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舉趣事
 

●中國古代科舉考試時還沒有發明照相術,對考生身份的查驗是靠文字描繪的。清代有一胡姓考官督學監考,他按照名冊對考生相貌年齡的查核十分嚴格。原造冊者將有鬚卻不濃密者寫成「微鬚」,胡考官是個書呆子,認定「微」的含意是「無」,因此將無鬚的都拒之門外。一考生據理力爭,胡考官怒斥道:「你難道不明白朱熹注『微,無也』的意思嗎?」該考生反唇相稽:「《論語》中孔子『微服而過宋』豈不是說老夫子赤膊精光,身上什麼也沒穿嗎?」

 清朝時滿洲鑲紅旗人烏爾恭額任浙江巡撫,某日蒞書視學,正值諸生用飯時間,大家你爭我奪,很不雅觀,烏巡撫不禁皺眉道:「好一群老鼠!」言者無心,聽者有意,其中一生既擬聯相譏:「鼠無大小皆稱老;龜有雌雄總姓烏。」

 某考官按照上級指示必須給三篇文章排出一、二、三的名次,他思索再三,把一等的那篇批作「放狗屁」,二等的那篇批作「狗放屁」,三等的那篇批作「放屁狗」。考官解釋:「放狗屁」者尚有人味兒,祇不過放了個狗屁,故一等;「狗放屁」者,人味沒有了,好像一隻狗在放屁,然此狗也許有其他本領,故二等;「放屁狗」者,雖也是一隻狗,可祇有放屁一件本領,最次,故三等。

 前清時為體現對人才的重視,曾規定每縣童生考試至少要錄取三名。某縣十分偏僻,有一年報考祇有三名,主考官把試卷收上來一看,不禁目瞪口呆:原來一個抄了試題,祇寫了「且夫」二字;另一個祇抄了試題;第三個乾脆連試題也沒抄。為了交差,主考官祇得大筆一揮,把抄了試題並寫了「且夫」的那位取為第一,批道:但觀「且夫」二字,必定滿腹珠璣;把祇抄了試題的那位取為第二,批道:謄寫毫無差錯,足見其才可造;把交了白卷的那位列為第三,批道:不輕落墨,可見其行事慎重。(鄭麗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