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人筆下的項羽
●項羽是一位悲劇英雄,對此多數人都會認同,但對這位英雄自殺的看法卻不一樣。史學家的評論且不說,詩人筆下的項羽就有種種不同的見解。
勝敗兵家事不期,包羞忍恥是男兒。
江東子弟多才俊,捲土重來未可知。
這是唐代詩人杜牧會昌中官池州刺史時,過烏江亭寫的《題烏江亭》詠史詩。烏江亭在安徽和縣東北烏江浦,傳說是當年項羽自刎之處。詩人認為勝敗乃兵家常事,能夠「包羞忍恥」才是真正的男子漢。江東雖小,仍有民眾數十萬,且「多才俊」。項羽若肯接受烏江亭長的忠言,重返江東再整旗鼓,那楚漢之爭,勝負之數或未易量。可惜的是項羽卻不肯放下身段而自刎了。詩中流露出詩人對這位失敗英雄的同情、惋惜和感嘆。
北宋政治家、詩人王安石的見解卻與杜牧不同,他寫的《項羽》詩云:
百戰疲勞壯士衰,中原一敗勢難回。
江東弟子今雖在,肯為君王捲土來。
王安石認為將士疲憊,民心已失,項羽的敗勢已成定局,無法挽回。項羽若聽從了亭長的建議重返江東,不僅是「無顏見江東父老」,且江東子弟也不肯再為項王去賣命了。宋人胡仔在《苕溪漁隱叢話》中說:「項氏以八千人渡江,敗亡之餘,無一還者,其失人心為甚,誰肯復附之?其不能捲土重來,決矣。」這看法已與詩人不謀而合。
南宋女詞人李清照的看法又不同了,她在《烏江》一詩中充滿豪情地寫道:
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
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她認為項羽生為人傑,死亦悲壯剛烈。他不肯「過江東」正表現出項羽的英雄氣節,值得人們的崇敬和思念。
項羽本人對自己的失敗也有一套說法,他認為「是天要亡我,非戰之罪!」項羽臨死前,夜起飲酒帳中,慷慨悲歌曰:「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這位氣可蓋世的西楚霸王,至死還未能找到自己失敗的原因,而只是歸咎於「時不利」,便拔劍自刎。今日看來倒令人在同情、惋惜之餘,感到其有愧於他的「英雄」稱號。(楊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