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的政治秘書 陳伯達的起落
●曾經寫過《人民公敵蔣介石》、《竊國大盜袁世凱》、《評中國之命運》這些書而著名,長期擔任毛澤東政治秘書,被毛澤東倚為筆桿子之一的陳伯達,文化大革命時被任命為中央文化革命小組的組長,政治上達到了登峰造極地步。
這個紅得發紫的人,卻在一夜之間翻了車,被毛澤東親手廢掉政治生命,最後成為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團主犯之一,被判十八年有期徒刑。
從巔峰掉落塵埃
文化大革命中,這位在福建南部出生的「書生」,受毛澤東提攜,授以重任,在中共最高層的五名政治局常委中,位在毛澤東、林彪、周恩來之後,名列康生之前。
當時中國政壇有兩派政治力量,一派以江青為首的上海四人幫,背後有毛澤東撐著;一派以林彪為總頭目的武裝軍事集團,彼此為爭奪最高政治權力明爭暗鬥。
陳伯達開始和江青結盟,後看到毛澤東重視理論新寵張春橋和姚文元,尤其在中共的九大政治報告原有二份,陳伯達起草一份,張姚起草一份。毛採用了張、姚「運動就是一切論」的那份,批評陳伯達的「唯生產力論」。而林彪看了陳起草的報告後,卻給予肯定,陳伯達便把政治方向舵轉向林彪。
毛澤東對這個心懷二心的作法全看在眼裡,記在心裡,加上江青、張春橋等人的挑撥,到了一九七○年,中共召開廬山會議時,設不設國家主席便成為毛與林攤牌的焦點。
毛反對設國家主席,是吸取劉少奇當國家主席,大權一度旁落的教訓。毛澤東對江青和張春橋說:「有人想打倒皇帝自己作皇帝,我要給他們一個一針見血,乾脆不設皇帝這個位置,看他們來爭。」
毛這一招夠毒,林彪眼看「接班人」要落空,便造輿論,說:「國家不能沒有主席,沒有主席則名不正言不順,我堅決主張設國家主席,並建議毛主席繼續擔任國家主席。」
林彪老婆葉群竟急得向親信發牢騷:「不設國家主席,林總怎麼擺?總不能把林總擺在周總理之後吧。」
就在一九七○年八月二十三日中共九屆二中全會的第一天,林彪在會上發表了應該設國家主席的講話,陳伯達和黃永勝、吳法憲等便在小組討論時,建議在憲法中增加毛是國家主席,林是副主席的條文。陳伯達在林彪授意下,選印了馬克思、列寧「論天才」的語錄分發各組。設不設國家主席之爭進入白熱化。
陳伯達求福得禍
正當應設國家主席的呼聲愈來愈高時,毛澤東說話了。他發表了「我的一點意見」講話。一開頭就直指:「林彪的講話,我事先不知道……」接著就大發雷霆,痛斥陳伯達:「我跟陳伯達這位天才理論家之間,共事三十多年,在一些重大問題上,就從來沒有配合過,更不去說很好的配合……這一次,他可配合得好了,採取突然襲擊,煽風點火,唯恐天下不亂,大有炸平廬山,停止地球轉動之勢。」
毛澤東明知要設國家主席是林彪的要求,據說,林在會議之前也曾對毛談過。但毛這次卻拿隨聲附和的陳伯達當靶子。很明顯,陳伯達不過是一個「秀才」而已,而林彪和他手下的黃永勝、吳法憲、李作鵬等都手握軍事大權,林彪身居副統帥,用軍權穩住文革出現的動盪局勢,所以毛在未縝密部署之前,也不敢貿然對林彪下手。
陳伯達受到毛澤東的痛斥批判後,更被剝奪一切職務,接著在全國開展的「整風批陳」運動,陳伯達已成了喪家之狗,從政治巔峰掉了下來,再無翻身之日。
陳伯達在毛澤東身旁當政治秘書,知道高層之間的紛爭內幕。為攀附上升,投機取巧,便利用黨內筆桿子身份,游走於毛澤東、劉少奇、周恩來、林彪、鄧小平等重要人物之間,察言觀色、窺測動靜。
如他就曾對周恩來訴苦:「兩個主席意見不統一,你叫我聽哪一個?一個是黨主席;一個是國家主席(指劉少奇),我成了中間被兩根線拉著的皮球,哪邊勁大就得往哪邊倒。」
毛在文革中打倒劉少奇,陳伯達作為文革組長是使了勁的,所以得到毛賞識。
政治權力之爭,令人昏迷。陳伯達眼看毛澤東年齡已老,眼花耳聾,身體一天天垮下去,來日不多。而林彪這位手握槍桿子的接班人,在黨內軍內實力雄厚,非上海四人幫可比,所以他便在兩派爭奪中,選擇投入林彪門下。對他來說是絕妙一招,沒想到一露臉,便被毛澤東抓住,踩落在地。
以反革命入罪 被判十八年徒刑
毛澤東的「我的一點意見」判處了陳伯達政治上的死刑,但毛的真正目標不在陳而在林彪。林彪也不是一個容易馴服的人,他知道毛醉翁之意不在酒。毛在全國搞批陳運動,把葉群、黃永勝、吳法憲、李作鵬、邱會作這幾名他手下大將進行批判是要打倒自己的前哨戰。所以當汪東興受毛澤東委託去看望林彪時,林彪就對汪東興說:「我還是希望我們中央委員會能夠在毛主席的大多數同志是好的這估計的基礎上團結起來。如果不能這樣,那我是再不會拿原則作交易的。我只能玉碎,決不瓦全。」
林的不屈服,促使毛澤東南巡南方幾省,下了要徹底解決林彪的決心。
毛澤東善於權術,更容不得身邊的人對他的不忠和背叛。他的另一個政治秘書,為他掌管印信的田家英,就因為對毛的大躍進、人民公社和大煉鋼鐵有不同意見,同情彭德懷的萬言書,在文革剛開始時,便以「莫須有」入罪,被迫自殺。
在當時中國政壇上,只要毛澤東重用,儘管萬人皆罵,也可飛黃騰達;而一旦遭到毛澤東排斥、反對,便死無葬身之地。劉少奇、彭德懷、張聞天、林彪無不如此。
陳伯達逃不開利令智昏的規則。他竟在林、江兩個集團爭權鬥爭中,改換門庭,背毛向林,當他明白過來時後悔已晚。林彪乘飛機外逃,摔死在蒙古的溫都爾罕。由毛澤東親自定性,把陳伯達和林彪放在一起,列為中共黨的第十次路線鬥爭,由中共中央專案組公布的《粉碎林陳反黨集團反革命政變的材料之一、之二和材料之三》發放到所有基層單位,陳伯達和林彪反革命軍事政變掛上鉤。陳伯達成了歷史反革命份子,被開除黨籍,被羈押審查。
毛澤東死後,江青為首的四人幫被抓。一九八○年冬,中國最高人民法院特別審判庭開庭審判林彪和江青這兩個反革命集團案,陳伯達以反革命罪於一九八一年一月二十五日被判十八年有期徒刑。
悲劇人物 結束了悲劇一生
陳伯達被判十八年徒刑,扣除他從一九七○年十月十八日即被軟禁、羈押時間,他在一九八八年十月十七日便刑滿恢復自由。而事實上陳此時已住在醫院,釋放令是在他的病房裡宣布的,此時陳已經是八十四歲老人。
出獄後,有關部門撥了一套有客廳、書房臥室、衛生間的房子給他,兒媳和孫子同住。有記者訪問他,他一再說「我是犯了大罪的人,在文化大革命中,我愚蠢至極,負罪甚多。」他還說:「文化大革命是一個瘋狂的年代,那時候我是一個發瘋的人。」
陳伯達在出獄約一年後的一九八九年九月二十日中午吃午飯時,突然頭一歪便停止了呼吸。二十分鐘後醫生趕到,診斷為心肌梗塞。這位八十五歲老人的逝世消息由新華社一則簡短消息對外公布:「本社記者從有關方面獲悉,陳伯達已於九月二十日因心肌梗塞在家中去世,八十五歲的陳伯達於去年十月刑滿釋放。」
一年多以後,由陳的兒子將他的骨灰帶回他出生的福建惠安老家安放。八十五年前他從這裡出生,轉了一圈,又回到了原地。中間的顛簸起伏,已成往事。
人們記得陳伯達的樣子,是他在文革期間出現,無論春夏秋冬,總戴頂帽子,穿著一身幾乎從不改變的藍或藏青色中山裝,黑色布鞋,寬邊眼鏡,走路慢吞吞,說話更慢,他的閩南話沒有多少人聽得懂。在共產黨高層中,都戲稱他為「老夫子」。
他一生用了二十多個筆名寫文章,原名叫陳聲訓,按族譜順序取名陳建相。他逝世後火化時用的就是陳建相的名字。陳伯達是他參加革命後,在莫斯科看了「斯巴達克思」這齣電影,先取「巴達」兩字為筆名,後取其諧音「伯達」。
他的一生正如他出獄不久所說的:「我的一生是悲劇,我是一個悲劇人物。」
他的悲劇是什麼呢?是悲劇的年代產生了他悲劇的一生?還是殘酷的政治、權力鬥爭漩渦,使他深深陷入,不能自拔?(秦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