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教子詩話(上)

●名人教子的方式很多,其中之一是詩教。許多名人留下的教子詩篇,或情趣盎然,或含蓄有致,或語重心長,或哲理雋永,大都情真意切,耐人尋味。我們不妨仔細研讀,必有體會。

 北宋政治家、文學家范仲淹(公元九八九∼一○五二年),少時貧困力學,後官至參知政事(宰相職),為官清正,家教甚嚴,次子范純仁要結婚時,想大操大辦,借此光耀門庭。在大哥進京辦事時,便託大哥將自己的打算稟告父親,並列了一張長長的購物單,請大哥在京城採購。范仲淹看過老二的購物單後,不禁喟然長嘆道:「我家歷來清廉儉樸,豈能容他如此奢侈!」便在單上寫了四句話:

 一人站著一人臥,

 兩個小人地上坐,

 家中還有兩口人,

 退回嬌兒細琢磨。

 范仲淹囑咐老大不要買任何東西,只將單子退給老二就是,他自會明白父親的意思。范純仁是個聰明人,一看父親寫的四句話,就羞愧不已,決定婚事從簡從儉。范仲淹得知,便高興地趕回家中參加兒子的婚禮。原來,那四句話是首謎詩,謎底是個「儉」字。范仲淹以謎詩教子儉樸辦婚事的故事,遂傳為千古佳話。

 南宋詩人陸游(公元一一二五∼一二一○年),在《冬夜讀書示子聿》詩中云:

 古人學問無遺力,

 少壯功夫老始成;

 紙上得來終覺淺,

 絕知此事要躬行。

 詩人以詩告誡兒子(子聿),成就學問在少壯時就要下苦功,但光從書本上得來的知識還是膚淺的;要徹底了解事物的本質還得親身實踐。這也是陸游一生做學問的經驗總結。

 明代大臣于謙(公元一三九八∼一四五七年)在任兵部尚書期間,雖軍務繁忙,卻不忘教育子女,曾寫有一首《戍邊勉兒》詩云:

 銜命年年巡塞北,

 思親夜夜夢江南;

 題詩寄汝非天意,

 莫負青春取自慚。

 他以詩勉勵兒子勤奮讀書,不要虛度年華而抱愧終身。(易俊傑)


名人教子詩話(下)

●清代書畫家、文學家鄭燮(公元一六九三∼一七六五年),五十二歲時才得一子,十分疼愛,但從不溺愛,經常以各種方法培養其自立能力。他病危時,寄養在鄉下老弟家中的兒子特地來看父親。他要兒子親手做幾個饅頭給他吃。但兒子從未做過,只好去請教廚師。當兒子將親手做的饅頭送到父親床前時,父親已嚥了氣。兒子悲痛得大哭,突然發現茶几上壓著一張紙條,原來是父親臨終前寫的一首遺詩:

 淌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飯,

 自己的事業自己幹;

 靠天、靠人、靠祖宗,

 不算是好漢!

 清代詩人袁枚(公元一七一六∼一七九八年)有一小女,美麗聰穎,十分可愛,許多名門望族前來求親,袁枚均拒之不允,卻將她許配給姑蘇城一百姓之子,並賦《嫁女詞》相贈,來表白自己的心意:

 姑恩不在富,

 夫憐不在容;

 但聽關睢聲,

 常在春風中。

 女遵父訓,把這首詞作為傳家寶,世代相傳。

 德國詩人歌德(公元一七四九∼一八三二年)非常關心孩子的健康成長。一次,他翻開孩子的紀念冊,發現扉頁裡寫有幾句頹廢的詩:

 人生在這裡有兩分半鐘的時間:

 一分鐘微笑,

 一分鐘嘆息,

 半分鐘愛,

 因為在愛的這分鐘中間他死去了。

 歌德搖了搖頭,便提筆寫了幾句詩鼓勵他道:

 一個鐘頭有六十分鐘,

 一天就超過了一千。

 孩子,要知道這個道理,

 人能夠有多少貢獻。

 孩子看後,十分慚愧,從此不再頹唐,決心珍惜時間,學習倍加勤奮努力。(易俊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