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戰期間文化典籍的大浩劫
●日本侵華期間,日軍在南京進行滅絕人性、長達六個星期之久的焚燒淫掠大屠殺,使中國軍民死難者多達三十萬人。這一人間慘劇,已為世界共知。然而為人們所忽略的是,南京及其周邊的江浙地區,在日本的肆意破壞和搶掠下,中國的文化典籍,遭到一場大浩劫,其損失之慘重,真是無法估量。
南京自民國後,多年來一直是全國政治中心。南京及其周邊的江蘇、浙江一帶,物產豐富、經濟發達,而且還是中國文化萃薈的地方。不但南京有藏書豐富的中央圖書館、中央大學圖書館、南京市立圖書館,江、浙、滬等地公私圖書館珍藏的文化典籍也很多,其中不少還是珍本、善本。
日本是在一九三七年十二月十三日入侵南京的。早在一九三七年的八月十五日,日軍飛機就轟炸南京。日機不但轟炸軍事目標,而且把位於北極閣前面牌樓的中央大學圖書館,和中央大學附屬實驗學校也炸了。到了八月十九日,日機又一次轟炸中央大學,不但把大禮堂炸壞,而且還投下重磅的炸彈在圖書館和科學館區,炸死職工七人。八月二十六日,日機再襲南京,把中央大學附屬實驗學校及其附設圖書館夷為平地。
日軍在進攻南京市之前,曾在周邊地區用大砲向市區猛轟。位於夫子廟貢院街七號的南京市立圖書館,其館舍、藏書及臨近建築物,均被砲火焚毀。該館收藏的一整套珍貴的歷史文獻--《縉紳錄》,片紙無存。其他如方誌、辛亥革命文庫等文化典籍,也成灰燼。一九三七年十二月十三日,南京淪陷,日軍進城以後,除了姦淫婦女、濫殺無辜之外,還瘋狂洗劫文化典籍。日本派出了所謂《科學調查團》,在市內到處搜索和搶劫。據日本《赤旗報》一九八六年八月十七日發表的文章披露,日本的特務和間諜早在日軍入侵南京前,就進行了深入的調查,把南京七十多處收藏重要文化典籍的地方,作為情報向日本當局匯報。日本上海派遣軍特務機關長在日軍入侵南京時,就命令日軍「立即檢查南京市內的重要圖書,準備接收。」
日軍在一九三七年十一月十一日佔領上海後,在上海成立了對華掠奪文化典籍的專門機構--「中支佔領地區圖書文獻接收委員會」和「學術資源接收委員會」。一九三八年一月十九日,這兩個文化掠奪機構派出了九名成員,乘汽車從上海經鎮江去南京。在鎮江路上,便對金山寺藏經閣等八處文獻收藏地點進行了查封。一月廿二日,這夥人抵達南京後,會同日軍派出的士兵、特工人員、文獻和圖書館專業技術人員共七百多人,對國民政府機關和南京的文化機構進行搜索清查。清查單位包括:國民政府的教育部、交通部、外交部、行政院、文官處、考試院、實業部、財政部、鐵道部、全國經濟委員會、中央研究院、國立編譯館、國學圖書館、紫金山天文台、中央大學、建設委員會、地質學會等七十多處。日本侵略當局還徵用了八百多名中國勞工,動用了三百多輛大卡車,花了一個多月時間,將他們在南京搜掠的八十八萬冊珍貴的圖書文獻運往日本。被劫走的典籍中,有記載清代歷朝皇帝有關事蹟的《實錄》;有日本侵華前的種種齊全的各級政府的公報;有當時對中國經濟產業的調查和事業發展計畫;有大批中國古代保留下來的珍貴的善本、孤本書,地方誌等文化遺產。因此,連日本人也認為這是一場「文化大屠殺」!
據抗日戰爭勝利後有關部門不完全統計,日本侵佔南京時,除了劫走中國關於財政金融、礦業、公路、水利、石油、糧食、地質資源等大批統計資料之外,還掠去南京公藏和私藏圖書八十八萬零三百九十九冊,破壞圖書館四十三所,損失寶貴的文化典籍一百七十萬冊以上。這些文化典籍中有:手寫本《大清實錄》六千七百七十八冊;古代典籍四十二萬冊;報紙合訂本五千六百二十冊;中文期刊合訂本十二萬冊;外文期刊合訂本四萬九千冊;西文圖畫三萬四千冊;中、日文圖書二十四萬五千冊等。被劫掠的文化典籍僅有部分於抗日戰爭勝利後被迫交回,絕大部份蹤影全無,不少珍貴古籍善本流落國外。
至於在抗日戰爭期間,南京及周邊江浙一帶的圖書館在遷徙途中遭受到的損失,在日軍砲火下所遭到的毀滅性的災劫,那就更為慘重。
江蘇省立圖書館珍藏有宋、元、明、清等代的古籍二十多萬冊。抗戰期間,該館為避免日軍入侵南京後這些古籍遭到損失,先將部份書籍遷到蘇北偏僻的興化縣保存,但仍未能逃脫日本侵略者的魔爪。寄存在興化北門外觀音閣的珍稀木刻叢書及方誌總計共六千八百零三冊悉遭焚毀;存放在興化羅漢寺和乾明寺內的二千萬多冊秘藏書籍,於一九四一年間興化淪陷時,被敵偽劫取售賣糟蹋。國學圖書館一部份遷藏在南京朝天宮地下密室的數十大箱宋元稿本、抄本、校本等古籍,被侵佔南京的日人發現後,全部被劫運往日本局的「圖書整理委員會」。國學圖書館收藏的清代檔案,卷軼浩富,密藏於馬公祠廂房內,全部被日軍踐踏和燒毀。該館來不及轉移而留在本館夾牆內的名貴字畫,也被日軍和漢奸劫掠一空。直到一九三八年四月一日,日軍四十多人乘兩輛汽車又闖進國學圖書館開箱搶掠,還聲稱「書為逆產,今東亞共和,文化大同」,要把書「匯集一處」。一連幾天,終於把國學圖書館前後樓的藏書搶掠一空。
中央圖書館是藏書十分豐富的地方。抗日戰爭爆發後,國府便將重要圖書封裝二百六十二箱,移存南京朝天宮博物院地庫內。一九三七年秋,戰火迫近南京時,該館決定把這些重要圖書西遷。但因運力不足,結果只能運走一百三十箱。未及運出的一百三十箱圖書,及由該館保存的國學書局的印書板片,幾乎全部散失。到了一九四○年前後,已西遷往重慶的中央圖書館派員在上海搶救收購善本圖書,用包裹寄往香港存放在香港大學內。誰知一九四一年,日軍進佔香港,把中央圖書館存放在香港大學內的善本全部劫運去日本。直到抗日戰爭勝利後,幾經周折,被劫的一百零七箱善本書才從日本東京帝國大學運回中國。
抗日戰爭期間,民間收藏的文獻典籍,遭到毀掠的也不計其數。
在南京大石壩街居住的著名中醫石雲軒,多年來購置和悉心積累了貴重書籍四大箱,骨董字畫二千多件;宋版醫書十多部。著名學者曾昭燏收藏的古代佛教寺院壁畫、古代對聯、字畫、歷代圖書典籍、碑帖、拓本、刻本等文物古籍,被日獲悉後全部搶去。
至於中央圖書館、中央大學圖書館、中央研究院圖書館、金陵大學圖書館、金陵女子文理學院圖書館等公私營藏書單位,在日軍鐵蹄蹂躪下,或在疏散內遷的輾轉遷徙途中,也有成批圖書散失或遭焚毀,損失慘重。中央研究院損失的圖書就有六萬多冊,檔案文卷八十宗,期刊合訂本四萬冊。金陵女子文理學院被掠走的典籍文獻計有汲古閣本《漢書》、《後漢書》,古香齋本《史記》,竹簡齋本《三國誌》掃葉山房本《資治通鑑》、《資治通鑑續編》,毛邊紙本《玉海》、清朝湖北官書局版《十三經注疏》,漢代三十多種碑帖等。中央大學圖書館西遷重慶之前,共有藏書四十多萬冊,一九三七年八至十月間用船從南京沿長江西運,途經川江時,有十多大箱書籍沉沒江中,抵達重慶後又遭日機轟炸,焚毀了一大批圖書。到抗戰勝利後,該館圖書只剩下十八萬冊。
日本的侵略,除了使南京的文化典籍遭到大浩劫之外,對江蘇、浙江以至上海等地的文化典籍,同樣進行瘋狂的搶掠。僅侵華戰爭的第一年,江蘇被毀的圖書館有三百多所、浙江三百七十七所、上海一百七十三所。藏有古籍的常熟瞿氏鐵琴鋼劍樓、江陰南菁中學圖書館、吳興劉氏嘉崇堂等藏書,均遭日人搶掠。
南京民眾除了永遠不會忘記南京大屠殺的死難同胞之外,對南京及其周邊地區遭到的文化典籍大浩劫,也永遠不會忘。(念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