嘗膳太監 大有口福
●明代中末葉,有一批大太監是出名的奸宦。由於權勢熏天,可以為所欲為,生理的缺憾又使他們將享樂的意念宣洩於飲食,造成種種的食變態。
萬曆年間,有位太監劉若愚,寫了《酌中志》一書。書中說:「內臣好吃中驢不典之物。」內臣,即大太監們,他們有的好吃「龍卵」(上等白馬的睪丸),有的好吃「白羊腰」(羊睪丸),有的好吃「挽手」(牛鞭)。這類食物吃了會陽氣上升,真不知太監們吸收了這些營養能頂個什麼用?但也反映了他們那種變態心理。
鑒於明太監有專橫之弊,清朝定鼎北京後,削減了太監的人數和權力,其總管太監的權位僅限四品,隸屬內務府管轄。專管帝后妃嬪膳食的太監稱為司膳太監。司膳太監每天周旋於肴山饌海之中,據說未經帝后賞食,斷不敢擅吃剩食。
要說最有口福的還算「嘗膳太監」。當皇帝坐定,一聲「傳膳」令下,傳膳太監們便伸起脖筋鸚鵡學舌,那傳膳聲此起彼落,由養心殿傳到明殿,由明殿傳到西長街,由西長街傳到御膳房裡。沒等傳聲喊盡,數十名太監便抬桌的抬桌,捧食盒的捧食盒,呼呼啦啦直奔養心殿而來。片刻功夫,大菜小食擺了一片。於是又一聲「打碗蓋」,五六個小太監七手八腳,將碗上的銀蓋全部掀開撤除,每樣菜旁有面銀牌。這時,「嘗膳太監」需一一將銀牌插入菜中(據說菜若有毒銀牌即黑),看銀牌不變色後,飽嘗一口,證明無毒,這時皇帝才敢下箸。「嘗膳太監」先天子而食,又吃得熱乎乎,幾十種酒菜糕點吃下去,也就飽了。典籍野史中從沒有「嘗膳太監」因食御食中毒致死的記載,你說這不是天下最有口福的人麼?
到了清末,太監又得勢了,如李蓮英、小德張便是按宮中膳例,皇帝每餐四十八味,稱「全份」。李蓮英、小德張居然也能吃到「半份」,豈非勢敵正宮?(何堅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