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恨的大人物
這個社會 如果都從記恨出發 除了沉淪 還有什麼路可走

●看到善於記恨的人,我的第一個感覺總是同情:同情他周圍那些因為和他親近而更有機會成為他記恨對象的人,也同情這個充滿恨意、睚此必報的人。有些人,終生遭受各種磨難不平而知足感恩,因此心中仍享有平安愉悅;有些人,即使享受榮華,但看到的永遠是自己被別人對不起,結果永遠活在仇恨啃蝕的心靈暗室。

 李前總統這回又出書,披露出來的事真是把人嚇壞,不是因為他所披露的事——那些事,儘管書名叫「實錄」,卻幾乎沒有一樁不立刻被當事人舉證鑿鑿地否認——而是發現,這位我們舉國尊崇的領袖,都八十歲了,所有的權位榮華都享受過而且也還在享受,心中卻有這麼多恨意;他的書,《執政告白實錄》,談的不是國計民生、鑒往知來,竟都是自己的功過簿上某人某天說了什麼,某人又被某人來告訴我他說了什麼。——老先生一生的閱歷沒有為他添增人生的智慧嗎?他篤信的宗教沒有給他寬容的心地嗎?他的——嗯,不太好的心臟,沒有迫使他放下心中的負擔,尋求平靜嗎?

 ——還是,他的平靜快樂只有像這樣,不斷地把親近的人打成敵人,不斷地把周圍的人「對不起」他的事曝光於大眾,才能得到?周四下午,新書的消息開始喧騰媒體的時候,我坐在一輛計程車上,司機在聽的節目裡是我的朋友張大春在「信口雌黃」,我聽了他的一段議論,會心莞爾。大春說,這會不會是李前總統的「最後一螫」呢?——寓言裡的一隻蠍子,過不了河必須央人背牠過河。但一到了對岸,這蠍子就狠狠給了那背牠的人一螫。這倒楣的人死前問,我好心背你過河,你為什麼螫我啊?蠍子說,我也沒辦法,我生來就是要螫人的。

 李前總統也許也是「沒辦法」吧。至於「生來就要螫人」是快樂的事還是痛苦的事,我們如果自己不是愛螫人的人,實在也不知道。比較確定的是,蠍子如果讀過曾子的「吾日三省吾身」,即使「螫」是不得已,還是會因為反省而痛苦,痛苦久了,也許終於會把這螫人的本性給丟了,也終於能享受到不必螫人的平靜的快樂。

 好螫人的人到處都有,但李前總統權高位尊,即使一再說他已「淡出政壇」,卻仍不斷出擊,每一擊也都仍引發社會的巨大震動,因而造成的負面示範也就絕不是任何一個其他人事所能比擬。我因此也特別要為施明德先生對此事的批評鼓掌。施先生說李先生享盡人民對他的疼惜,計較的卻不是國計民生而是誰對他說了什麼話,這是「對人民作了最差的示範,帶壞這個社會的人文素養」。

 善哉此言。這個社會,如果都從記恨出發,除了沉淪,還有什麼路可走!(黃碧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