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山泉 天下第二(上)
●大陸有二千七百五十六個縣區,對國外宣傳的觀光勝地,寥寥可數;而無錫卻是其中一個常常提到的地區。
無錫在江南的中心地帶,山明水秀,確實值得一遊。無錫文化開發得很早,商朝後期,距今三千一百多年前,周文王的伯父泰伯,為了讓位給弟弟季歷,出奔荊蠻,實施禮樂教化,荊蠻的民眾,追隨他的有千多家,建立了勾吳故國,其地點就在現在無錫西南三十五里的梅村鎮。無錫名勝古跡很多,而以惠山最有名,惠山在縣城西南面五里左右,老子枕中記稱為西神山,山有九峰,因此也叫九龍山。出西門後直達惠山山麓的街,名叫五里街,據無錫金匱縣志記載,在元明之間,此街道最繁盛,夾路喬木古藤,飛樓連閣。浦長源詩:「出郭樓台三四里,遊人不得見山容。」又有民謠稱:「惠山街,五里長,踏花歸, 底香。」以後經過太平天國之亂,清軍與太平天國軍隊在無錫周圍作戰四年,城鄉遭徹底破壞,作者幼年時還看到當年破壞的痕跡,在我家對面是一片大荒場,留有火燒的瓦礫場。以後此土場為繆斌購置建屋,在古井的遺址中挖出了很多玉器。又南門城外的南祥寺,有一座龍光塔,在南北朝時興建,已經歷了一千多年,南禪寺乃江南有名叢林之一,經太平天國戰火,幾百幢禪房差不多全部焚毀,我們兒時常去此廢寺捉蟋蟀和射鳥,僅見幾幢破舊寺屋,少數僧侶居住其中;七層寶塔已遭火焚,僅外殼殘在,塔中心可仰看青天,而外殼上留有許多箭枝。雖然如此,無錫不愧是魚米之鄉,有能力恢復,在五里長惠山街上,兩岸平疇綠蕪,溪邊流水迴環,仍然是桃柳處處。或緩步當車,遙望青山隱隱,柳媚花嬌,怡人心目。
惠山尤其以泉水出名,唐朝人最喜歡飲茶,陸羽著有茶經,把飲茶的知識,有系統的介紹出來,飲茶不僅是茶汁的好壞,水質和烹茶方法,以及用具,都有關係。陸羽為了滿足飲茶嗜好,品嘗天下泉水,分為二十品,惠山泉品評為天下第二,自唐以迄現代,已成定論。
但也有人表示不服的,例如明朝的二泉先生,文莊公邵寶,就表示異議,他說:「文獻通考講惠山泉甘美,評為第二,夠資格的,但不知康王谷的水怎樣?我喝惠山泉太久了,後來喝康王谷水,並沒有何出奇之處,我的朋友劉績,他說惠山泉應該評為第一才對。」
明朝朱孟震在玉筒詩談中講,他的朋友任山甫,攜帶金山和惠山的泉水,與他品茗,用虎邱的茶葉烹煮,「金山的泉水覺得味道重一點,還是惠山泉比較好。」又杞園文集載康熙間,有人在泉上題字,說劉百芻講,水宜於泡茶的有七處,從一到五都品嘗過,其味澂泓甘冽,沒有比惠山泉更好的,乃強抑置在第二,不知是何意思。
然而自陸羽評定水品後,惠山泉聲譽鵲起,嗜茶的人,莫不以嘗一嘗此名泉的泉水為快。唐朝宰相李德裕,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他喜愛飲茶,指定要用此水烹煮,利用驛站遞送到長安,名為水驛。當時襄陽詩人皮日休題詩加以諷刺,其詩是:「丞相長思煮茗時,郡侯催發只憂遲,吳關去國三千里,莫笑楊妃愛荔枝。」借用楊貴妃愛吃荔枝,用驛馬遞送的故事來諷刺他。那時候李德裕和牛僧孺黨爭得很厲害,皮日休是不是牛黨故意敗壞李的名譽,現在無從稽考。其後另有人在筆記小說裡談到此事,說當時承辦驛運的官吏,增加負擔,甚以為苦,長安有一個和尚,說長安昊天觀,有一個井泉,其泉水與惠山泉相通。李德裕為求證,汲取了那泉水與惠山泉相較,秤它的重量,二者重量相等,於是停止驛送,改飲長安泉水。(方永施)
惠山泉 天下第二(下)
●由於名氣響亮,無法實地去無錫的名人雅士又多,於是想出將泉水裝罈運送的方法,用紅泥封口,還鄭重其事的在封口處加上鉛印,罈中置當地少許山石,據說水經久而其味不變。黃山谷謝人送惠山泉詩云:「錫谷寒泉隨石具。」吳匏庵謝詩云:「磊磊石子在,中涵數峰青。」可為證明。到宋朝徽宗政和四年,開始以泉水進貢,每月一百罈,直到欽宗靖康年間金人陷汴京,才停止進貢。
南宋時,高宗沿江視察軍隊,到無錫,駐蹕惠山,酌泉飲茶,汲桶上刻有吳安兩字,是當地看守山泉小吏的名字。高宗侍衛看到了,馬上稟報皇上,高宗認為是好預兆,解釋吳地可安,其後果然如此,也是巧合。
古人遊惠山而題詠的很多,酌列蘇東坡一首:
踏遍江南南岸山,逢山未免更流連,獨攜天上小團月,來試人間第二泉。石路縈迴九龍脊,水光翻動五湖天,孫登無語空歸去,木嶺松風萬壑傳。
(小龍團係茶葉名,形圓,故稱之為小團月。)
明萬曆年間,公安袁中郎宏道,在吳地任官,居無錫,據其自稱:「余不嗜酒,而有茶癖,居江鄉,日與泥汁滲潢為偶(意思是指水質都不好),吏吳以來,每好事者設茶供,未嘗不自笑,然務煩心懶,十未得一,及居錫城,始得專心於此,一日,攜天池鬥品(好茶葉)偕數子汲泉試茶,一人突問曰,公今解官,亦有何願,余曰,願得惠山為湯沐……余得披緇老焉,勝於酒泉醉鄉多矣。」
清朝康熙皇帝南巡,兩度駕臨惠泉,乾隆皇帝六度南巡江浙,其中五次都到惠山遊觀、飲茶,迭加題詠,酌舉其一:
冰洞不可測,發源惠麓東,精藍居左側,
德水揚宗風,鑿為方圓池,雖二實相通,
方劣圓者甘,其理殊難窮,池上漪蘭堂,
舊跡傳坡翁,境屯心則泰,高風想像中。
無錫是我的故鄉,也是小時遊樂之地,記得小學時遠足,時常到惠山。尤其每年清明掃墓,一艘船裝了上墳的菜、飯、香燭、冥紙等,一家人全在船上,直駛惠山街的龍頭下上岸,到二泉亭喝茶是一個固定的節目。泉水在惠山頭茅峰白石塢下面,進門左邊登山道路,崖壁上刻有「天下第二泉」五個大字,是元朝趙孟頫的手筆。泉亭後面是漪蘭堂,宋時已建造,蘇東坡曾有詩:「還將塵土足,一步漪蘭堂。」泉分上中下三池,上池圓而面積不大,水味甜純,中池方形,與上池祇差幾步,水源相通,而水味苦澀,因為已雜有若冰洞的泉水,水質不純,其味就差了。下池是個大池,長方形,在下池池岸邊的石駁上,嵌有石雕龍頭,伸向池中,水從龍吻中噴洒而出。遊客在池邊投入各種硬幣,水清,可以看到硬幣不是直線沉下去,而是旋轉而下,大約水質比一般水密度為高。烹茶全用上池之水。
據古人研究,無錫在周秦之際,盛產錫礦,惠山旁有一座小山,即名叫錫山,現在雖然已無錫礦可採,但水泉仍含錫質。宋朝聶厚載惠山泉記,曾說:「水之甘苦,猶人之賢愚,人生稟氣清則賢,濁則愚,水流因地潔則甘,穢則苦,石脈至潔,山泉悉甘,而斯泉勝諸泉者,以其感錫之氣也。」此說是否合乎科學原理,尚有待證實。唐朝獨孤及惠山寺新泉記,和陸羽惠山寺記,都說古籍記載,方池中生千葉蓮花,服之可以成仙。現在池中已沒有蓮花影蹤,卻有許多紅色錦鯉,在池中悠然游洄,浮沉碧波間,吞食遊客投下的食餌。
抗戰期間,一別故鄉八年,還鄉後曾和內子同遊舊地,一切無甚變化,記得在泉亭啜茗,有若干小吃擔,供應美食,可以大飽遊客口腹,很少像其他名勝地,有強買紀念品和攝影等陋習。記得那時是秋天,正是桂子飄香,向農民購得桂花數枝,放在身旁,甜香撲鼻,又吃當地特產的桂花栗子,悠閒自在,此樂頗堪回味。(方永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