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中都的倡建與罷建(上)

●公元一三六四年,朱元璋率抗元義軍占領應天(今南京),並平定了中原及長江流域大部分地區後,自稱吳王,令在應天建吳王新宮。公元一三六八年正月,朱元璋在應天即帝位,定國號為大明,建元洪武,但他對是否以應天作為明朝的都城,一直猶豫未決。應天面臨長江,背靠鐘山,虎踞龍蟠,形勢險要;同時地處江南魚米之鄉,工商百業興旺,是全國經濟重心。但當時元朝初敗,剛退至長城以外,時時蠢蠢欲動,戰爭從未間斷。應天偏於江左,並非全國中心,且距離前線過遠,不利於朝廷部署軍事和指揮作戰。朱元璋還認為,歷史上在此建都的東吳、東晉和南朝的宋、齊、梁、陳六朝都氣數不久,恐不吉利,因此有人提出建都汴梁。朱元璋於洪武元年三月親赴汴梁視察,他覺得汴梁地處中原,位置適中,但又認為此地無險可守,容易陷於背腹受敵之危。因此他就決定採兩京制,是年八月,下詔以應天為南京,汴梁為北京,皇帝於春秋往來巡狩。

 下詔的次日,捷報傳來,明軍攻克大都,元朝已告冰消瓦解,大局鼎定,定都問題再次引起關注。朱元璋會議群臣,大臣們均主張建都中原,並提出多種方案,或言關中險固金城,天府之國;或言洛陽天地之中,四方朝貢道里適均;汴梁亦宋之舊京,漕運方便;又言北平元之宮室完備,就之可省民力。朱元璋綜合群臣所議,提出自己的看法:「長安、洛陽、汴京實周、秦、漢、魏、唐、宋所建國,但平定之初,民未蘇息,朕若建都於彼,供給力役悉資江南,重勞其民;若就北平,元之宮室不能無更作,亦未易也。」他認為應天「長江天塹,龍蟠虎踞,江南形勝之地,真足以立國」,但仍有顧慮,又說:「朕今造國家,建都於江左,然去中原頗遠,控制良難,擇淮水以南為中都。」「臨濠則前江後淮,以險可恃,以水可漕」。經多方比較,反覆考慮後決定在臨濠建立中都。雖然大臣劉基一再指出「鳳陽雖帝鄉,非建都地」,但朱元璋身邊的大臣,大都是兩淮子弟,對自己的鄉土有深厚的感情,一致擁護朱元璋的主張,於是將臨濠改名為中立府,是「取天下而立,定四海之民」之意。洪武二年九月,正式下詔建中都,「席鳳凰山以為殿」,皇城及宮闕全部建於鳳凰山之陽,故名為「鳳陽」。

 從洪武二年九月起,正式營建中都,選派一批開國功臣到鳳陽督工,調集全國的百工技藝和數以萬計的軍士、役夫以及「工役終身」的罪犯到鳳陽營建勞作。據有關資料統計,在營建中都城過程中,計有工匠近九萬,軍士七萬到十餘萬,罪犯萬人以上,移民近二十萬。另據洪武元年所定役法,「每田一頃出丁夫一人」來計算,從鳳陽府所屬州縣就抽丁四、五十萬人。其他在各地採木採石、燒磚製瓦以及運送材料的民伕,應有百萬之眾。(司徒崇)


明代中都的倡建與罷建(下)

●明太祖《龍興寺碑》說:「洪武初,欲以(鳳凰)門前為京師,定鼎是方,令天下名材至斯。」在修建中都城的工程中,凡木構,均「上以畫秀」;凡石構,則「雕飾奇巧」,彩繪絢麗,浮雕精美。砌築磚牆時除用桐油、石灰、糯米灌漿外,在關鍵部位還用生鐵熔灌。工程進行了六年仍未完工,而「土木之工繁興,役重傷人」,「軍士多以疫死」,「工匠死,胔肉骸骨暴露」。群眾忍受不住繁重的勞役之苦與鞭笞之辱,持械抗爭屢起,而朝中一些頗有遠見的大臣也一再提出反對在土地荒蕪、民生凋敝的鳳陽建都。這時,工程耗資甚巨,財力殆盡。朱元璋有見及此,乃於洪武八年中都將要竣工時,親到鳳陽驗工賞勞,不得已當機立斷,在新落成的圜丘宣讀《中都告祭天地祝文》,借祭天地之機,宣布罷建中都,並決定以改建南京的吳王宮殿為大內。

 施工六年的中都城雖然罷建,但皇城與宮殿已頗具規模,在今天殘存的遺址上,仍可見其壯麗的風姿。中都以皇城為中心,環城三道城牆,周圍三公里,牆高十五米,設東安、西安、承天、北安四門。紫禁城為內城,南為午門,北為玄武門,東為東華門,西為西華門,四門均有城樓。城內現存奉天殿、華蓋殿、護身殿遺址,其名稱與位置都與北京故宮相同。皇城內還建有太廟、太社、中書省、御史台。外城建有國子監、會同館、鐘樓、鼓樓、日壇、月壇、圜丘等。此外還為開國功臣徐達等二十七人修建了一批豪華府第;又依山修建了苑囿、觀象台,臨水建倉廩、碼頭以便利用漕運。

 中都城對後來改建南京宮殿與新建北京紫禁城起著承前啟後的作用,但就富麗豪華而言,則後者就望塵莫及了。現存中都城午門的三個門洞及東西翼樓基部的須彌座,全部鑲嵌著白玉石浮雕,騰龍翔鳳,形象生動。午門御道東西兩側的白玉石雕,浮雕著龍鳳、麒麟、獅子以及各種花卉和方勝、萬字圖案,而南京明故宮午門的青石須彌座上只嵌有少量花卉,其高度與深度都不及中都城。北京故宮的午門和翼樓的城牆根多是素面石塊砌築,僅在門券兩側的中間才有一些花飾;中都城金鑾殿柱的蟠龍石礎,體積非常巨大,上面刻著一圈蟠龍;而北京故宮太和殿的金鑾柱石礎體積則小很多,而且沒有任何雕刻。中都的遺址中,還有許多五彩繽紛、色澤鮮艷的玻璃瓦和瓦當,在紅、黃、藍、白、黑諸色中,還分出深淺不同的差別,如紅琉璃瓦中有大紅、朱紅和玫瑰紅等個品種。如此色彩豐富的琉璃瓦,在南京和北京故宮中都還沒有使用過。

 經過六百多年的漫長歲月,中都城經歷過風霜雨雪的摧殘,以及戰火烽煙的蹂躪,昔日的瓊樓玉宇,已經變成一片廢墟。但在殘垣遺址中,這些雄偉的建築部件和石雕石構,仍閃耀著精美奪目的藝術光彩,令人們追憶它昔日的雄姿。(司徒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