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與奶媽勝似母子

●古今中外,偉大詩人把膾炙人口的詩文獻給自己的奶娘保母者不乏其人,如俄國的普希金,中國當代的艾青是也。參觀川西眉山縣三蘇祠,在祠內的碑亭裡,我瞻仰蘇軾的《豐樂亭記》《醉翁亭記》《表忠觀碑》《羅池廟碑》等珍貴墨跡的同時,竟意外發現有《任氏乳母墓志銘》碑,真如獲至寶。該碑高一點七米,寬零點八米,有「蘇軾撰文並楷書」等字樣。據眉山縣志記,此碑曾「勒石蘇祠,今亡。一九八二年由眉山縣蘇海雲據拓片重刻。」碑文如下:

趙郡蘇氏子瞻乳母任氏,名采蓮,眉山人。父遂,母李。事先夫人三十有五年,工巧勤儉,至老不衰。乳亡姐八娘與軾,養視軾之子邁、迨、過,皆有恩勞,從軾官以杭、密、徐、湖,謫於黃。元豐三年八月壬寅,卒於黃之臨皋亭,享年七十有二。十月壬午,葬於黃之東阜,黃崗縣之北。銘曰:生有以養之,不必其子也;死有以葬之,不必其里也。我祭其從與享之,其魂其無不之也。

 從墓志銘及三蘇祠版《東城全集》等史料可以看到,任氏乳母是蘇軾同縣的勞動婦女,曾照料了蘇家三代人,即服侍蘇軾之母程老夫人三十五年,又用自己的乳汁餵大了蘇軾及亡姐八娘(傳說中蘇小妹三難新郎之蘇小妹原型),隨後還撫養照料蘇軾的三個兒子。她手工精巧,粗細皆能;且勤儉持家,把蘇軾的家作為自己的家。蘇軾調職或貶官,四處流遷,她默默相從。蘇軾因「烏台詩案」被捕入獄,獲釋貶至黃州,她也到了那裡。是時,蘇軾的家庭生活特別困難,老朋友馬正卿為他請得城東過去兵營廢地數十畝,蘇軾便與家人在此開荒、挖井、建造茅屋。這就是有名的東坡,蘇軾則自號「東坡居士」。作為農村勞動婦女的任氏乳母,除照料蘇軾尚小的幼子外,更以內行的身分指點蘇軾及蘇家其他人一同種植水稻、瓜菜與果類,飼養家禽家畜,乃至養蜂釀蜜製酒,以幫補家庭收入之不足,並協助蘇妻王潤之精打細算,安排好家庭生活。

 有了這慈母一樣的乳母,加上賢內助王潤之,蘇軾在黃州的經濟生活雖然艱苦,但家庭氣氛卻是溫馨歡樂的。因此性格堅強樂觀的蘇軾,身處逆境並不消沈。政治上的失意時期卻迎來了文學上的豐收季節。在躬耕東坡的同時,他「杜門深居,馳騁翰墨」在詩、詞、文、賦方面留下許多不朽名篇,在詞的創作上尤顯得高曠灑脫,豪邁雄放。成就最高的當推描寫赤壁的兩賦一詞,即前後赤壁賦與《念奴嬌•赤壁懷古》。

 蘇軾一家順利度過黃州的艱難歲月,任氏乳母功不可沒。但到底已年逾古稀,身板再硬朗也支撐不了多久,所以未及一年,任氏乳母便卒於黃州的臨皋亭。蘇軾難忘乳母的大恩大德,乃親自撰文並以渾厚莊重的楷書寫下墓志銘。既感激乳母像對待兒子一樣撫養自己,又惋惜未能把老人家安葬回眉山故里,深以為憾。惟願乳母在天之靈,能諒解他當時難堪的處境,並享用到他像兒子一樣虔誠的祭奠。

 後來蘇軾被赦,即將乳母的墓志銘勒石於眉山蘇家故宅,表明乳母是他們蘇家不可分割的一員,衷心企盼乳母魂歸故土。兩人雖不是母子,勝似母子,其摯情感動天地,激勵後人。我今天細讀墓志銘,猶熱淚盈眶,感佩不已!(子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