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說九
 

●九,是一個受人們青睞的數字。漢語「九」,諧音「久」,有極大、極高、極長、極多等涵義,又有天長地久,至高無上,吉祥如意的神秘色彩。

 《素問•三部九候論》曰:「天地之至數,始於一,終於九焉。」清汪中《述學•釋三九》云:「凡一二之所不能盡者,則約之以三,以見其多,三之所不能盡者,則約之以九,以見其極多。」《易經》對「九」則更多闡述,如「初九,和兌吉」,「九二利貞」,「九四之喜,有慶也」,「九五福」等,謂「九」有吉祥之意。而「九天」,極言其高;「九泉」,極言其深;「九華」,又極言其美。

 古人特別喜以「九」組合自然,述物論事。春、夏、秋、冬四個季節,人們分別叫做九春、九夏、九秋、九冬,一年中最冷最熱的時間,人們選上八十一天,叫做夏九九,冬九九。

 本人這一代和以上的父、祖、曾祖、高祖以及以下的子、孫、曾孫、玄孫合稱九族。做人立世,三思不夠,古人提出九思,即視思明、聽思聰、色思溫、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故、疑思問、忿思難、見思義。

 中國疆域遼闊,夏朝將中國分為冀、兗、青、徐、揚、荊、豫、梁、雍九州。九州之土稱為九土。周朝,其王城建築是「方九里,旁三門,國(王城)中九經九緯,途經九軌。」夫子所居之地有九門:路門、應門、雉門、庫門、屆門、城門、近郊門、遠郊門、關門。為了抵禦外敵入侵,明朝時加強對北方軍事重鎮的建設,剛好九處,合稱九邊。朝臣品位分為九束,官吏分為九品。古帝王賜給有功或有權勢的諸侯大臣的物品都是九種,謂九賜。秦漢時,中央行政機構總稱為九卿,田賦種類謂九賦。漢高祖頒布的法典也是九條,謂九章律。

 九,在封建社會便同最高統治者皇帝及皇帝所擁有的建築物等聯繫起來。《易•乾》曾記載道:「九五,飛龍在天,利見大人。」龍為傳說中的神物,常用以附會皇帝,所以後來人們便把九五稱作帝位。皇帝宮內的建築,也要符合九或九的倍數,以符合皇帝的身份。清代每當皇帝要上朝時,文武官員都要在午門兩邊的長廊上等候,皇帝上朝時,午門鐘鼓齊鳴以壯聲威。午門上的主建築正樓,面闊,進深各為九楹,共為九九八十一間。在裝飾陳列上,大多數物品也要符合九或九的倍數。如皇宮內佛堂裡佛的重量是九的倍數,或重九九八十一斤,或重八九七十二斤。所鑄銅、金佛的數量也是九的倍數,如乾隆四十五年,為慶祝乾隆皇帝的七十壽辰,內外王宮,文武大臣及官員等,共造佛二萬零六百九十一尊,合為九的二千二百九十九倍。

 各地進貢皇帝的內容和種類雖多,物品以九為準,謂九貢。宮廷過年擺宴,水果、點心等擺滿九十九樣。皇帝過生日,演戲、雜技、放萬年青燈,要九九八十一個節目,名為「九九大慶會」。

 早在春秋時期,就有《詩•小雅•天保》詩,詩中連用九個「如」字,有祝壽之辭。南北朝時期弈棋(圍棋)興盛,其棋手按技藝高低分為九品(或稱九格),現圍棋賽手分為「九段」,即源於此。唐朝詩人白居易於會昌五年夏,曾與胡果等九位致仕老人在洛陽舉行尚齒會,各賦詩紀事,並繪圖書其姓名,稱為《九老圖》。素享「奇秀甲天下」之稱的福建武夷山,其景有九曲、十八彎、三十六峰、七十二洞、九十九岩、一百零八廟,堪稱「九」之迷宮。清代學者紀昀(字曉嵐)嗜好翰墨,曾收有九十九方質地優良的名硯,視若珍寶,每硯皆刻鐫銘文,並以「九十九硯」命名其書齋。民間有畫九、寫九的活動。明代文學家劉侗曾記述過畫九:「日冬至,劃素梅一支,為瓣八十有一,日染一瓣,瓣盡而九九出,則春深矣。」還有「九九消寒表」,畫表一幅,九行八十一格,每日塗畫一格,上陰下晴,左風右雨,格滿則寒消。還有人取「亭前垂柳珍重待春風」一句,句中九字,每字一筆,每天寫九筆,句成則九九盡。

 以上所列舉,均與九或九的倍數有關,是偶然的巧合?抑或有什麼規律?九次思考,既有情趣又難以判斷。(李秀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