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皇帝兒女知多少(上)
●中國封建社會有所謂:「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臣民」的說法,就是說社會生產力中最主要的兩項重大資源,土地和勞動力都是皇帝的私有財產,亦即「家天下」是也。「家天下」的特點之一是作為最高統治者的皇帝,擁有支配全國人民之生命財產的絕對權力,無人敢於非議或有異見,否則,便是「大逆不道」,便是「反革命」,便是「顛覆國家」;殺無赦,偶語亦要棄市。
為了維持這種社會體制的長治久安,一方面需要意識型態領域的嚴格控制,倡導「君命天授」,「與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穩定壓倒一切」。另一方面又需要不斷壯大統治集團的人數,亦即皇族成員的增加,以利於統治力量的加強。因此,多妻制便成為封建統治階級,尤其是其最高領導--皇帝的特權之一,多子多孫,全沒有計畫生育的限制。
中國歷史上幾個有名的帝皇,都是以多子女見稱。秦始皇有子女廿三人。曹操有兒子廿五人(女兒多少,史無記載)。唐太宗李世民有兒子十二人(女兒人數不詳),唐玄宗有子卅人,女廿九人,唐憲宗有子廿人,女不詳。明太祖朱元璋有兒子廿六人,女兒十六人(據明史專家吳(日含)統計)。清康熙帝玄燁有兒子卅五人,女兒廿七人,更出人頭地。
沒有子嗣的帝皇也屬少數,在西漢如昭帝劉弗陵、成帝劉驁、哀帝劉欣、平帝劉衎,清朝同治、宣統帝等。但不等於他們沒有后妃,只是因為他們或年幼夭折,或生理缺陷不能生育而已。
多子女乃是多妻的必然結果。帝皇多妻,固由於他們貪色,寡人有疾,寡人好色,也是封建制度的體制所造成。當上皇帝,按制度必須配備三宮六院七十二嬪妃之類,使之龍種繁衍,皇權不墬。皇帝本身對女性的佔有欲在極權制度下多妻現象方面發揮得淋漓盡致。
例如曹操(生前雖未稱帝,但曹丕篡漢後尊為魏武帝),便娶了十三位后妃、夫人,姬妾無數,一生「風流案」不少。據《華陽國志》記載,建安三年,劉、關、曹合兵攻下邳,關羽向曹操表示,城破以後要娶守將秦宜祿之妻杜氏為妻,曹操心想杜氏必是美人,便不予允許。城破召見杜氏,果如所料,搶先納入後宮,使關羽十分掃興。羅貫中為了神化關羽,寫《三國演義》,不記載此事。曹操還曾接收了漢大將軍何進的兒媳婦、清談家何晏的母親以及戰宛城時把張繡的嬸母搶回營中尋歡作樂,逼得張繡造反。又在破袁紹時,為了爭奪袁的兒媳甄氏,幾乎與自己兒子曹丕吃起醋來。(劉佳有)
皇帝兒女知多少(下)
●在這方面,朱元璋有樣學樣,做得比曹操還要出色。除馬皇后外,他到底還有多少妃嬪姬妾,史籍中未見準確統計,但從他生有四十二個子女這數據來估算,其妃嬪之多,定不在曹操之下,而且所採用的手段方法,幾與曹操如同出一轍。內有胡妃者,原為濠州守寡在家的婦人,朱元璋聞其美色,強要娶她,胡母不肯。不久,朱元璋得知胡氏母女避亂淮安,便寫信給當地地方官(平章)趙君用,硬把母女兩人一起綁來給自己享用。又,破陳友諒後,把陳之後宮妃嬪女子全部接收過來,佔為己有,而且大言不慚,將此事寫進《大誥》(皇帝的告示)中,替這種極不光彩的劣行自我辯解道:
惟親下武昌,怒陳友諒擅以兵入境,
既破武昌,故有伊妾而歸。朕忽然自疑,
于斯之為,果色乎?豪乎?知者鑑之。
帝皇多子,給社會帶來許多嚴重的問題。
首先,皇族內部,為了爭奪權力,特別是皇位的繼承權,往往演出骨肉相殘,血染宮廷的大悲劇。秦始皇死後,趙高、李斯擁立二世子胡亥為帝,將始皇長子扶蘇以下的廿多個兄弟全部殺掉。劉邦得天下(公元前二○二年),大事封同姓為王,以為可以把問題擺平了,誰知不到五○年(公元前一五四年)就發生了「七國之亂」,都屬於同姓宗室的內鬥。同一原因,曹丕篡漢建立魏國之後對付其有權力威脅的同胞手足也絕不手軟,逼曹植「七步成詩」的故事,便是一個著名的例子。司馬氏篡魏,依樣劃葫蘆,終不免出現了「八王之亂」。史稱明君的唐太宗李世民,因「玄武門之變」奪得最高權力,手上沾滿了兄(建成),弟(元吉)的鮮血。
以上這些歷史事件,概括稱為「宮廷政變」,起因十分複雜,不是三言兩語可以說得清楚。但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即帝皇的子嗣眾多。這班「太子黨」人人都認為自己有資格問鼎皇位,染指中央,於是不斷上演搶班接位的殘酷鬥爭。獲勝的,高登九五,享受人間一切富貴榮華;失敗的,折戟沉沙,或身首異處,或滿門抄斬。
每一次政變,都會株連一大片。等到局面穩定,新皇帝上台,還要群僚表態效忠,照例來一套「新政」,嚴重影響了國計民生,甚而招來異族入侵,如晉的「八王之亂」,便引起「五胡亂華」。政局動盪,戰禍連年,老百姓吃足苦頭。
其次,因人口是按幾何級數增長的,帝皇多妻多子,皇族成員增加之快速尤其驚人。譬如明朝立國百年左右時,朱姓帝族人口即達到五萬多人,及至嘉靖廿九年(公元一五五○年),竟近十萬。
按明清時的政策,皇族成員不得參加科舉考試和當官做吏,又不許務農經商或打工,從出生到死亡,全部由朝廷包養,即所謂「年俸」。年俸中包括米糧、錢鈔、絲緞布疋、茶鹽和馬料,還有節慶喪葬的賞賜,數額極為龐大,成為政府的沉重負擔,嚴重影響到國家的財政收支平衡。嘉靖四十一年,王府祿米竟佔全國收入的四分之一以上。若干地方政府還有更糟的,例如山西供皇族祿米比留存的多一點四倍,河南留成「餘糧」全部充作祿米,尚欠缺一半。江南地區,更見吃緊。為了養活這一大群不勞而食的寄生蟲,政府應付不了,反而強要百姓預繳糧稅,據說蘇州、松江等地竟預繳五年以上的公糧,魚米之鄉卻變成餓殍之地,海瑞在奏摺中便直指皇帝道:「嘉靖嘉靖,家家乾淨。」
帝皇多子,給國家帶來經濟災難,由此可見一斑。
第三,皇子皇孫雖不能做官吏,但因他們是「特殊材料做成的」,血統高貴,出身不凡,社會地位自然和一般老百姓不同。他們可以為非作歹,欺凌百姓,甚至上通中央,侵暴地方官吏,為所欲為,無法無天。
上述事實不僅造成吏治腐敗,貪汙成風,而且社會秩序也遭到擾亂破壞,平民百姓沒有好日子過。由此可見,封建社會制度授予統治階級種種特權,其中之一的帝皇多妻權危害甚大,使老百姓負擔越來越重,封建制度本身也因而異化,失去其存在的合理性和合法性。(劉佳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