傳統報紙的收益(如發行)會有所降低。 

傳統媒體與線上出版合力出擊 
「傳統媒體與線上媒體本來就是兩種不同的媒體,而兩者可以互相『拉檯』」,劉副總經理認為,以平面媒體與線上媒體兩者都有其特性,在實際的作法上,我們可以採取如「請參閱…」的方式進行,而且一般而言,平面的媒體有其版面(張數)的限制,而線上出版的版面無限,只要硬碟夠大,而在平面媒體放不下的部分,我們或許可以使用「詳文見…」的方式;另一方面,線上媒體在閱讀上的可攜性又不如而平面媒體(如報紙),劉副總經理打趣說:「讀者總不可能搬台 Notebook 上廁所吧」。 

但相對地,如果只是單純地把平面媒體的內容移植到網路上,那不過是在做「電子文摘」的工作,從媒體的角度來看,不過是在浪費出版者與讀者的時間和金錢。所以「重新安排」只是初期的作法,接下去應該是要以經營一個獨立媒體的觀念,來讓線上出版繼續運作下去。 

中文的技術應用 
對目前市場所提供的網頁格式來說,除了最常為大家熟悉的 HTML 格式外,較著名者如 Adobe Acrobat 與 Tumbleweed Software 的 Envoy,而中時電子報則採用傳統的 HTML 格式,主要的原因在中文化的問題──目前 PDF 與 Envoy 在中文相容技術上仍有待克服。 
 

有關線上出版的檔案格式
Adobe Acrobat 的相關資訊可以在 http://www.adobe.com 獲得,而 http://www.tumbleweed.com/viewer.htm 提供有關Tumbleweed Software Corp. 的 Envoy 的相關資訊。 

另外華康科技的 DynaDoc 可攜式文件軟體,據華康表示:「 DynaDoc 是一群組軟體(Groupware),也就是說,只要傳送者具備此軟體,則當檔案傳送給接收者的同時,DynaDoc 已自動地將軟體本身的閱讀器與文件合而為一執行檔,所以接收者只要執行此一執行檔即可閱讀文件」,實際情形也只有等推出後才可得知。 

紐約時報的電子報稱為「時代傳真」(TimesFax),其所採用的兩種電子檔案格式即為 PDF 與 Envoy Portable Document,在螢幕上所看到的和報紙並沒什麼分別。

另外劉副總經理提到,到底在螢幕上的展現是不是一定要如同平面媒體?有人主張既然為電子報,就該做得與報紙的形式一致、然後再放到網路上去。但是試想,如果讀者真要在螢幕上瀏覽報紙,則實際上螢幕字的大小必不能小於現行報紙內文字,而且依據由左至右、由上而下的電腦螢幕瀏覽特性,如果真的做得和報紙「一模一樣」,那瀏覽起來還真有點吃力。而且文章中有時中英攙雜,一旦做成直排形式,一旦碰到英文字那可能得歪著頭看了。 

再者,限於目前個人的輸出設備,若要列印網頁內容則仍是以 A4 為宜;很少有人能夠輸出一整張報紙(對開)的,況且,輸出和報紙一樣的印刷品,在實質上並不具有太大的意義。當然,瀏覽器對於各種檔案格式的支援度也是考量之一,HTML 是一定支援的,若是其他如 PDF、DOC 等可能就得再加裝其他的延伸程式了。 

如何進行線上出版 
對於國內線上出版,劉副總經理表示,大多數的人還是抱持著「試探水溫」的作法,而無法確定是否真能從中獲利,主要原因就在於如何在 Internet 上創造商機,但劉副總經理則肯定表示,線上出版還是有其發展前景的。 

就中時電子報而言,其最大的資產就在於中時報系的龐大的資源,這些資源包含了新聞內容來源與完整的電腦化編務,意即從記者輸入文稿一直到輸出報紙,這些程序都是藉由電腦來完成的。 

由於傳統報紙的出版流程已提供了數位化的內容來源,所以中時電子報只要將原有的流程導出一個新的線上出版的流程,將原本的文字檔轉成 HTML 格式,然後於指定的伺服器下,如此,線上出版的工作可說是完成了大半,而這就是所謂的 Repurposing。劉副總經理以「心臟繞道手術」來說明 Repurposing(雖然不完全相符),意即在原來的行程之外另闢路徑,而令一樣的來源產出不一樣的結果。 

也由於中時報系的特性,所以中時電子報的線上讀者可以獲得較中國時報讀者更多的資訊,因為還有中時晚報和工商時報,這和平面的報紙又不太一樣。而網頁是由系統自動產生,並自動上傳至網路,但目前只限於中時與工商,但在選稿方面仍是以人工篩選。 

所以,對於原本就擁有傳統媒體的業者,劉副總經理建議,最好在一開始就設定好「多目標(Multi-purposing)作業流程」,這對於日後的內容再利用有很大的幫助。 

目前在 Internet 上所提供的資訊大部分都是免費的,但在「資訊有價」的觀念之下,劉副總經理卻認為不見得一定要向讀者收費,中時電子報目前主要的營收來自於廣告,對於線上讀者可以提供加值型的服務。例如,由中時電子報扮演「網路書僮」的角色,提供這些線上讀者所需要的資訊,並且透過 E-mail 等技術(或者如 Push)達到「送報到家」,將目前的網站視為佈告欄,線上的讀者必須連結到中時電子報方能獲得其所需資訊,而這也就是目前線上讀者最常做的事──Internet Surfing,以上所提皆能提供 Content Provider 在 Internet 上的收益。 

根據中時電子報所進行的調查顯示,以五萬份有效網路問卷分析而得的結果與資策會 MIC 的調查結果差異不大,但在平均所得方面,中時電子報的線上讀者有略高的趨勢。 

劉副總經理接著指出,中時電子報之所以出現,其出發點並非為了商業考量,而是因為中國時報董事長余繼忠先生,本著服務讀者的初衷而下令成立中時電子報,是以報人而非生意人的角度出發的,藉由 Internet 無遠弗屆、二十四小時全年無休的特性,使得全球華人都能在第一時間知曉天下事,而不致讓新聞成了舊聞。 

在全文檢索方面,由於報社內部作業及智慧財產權問題,目前尚未提供此項功能,劉副總經理指出,目前中時電子報正針對以上兩點進行加強,最遲在明年應可提供 Internet 全文檢索服務。 

可讀性與網頁技術的取決 
針對不同特性的網站,網頁的設計其取決點便會不同。劉副總經理舉例,假設科技網站為了展現各種技術應用,於是設計者便大量採用新技術來架構網頁。如果以一個 Content Provider 而言,便會希望這個網頁能夠被大家所接受,所以設計時便會以「無進入障礙」為設計原則,如此才能讓讀者不因瀏覽器的支援度受限而降低連結意願,防止閱讀率之不彰之情形發生,而高閱讀率對於廣告效果亦產生正面的影景,對於像是 Java、ActiveX 或是其他較為新穎的 HTML 語法等都將盡量避免,因為如同中時電子報,其所提供者主要是新聞而不是技術,當然希望線上讀者所使用的瀏覽器都能支援中時電子報的網頁。 

另外就傳輸效率方面而言,以台灣網路環境而言,劉副總經理頗同意「網路環保」的作法,意即節省頻寬,例如 Mail to All User 便沒有做到網路環保,不但佔用頻寬,也佔用磁碟空間,換言之,就算是網頁的創意設計,也應該受到某種程度的規範,例如中時電子報將每個圖檔盡量保持在 10K 以下,而非漫無止境地恣意發揮。另外就中時電子報所提的資料指出:「連結點 Icon 的版面 Size 有限,如何在有限的版面 Size 中設計出強烈的吸引力,以帶領網友切入收看廣告內容,對廣告成敗具有決定性的影響。動畫式(Animation GIF)的 Icon,應以簡單素淨的表現方式為佳,過份的劇情表現安排容易干擾網友視線而造成網友反感。若網頁內所用圖檔過大,則易使網友首次下載時間拉長,而造成網友不耐久候而放棄進站。」 

目前中時電子報是以一條 T1 專線連接至 HiNet。 
 

微軟鎖定傳播事業
除了不一樣的使用者介面外,在新的 IE 4.0 中我們發現它多了「頻道」這個項目,這個頻道裝了些什麼?沒錯,就是線上媒體!運用其專屬的 Push技術,微軟再次對世人表彰其立足傳播領域的決心,並且與 Netscape Netcaster 根基於原有標準 TCP/IP 上的 Push 技術分庭抗禮。然而,其隱藏於幕後的種種才更教人玩味呢! 

微軟 IE 4.0 提供了訂閱頻道的功能。

未來發展 
劉副總經理強調,中時電子報絕對不是中國時報的電子版,中時電子報與平面媒體是有一定區隔的,而且中時電子報必須在 Internet 特性的應用上下工夫,才能開創線上出版的一番天地。劉副總經理同時提到有關「網路 ABC」的構想,即相等於發行稽核局(Audit Bureau of Circulations)、針對 Internet 的到訪人次進行統計的公協會機構,能夠提出公正的數據統計,劉副總經理表示,如此作法對於讀者、媒體、廣告主各方都是有益的。 

在 Internet 這個領域沒有永遠的專家,因為 Internet 一直在發展、一直不斷地有新技術出現,對線上出版業者而言也是一樣的,必須不斷地創新才能獲利,而隨著電腦人口、網際網路人口逐年增加,線上出版仍具有其前瞻性,就看誰能將資源與理念做最完美的結合了。  


附錄: 
網路廣告的效力 
網路廣告效果不可忽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