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懿未參加街亭之役
●在歷史小說《三國演義》的《馬謖拒諫失街亭》這一回中,描寫了諸葛亮在首次北伐時,就碰到了一個強硬的對手司馬懿。司馬懿聞得諸葛亮興兵,便主動出擊。他率領二十萬大軍,直奔街亭而來。首先把只會紙上談兵的馬謖圍困在一座孤山上,切斷他與副將王平的聯繫;並控制了水源,使蜀兵不戰自亂。儘管王平擁有有利的地形,但兵少力微,無濟於事。於是出現了諸葛亮最擔心的事情--街亭這個咽喉之地被司馬懿控制了。好在諸葛亮臨危不亂,抓住司馬懿的心理弱點,以「空城計」贏得了撤退的時間,才避免了全軍覆沒。
其實在歷史上,司馬懿根本就沒有參加過街亭之役。抵抗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魏軍主帥乃是曹真,而直接攻打和占領街亭的是張郃。
諸葛亮出兵的這一年是蜀漢建興六年(二二八年)。曹真為大將軍,他奉魏明帝的命令,率軍駐郿城,然後,「遣張郃擊亮將馬謖,大破之。」(見《三國志•曹真傳》)。
《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記載道:「建興六年(二二八年)春,亮率諸軍攻祁山,南安、安定、天水三郡叛魏應亮。亮使馬謖督諸軍在前,大為郃所破,亮拔西縣千餘家還漢中。」又《三國志•明帝紀》記載:「(砍和)二年(二二八)……蜀大將諸葛亮寇邊,天水、南安、安定三郡叛魏應亮,遣大將軍曹真都督關右,並進兵。右將軍張郃擊亮於街亭,大破之,三郡平。」由此證實,指揮攻占街亭的魏軍統帥是曹真,直接攻打該城的是張郃。而街亭之戰發生時,司馬懿尚「屯於宛(今河南省南陽市)」,「都督荊、豫州諸軍事。」(見《資治通鑑•魏紀•明帝太和元年》、《晉書•高祖宣帝紀》),曹魏太和五年(二三一)三月,「大司馬曹真薨,諸葛亮寇天水,詔大將軍司馬宣王(即司馬懿)拒之。」(見《三國志•魏書•明帝紀》)據上述可知,司馬懿與諸葛亮交兵當始於太和五年(二三一年),即蜀漢建興九年。
《演義》的作者為什麼要用「偷梁換柱」的手法,把曹真、張郃換成司馬氏父子,讓司馬懿提前與諸葛亮對抗?明顯的目的是為了塑造諸葛亮的英雄形象。無論是從當時,還是從後來的歷史看,司馬懿的名聲都比曹真和張郃要大得多。讓諸葛亮輕易敗給曹真和張郃,實在有損於他的形象。後來的事實證明,曹真和張郃的確不是諸葛亮的對手,曹真病死的一個重要原因是由於軍事上的失利,張郃後來也被諸葛亮使計射死。司馬懿後來與諸葛亮在渭河南北長期相持,雙方互有勝敗,可謂勢均力敵,《演義》用名聲較大的司馬懿作為街亭之役中諸葛亮的對手,作為陪襯者,這在藝術上是可取的,因而也為讀者所認可。(鄭麗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