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太祖粗獷剽悍見乎詩(三之一)

●明祖以布衣成帝業,其得力處,總在不嗜殺一語……蓋是時群雄並起,惟事子女玉帛,獨明祖以救世安天下為心。故仁聲義聞,所至降附,省攻戰之力大半。其後胡藍二黨,誅戮至四、五萬人,則天下已定,故得肆其雄猜……蓋明祖一人,聖賢、豪傑、盜賊之性,實兼而有之者也。 ——趙翼《二十二史劄記》

中國歷代帝王,出身寒微者有之,但寒微到明太祖朱元璋的地步,卻絕無僅有,可說是真正赤貧的無產階級。他原是淮河流域的鄉下人,公元一三四四年旱蝗之災大作,瘟疫橫行,全家死亡殆盡,只剩下四口人,饑寒交迫,吃草根樹皮度日。他於六親皆斷,無地容身之餘,只好跑到皇覺寺去做和尚。後來連皇覺寺都維持不下去,只好去當遊方僧,其實無異叫化子,到處行乞餬口。然而在多年行乞之際,得識江湖豪傑,參與元末起義,時會機緣,終得大寶,當上皇帝。像他這樣出身的人,居然成為最高統治者,按諸中外史乘,絕難找到第二例。

一發即赫然

 他當和尚的時候,到處行乞,時常露宿野外,有一次忽然詩性大發,寫下這樣一首詩:

 天為羅帳地為氈,日月星辰伴我眠;

 夜半不敢長伸腿,深恐江山一腳穿!

 此詩跡近打油,但這窮和尚的口氣,大得嚇人。他睡在曠野,毫不感到孤獨,直以天地為他的床鋪,以日月星辰為睡伴,夜半睡著了卻不敢伸腿,怕伸腿後,一不小心,會把整個江山踢個窟窿!詩乃言情之物,所謂情見乎詩,朱元璋粗獷不羈的性格,在早年的詩中,已經昭然若揭。朱元璋最初走上造反之路時,加入僧人彭瑩玉的秘密組織,宣傳明王出世,驅逐韃子,故稱明教。當元末群雄大起,朱元璋投奔定遠郭子興,並入贅為婿;郭死後,部隊全歸他指揮。未久,一三五六年的三月裡,他攻克集慶路,改稱應天府,設立天興建康翼統軍大元帥府,開始以南京一帶為根據地。當時他還只有二十九歲,已經獨當一面,擁有十萬大軍,雖然仍四面受敵,意氣自豪已非昔比。時正清秋,菊花怒放,寫下〈詠黃菊花〉詩曰:

 百花發時我不發,我一發時都赫然;

 欲與西風戰一場,滿身披掛黃金甲。

 粗獷本色如前,蓄勢待發更意在言表。他以窮光蛋與江南的士紳交上了朋友,禮賢下士,作為政治資本;士紳亦高興化敵為友,能使冥頑向化。雙方相互利用,各取所需。徽州老儒朱升即向他提出具有戰略意義的九字箴言:「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曾幾何時,毛澤東易為「深挖洞,廣積糧,不稱霸」,作為冷戰時期對抗美蘇的戰略。朱元璋採用此一蓄勢待發戰略,一發果然赫然;當時群雄之中,以雄據長江中游的陳友諒實力最強,朱卻以黃旗(菊花的顏色)伏兵,一戰而擊潰其水陸兩軍,乘勝下安慶,迫敵西遁武昌,不僅與「西風」大戰了一場,而且大獲全勝。(汪榮祖)


明太祖粗獷剽悍見乎詩(三之二)

●朱元璋破了勁敵之後,路過般若庵,寺僧盤問不休,他頗感不耐,索筆題詩示僧曰:「殺盡江南百萬兵,腰間寶劍血猶腥;山僧不識英雄王,只顧嘵嘵問姓名」,則粗獷之餘,更見剽悍之氣。據謂朱元璋登上皇帝寶座之後,想到般若庵題詩,不意已被寺僧抹去,怒而欲殺寺僧,僧以「御筆題詩不敢留,留時深恐鬼神愁;故將法水輕輕洗,猶有豪光射斗牛」一偈,正中這位開國皇帝粗獷狂妄又自大的胸懷,而未再追究。

誅戮勝漢高

 朱元璋打敗陳友諒以後,又平定東吳張士誠與浙東方國珍,並繼續南征,直達兩廣,而後開始北伐,終於一三六八年的八月初攻克大都(北京)。朱明大一統之後,粗獷剽悍的朱元璋成為殘暴陰險的洪武皇帝。他靠明教起家,但功成之後,嚴厲鎮壓明教;他曾禮賢下士,但功成之後,大肆殺戮,利用政治案件,廣事牽連,抄家滅門,往往一網打盡,屠殺了幾萬家,胡惟庸與藍玉兩案,尤為著名。清人尤侗有詩曰:

 去年殺韓信,今年醢彭越;

 徐常幸前死,諸公寧望活?

 丞相戮,將軍誅,

觖望恣肆固有跡,

 坐以謀反疑有無,

罪止及身或收孥。

 殺胡黨,殺藍黨,

 數十萬人保無枉?

文武軍民打一網。

 一斗粟,一座城,

 一條龍,一連鷹,

 革左塌回何紛紛?

得非此輩之冤魂!

 此詩不講風雅,直述其事,有如市井揭帖,倒頗似朱元璋的風格。全篇以漢高祖殺功臣韓信和彭越,點出胡藍之獄。徐達與常遇春兩大功臣幸而早死,否則也難免浩劫,其他的功臣在淫威之下,寧能苟活?胡惟庸是宰相,藍玉是將軍,他們或許有不滿的情緒,然是否真要造反,則大為可疑;即使有罪,也不應罪及妻孥,旁及無辜。胡案株連一萬五千餘人,族誅三萬餘人;藍案株連,也多達二萬人,其他文武軍民被一網打盡者,不下數十萬人,難道沒有冤枉的?史家趙翼也不禁感嘆道:「漢高誅戮功臣,固屬殘忍,然其必去者,亦止韓彭」,「獨至明祖,藉諸功臣以取天下;及天下既定,即盡舉取天下之人而盡殺之,其殘忍實千古所未有,蓋雄猜好殺,本其天性!」尤侗詩最後一段,「一斗粟,一座城」云云,皆指明末起義軍首領的混名,為什麼有那麼多的人要推翻明朝,豈非那些被殺的冤魂在作怪嗎?詩人顯然欲借冤報之說,說明朱明覆亡之罪有應得。(汪榮祖)



明太祖粗獷剽悍見乎詩(三之三)

●明太祖的凶暴殘忍,使中國皇權達到無以復加的地步,官員上朝不知是否能夠活著回家,翰林院編修大詩人高啟,因詩文得罪,慘遭腰斬,得年僅三十九歲。開國元勳劉基,足智多謀,雖為軍師,亦卒被毒死,甚至連學生也不放過。寫《朱元璋傳》的吳(日含)說:「明初的國子監與其說是學校,不如更合適地說是集中營,是刑場。」明太祖又喜歡法外用刑,而刑法又特別嚴峻殘酷,如凌遲處死,要殺三千三百五十七刀,硬要受刑人慢慢受極端的痛苦死去。據《大誥》所載,洪武四十年間,被凌遲處死者,不下數千案,形成一種酷刑屠殺的恐怖政治,為了維持恐怖政治又布下森嚴的特務網,開了特務政治的先例。

猜忌的性格

 史家解釋洪武暴政,說法很多,諸如元明相繼,不免承襲前朝的嚴酷,促使專制政治至明清而極盛,或謂明太祖求治太切,故不惜採取雷霆萬鈞的手段。類此「合理化」的解釋,皆不能掩蓋明太祖本人的非理性面,而此非理性面與甌北所謂雄猜好殺的天性大有關係。他天性粗獷剽悍,微時已情見乎詩;飛黃騰達之後,未能化粗獷為豪邁,化剽悍為瀟灑,要因少年失學,後來雖結交士大夫,憑其聰明,力求補救,然面對風雅,終覺自慚,並由此產生複雜的「自卑症候群」(inferior complex)。欲為明太祖作心理診斷,固然缺乏完整的資料,但是觀諸他大興文字獄之全無理性,已知端倪。他作過和尚,所以忌諱「光」、「禿」、「僧」一類字,故當杭州教授徐一夔的賀表上出現「光天之下,天生聖人,為世作則」時,因生想到僧,因光想到禿,因則想到賊,因而怒而殺之。徐教授不僅馬屁拍到馬腿,而且賠了性命。高啟頗有韻味的詩句,「小犬隔花空吠影,夜深宮禁有誰來」,實寫宮女的寂寞,而明太祖卻疑為諷刺他,伏下殺機。諸如此類,不知多少文人學士,因而喪命。

 明太祖到了晚年,諸子幼弱,更無安全感,由恐懼而緊張,由緊張而猜疑,性情變得更加暴戾,已成精神失常的迫害狂。他生前已經殺人如麻,死後仍有不少人頭落地,如凡曾侍寢的宮女,一律殉葬,稱其家屬為天女戶。這位洪武皇帝的天性,終由粗獷變得凶暴,由剽悍變成殘忍。(王榮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