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澄清華佗傳說(上)
●華佗,又名,字元化,沛國譙人,東漢末年的醫學家。他精通外、內、婦、兒等科,還擅長用針灸和「方藥」。他發明了「麻沸散」,將病人麻醉後,然後進行「刳割」(手術)。外科應是他的強項。除醫、藥外,他還強調人們要強身健體以防病。他創「五禽之戲」,有如今日的拳法、體操,提供民眾健身方法。晉時歷史學家陳壽著「三國誌」,其中有「方伎傳」,傳中介紹的第一人就是華佗,這就是華佗傳。除此以外,還有「佗別傳」。在這些傳中,詳述了華佗一生的豐功偉績。例如在什麼地方華佗為誰治好了奇難雜症。為誰觀其病態,而斷言生死。又為誰使用「麻沸散」,進行開腸破肚等等。
據「佗別傳」載:有一個人得了「腹切痛」病,十餘天之後,他的眉毛、鬍鬚便脫落光了。有人建議他找華佗瞧瞧。華佗撫脈後對他說:你的脾臟已「半腐」,「可刳腹養治也」。佗首先讓病人飲「麻沸散」,仰面「全臥」。接著就「破腹就視」,「脾果半腐」。佗用刀割去「惡肉」。再縫合傷口,「以膏傳瘡」,最後讓病人服用些藥。結果,只有百來天,病人就康復了。在一千八百多年前,華佗就能動這樣的大手術,而且使病人好得那樣快,真是「神醫」。時至今日,人們仍以「華佗再世」來讚譽那些醫術高明的人。足見華佗英名不朽,精神長存。
華佗的故事,在華人聚居地,幾乎家喻戶曉,人人皆知。不過這些故事,經人們傳來傳去,已與歷史真實性相去甚遠。今特作小文,以匡正華佗傳說中的二三事。
為關羽刮骨療毒這故事流傳甚廣,見諸小說戲劇、電視、說書。這個故事沒有歷史根據,純屬虛構。第一、我細看了華佗傳記,那裡面有許多華佗治病的醫例,就是沒有為關公刮骨療毒的記載。第二、查看了「三國誌」蜀書關羽傳。它記載著關羽為「流矢所中」和刮骨療毒的醫囑。其醫曰:「矢鏃有毒,毒入於骨,當破臂作創,刮骨去毒,然後患乃除耳。」醫生是誰?沒有交代。怎樣刮骨療毒,亦無記載。後來「三國演義」作者將這個醫生說成是華佗。並重筆描寫關羽一邊由醫生刮骨去毒;一邊飲酒下棋。凸出關公的英雄氣概。但小說的描述,並非歷史的真實。華佗為關羽刮骨療毒的故事便由此而傳播開去。第三、我認真查對了華佗行醫的地區,他從未去過蜀轄荊州。華佗傳中,記載著他在甘陵、廣陵、彭城、東陽、山陽、鹽瀆、許昌、河內等地方的醫例,其中前面六個地名,都在今安徽、江蘇境內,這說明他大多是在家鄉附近行醫。但他也出過兩次遠門,一次去河內給太守劉勳治病,河內在今日河南沁陽地區。這次是劉太守「迎佗視之」,派人接去的。另一次遠門,是赴河南許昌給曹操治病。佗與曹操既是同鄉,又是舊交。(他倆都是沛國譙人。)據張華在「悟物誌」中說:「太祖(操)又好養性法……招引方術之士。盧江左慈,譙郡華佗」。這次是曹操禮聘佗去許昌給他治頭風病。傳中沒有記載他去過荊州。(蔡隆漢)
澄清華佗傳說(下)
●華佗的「青囊書」是誰燒的?
「青囊書」,是華佗用一生的心血寫成的醫學專著。後來佗被曹操關在「許獄」時,青囊書燒了。誰燒的?傳說是吳押獄的妻子燒的。其情節是這樣的:自佗入獄以來,有一吳姓獄卒,內心極敬華佗,因而待佗甚好,從不喝斥,並常送以酒肉。後來佗病了,佗決定把「青囊書」贈給吳押獄。吳如獲至寶,急送家裡收藏。稍後,吳氏辭去官差,回家研習醫書。可一進家門,便見妻子正在焚燒「青囊書」。吳上前去搶,結果只搶來幾片竹簡。上面記載的是些閹雞閹豬之法。情節詳見「三國演義」。
其實,「青囊書」是華佗自己燒的,其根據仍在華佗傳中。傳中說:華佗在臨終前夕,將「青囊書」送給一獄卒,並慎重地說:此可以活人,你要好好保管,並傳下去。然獄卒膽小,怕受牽連,「畏法不受」。華佗一氣之下,便「索火焚之」。我據史分析,華佗自焚「青囊書」,除上述這個身陷囹圄,贈書不受,憤而焚書的直接原因外,還有一個更深層次的原因,即佗「本作士人,以醫見業,意常自悔」。他「自悔」其麼?第一,佗本「士人」,而且是一個「兼通數經」的飽學之士。悔當初沒有走「學而優則仕」的路;第二,悔當初不該「以醫見業」。漢時獨尊儒術,士人吃香。而醫者屬「伎藝」類,俗稱「下九流」。華佗本來醫術高明,治病如神。但他仍受歧視。佗傳中記載著一個留書給一郡守治病的故事。其中有「郡守果怒,令人追捉殺佗。」可見當時醫生處境悲慘。今日他即將死去,留書何用?不如燒掉。
華佗的死因
華佗的死因,亦是佗被拘禁的原因。今民間傳說和舞台上的戲說,大多緣自「三國演義」第七十八回,「治頭風神醫身死」,就講了操囚禁華佗的理由有二:一是說華佗主張「用利斧砍開腦袋,取出風涎」,操說:「汝要殺孤」。二是說佗「與關公情熱,欲報讎耳」。於是便令將佗「下獄追考」。上述兩條均屬杜撰,真正的原因是啥?我仍然是據史說話。前面說了操禮聘華佗來許昌給自己治頭風病,如何治?佗沒有說要用利斧砍開腦殼,而是只用「針鬲」治。佗傳說:每當曹操頭風發作時,便「心亂目眩」,苦不堪言。只要華佗用「針鬲」給扎扎,便立即不痛。但這辦法只能治標,不能治本。華佗也沒有想出個根治辦法來。佗認為操這個病,是一時治不好的,「此近難濟,恆事攻治」。這就要求華佗要長住許昌。操頭風何時發,佗就何時治。這樣,矛盾就來了。佗因離家太久,「久遠思歸」。於是便向曹告假,操准了。但佗一回到家,便以「妻病」為由,「數乞期不反(返)」。爾後,操又幾次傳書緊呼,佗仍不「上道」。看來華佗也是一個「拗相公」。這樣就把曹操惹毛了,其時曹操已位高權重,身病氣躁,再也不講同鄉舊情了。一通脾氣發過後,便令人將華佗抓來「傳付許獄」,幾經「考竟」,這位「年且百歲」的華神醫,便乘鶴歸天了。
華佗死後不久,曹操便後悔了。原因之一,是自己的「頭風未除」,而且日益「篤重」,但沒有人能為之減痛了。原因之二,是操的愛子倉舒「病困」,無人救治得了。此時曹氏想起了華佗,他反悔說:「吾悔殺華佗,令此兒殭死也。」(蔡隆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