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勝地的名家聯
 

●中國名勝古蹟中,包括佛寺道觀、亭臺樓閣,必有出自名家手筆的楹聯懸掛,使之更饒文化氣息、藝術品味。今憑記憶所及,記述幾則,以求正於同好。

 南京靈谷寺原有于右任即興書寫的一副對聯:

 勝地開靈谷,

 高僧有志公。

 于氏書法,尤其是草書,化繁為簡,精妙絕倫,可惜此聯一經精裱掛出後,不久在報紙上被人譏之為:「沒精打彩,死蛇掛樹」。于大鬍子畢竟是有涵養的人,不怒不駁,親去該寺,對己聯細看良久之後,命主持取下收回。和尚吃驚,問其何故,于說:「你不懂,以後我再用心寫一副給你。」

 成都杜甫草堂,早年曾有郭沫若撰寫的楹聯一副,寫的是:

 世上瘡痍,詩中聖哲;

 民間疾苦,筆底狂瀾。

 對杜甫推崇備至,還印成郵票發行。後因領袖只愛三李(李白、李賀、李義山)而不喜杜甫。郭於「文革」中便寫了一本書,名為《李白與杜甫》,迎合上意,竭盡褒李貶杜之能事。他根據《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中的句子,「八月秋高風怒號,捲我屋上三重茅。」說一般貧下中農屋上只能「一重茅」,杜甫屋上卻有三重茅,所以杜甫肯定不是窮人,還可能是地主階級份子。又據同詩中的句子,「南村群童欺我老無力,忍能對面為盜賊」、「布衾多年冷如鐵,嬌兒惡臥踏裡裂」等,說窮人家兒子是「盜賊」,自己兒子則是「嬌兒」,認定杜甫不但自私,且缺乏對貧下中農的階級感情;「每飯不忘君」、「致君堯舜上」,是一個封建專制皇帝的衛道士。

 經「五胡亂華」,中原板蕩,晉室南渡,偏安江左,讀書人惴惴不安,然對政局動盪又無能為力,於是產生修道成神逃避現實的出世思想。樵子王質入山,觀二仙下棋以致墊坐的斧柄腐爛而不覺的故事,便在這種時代背景下產生而廣為流傳的。王子遇仙的山名為「爛柯山」,全國有十餘處之多,但據《道藏大全》所載,浙江衢州的爛柯山才是故事的正宗發源地,又稱為「青霞第八洞天」,或「石梁」,本為道教所有,後又增建寶岩寺,變成「一山兩教」。寺前有聯曰:

 世外人,法無定法。

然後知非法法也;

 天下事,了猶未了。

何妨任不了了之。

 有人嫌它嚕囌,索性精減為:

 法無定法,非法法也;

 事猶未了,不了了之。

 這樣一來,道家的「清靜無為」觀與佛教的「五蘊皆空」論都包融了進去,變成「一宗原則,各自表述」,相安無事,歷代相傳。(劉佳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