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英國殖民統治下的印度(八之一)
●作為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印度在人類文明史上曾經創造過輝煌燦爛的文化,建立過一度橫跨整個南亞次大陸的莫丌兒帝國。然而,從十五世紀末開始,隨著海上「新航路的開闢」,葡萄牙、荷蘭、法國和英國等西方列強紛紛入主印度次大陸。通過長期的殖民爭霸戰,英國憑藉強大的經濟和軍事實力,成功地排擠和擊潰了其他歐洲列強,樹立了在印度的霸主地位。到十九世紀中末葉,印度儼然已是英國女王王冠上最璀璨、最耀眼的一顆寶石。印度地位如此重要,正如英國駐印總督柯曾勛爵所說:「我們失去所有的領地後仍能生存下去,但如果失去印度,我們的太陽就會隕落。」對印度的殖民統治和殖民掠奪,給英國帶來了巨大的政治、經濟和軍事利益,然而對印度人民而言,英國近兩百年的殖民統治史,無疑也是一部印度人民災難深重、奮起抗爭乃至獲得自由的歷史。
英國殖民者 後來居上
為了壟斷對東方的香料貿易,歐洲殖民者從十五世紀末就積極尋找通往東方的新航路,最終葡萄牙人捷足先登,達伽馬率領的船隊於一四九八年繞過非洲的好望角,成功抵達印度的馬拉巴海岸。葡萄牙人先後在臥亞、第烏、達曼、孟買、胡格利等地建立不少據點,但其勢力僅限於西部沿海,還沒有滲入印度內陸。一六○二年,荷蘭東印度公司入主印度次大陸,將葡萄牙人的勢力攆出了馬拉巴海岸,並在奎隆、克蘭甘諾爾、柯欽等地建立了殖民據點。法國東印度公司直到一六七三年才在本地治理建立了自己的殖民據點,隨後逐步擴大殖民勢力,在昌德納戈爾、馬埃、卡里卡爾等地建立了商館和據點。
英國殖民者入主印度要晚於葡萄牙和荷蘭,但比法國早了半個多世紀。為了瓜分與東方的貿易,英國於一六○○年成立了東印度公司,獲得了女王伊麗莎白一世頒發的特許狀,得到為期十五年東方貿易的專利權。為了殖民擴張的需要,東印度公司又逐漸得到了許多貿易以外的特權,包括處罰公司職員,建立要塞、堡壘,組建軍隊,對非基督教居民的國家直接宣戰、媾和,侵占領土並統治殖民地等。到十八世紀初,公司已經由當初的一個純商業機構,轉變為一個商業、政治、軍事和司法多項職能合一的機構了,並成為英國在東方實施殖民擴張和殖民統治所需要的工具。(劉金源)
英國殖民統治下的印度(八之二)
●東印度公司成立後,隨即派遣船隻到印度,竭力設法向莫兀兒帝國索取貿易特權,建立商館。一六○八年,公司派遣霍金斯船長第一次來到印度,在阿格拉覲見莫兀兒帝國皇帝賈漢吉爾,要求恩准英國人開展對印度的貿易,並建立商館。但由於葡萄牙人的阻撓,致使霍金斯於一六一一年無功而返。次年,英國人托馬斯•伯斯特率領的英國船隊擊敗了蘇拉特附近的一支葡萄牙船隊,這大大增加了英國人的威信,公司這才得到賈漢吉爾的恩准,於一六一三年在蘇拉特設立商館,這是在莫兀兒帝國內設立的第一家英國商館。
為了建立與莫兀兒帝國長久的貿易關係,一六一五年,英王詹姆士一世委派托馬斯•羅伊率使團來到印度,試圖同莫兀兒皇帝締結一項條約,獲准「沒有任何阻礙或騷擾的不事張揚的貿易和商業往來的權利」。羅伊被譽為是「一個足智多謀、能言善辯、博學多才、勤勉好學而又儀表堂堂的紳士」,他在莫兀兒朝廷待了四年,最終還是沒有簽成那份垂涎已久的正式條約;不過在羅伊的不懈努力下,賈漢吉爾皇帝於一六一八年頒布敕令,在照章納稅的前提下,允許英國人在莫兀兒帝國境內自由貿易和開設商館。
此後,東印度公司抓住每一個機會,在印度沿海甚至內地建立商館,開闢領地。在南部科曼羅德海岸,建立了馬蘇利帕塔姆、阿爾馬岡商館,隨後又以每年六百英鎊的代價租得沿海一塊地和一座小島,建立了聖喬治堡,後發展為馬德拉斯市管區。在孟加拉海岸,公司先後在哈里哈普爾、巴拉紹爾、胡格利、比哈爾、蘇塔納提等地建立商館,後又建立一座名為威廉堡的堡壘,後發展成為加爾各答市管區。在西海岸,一六六八年公司以每年十英鎊的代價從英王查理二世手中租得孟買(一六六一年,孟買作為葡萄牙公主凱瑟琳嫁給查理二世的嫁妝,成為英王領地,後英王轉租給公司),後來逐漸取代蘇拉特而成為英國在西海岸的重要基地。
隨著地位的初步穩固,公司開始謀求在印度的貿易特權。一六三二年南部高康達蘇丹給公司頒發一個「黃金詔諭」,允許公司每年交納五百帕戈達(南印金幣)即可進行自由貿易,無需再納稅;一六五一年,由於公司醫師治好了孟加拉納瓦卜(省督)沙•舒賈的頑症,英國人獲准每年交納三千盧比後即可在全境自由貿易,免除一切稅收。但公司在莫兀兒帝國全境免稅貿易的企圖未能實現,公司董事會主席、狂熱的殖民主義者喬賽亞•蔡爾德決定用武力來解決問題。他於一六八六∼一六九○年間從英國調集十艘戰艦及一千名士兵,對莫兀兒帝國開戰,盛怒之下的皇帝奧朗則布下令占領境內各處英國商館,蔡爾德不得不求饒,並賠款一萬七千英鎊,皇帝重新允許英國人繼續在印度自由貿易。(劉金源)
英國殖民統治下的印度(八之三)
●到了十八世紀上半葉,奧朗則布之後的繼任者軟弱無能,莫兀兒帝國趨向瓦解,它分裂為大大小小的幾十個獨立或半獨立的國家,這極大地鼓舞了西方殖民者的侵略野心。此時,葡萄牙和荷蘭的殖民勢力已經衰落,印度次大陸遂成為英法兩國殖民者進行激烈爭奪的舞台,兩強之間一場激烈的殖民爭霸就此拉開序幕。
一七四六至一七六三年間,英法殖民者為了爭奪南印卡納蒂克王國的控制權,展開了曠日持久的戰爭。在最後階段,英國軍隊幾乎攻占了法國的所有據點,戰爭以法國的失敗而告終。根據雙方簽訂的〈巴黎條約〉,本地治理等五個據點交還法國,但不能設防。從此,法國在印度僅保留商業和貿易實力,軍事和戰略地位喪失殆盡,再也不能與英國為敵了,英國由此成為橫行於印度次大陸的惟一殖民強國。對於東印度公司而言,印度這片遼闊的國土如今已經成為囊中之物,可以旁若無人、無所顧忌地實現自己全面侵占印度的野心了。
東印度公司的全面征服
十八世紀五○年代,當英法兩國還在為南印卡納蒂克激烈爭奪時,急不可耐的東印度公司就積極準備在印度其他地區下手了。富庶的孟加拉令英國殖民者覬覦已久,公司一直在尋找時機控制孟加拉全境。一七五六年,孟加拉發生了王位繼承之爭,新繼位的納瓦卜西拉傑要求英國人拆除新建於加爾各答的砲台和大砲,交出逃到加爾各答的政敵。這些要求被拒絕以後,西拉傑便用武力占領了英國的各商館和加爾各答市。在加爾各答淪陷之日,一百四十六名英國俘虜被關在一間名為「黑洞」的小房間裡,一夜之間,有一百二十三人因窒息而死,只剩下二十三名的倖存者。
臨危授命的英國軍官克萊夫率領一支遠征隊迅速出發,於一七五七年初未經激烈戰鬥便收回了加爾各答,並要乘機實現征服孟加拉的既定目標。東印度公司以金錢和地位為誘餌,收買了西拉傑手下的兩名將軍。六月二十三日,西拉傑率領號稱五萬軍隊在普拉西與克萊夫的三千軍隊展開激戰。由於其手下多名軍官已被英國人買通而按兵不動,所以克萊夫幾乎不費吹灰之力,就取得了輝煌勝利。西拉傑幾天後被俘,慘遭殺害。英國在孟加拉扶植了以米爾•賈法爾為納瓦卜的傀儡政權,公司不僅獲得了大量的戰爭賠款,重新恢復了貿易特權,而且還得到一大片土地,隨後又得到了孟加拉的財政管理權和全部統治權,孟加拉實際上已處於東印度公司的直接統治之下。
(劉金源)
英國殖民統治下的印度(八之四)
●從六○年代起,公司在南印積極擴張領土。當時,印度南部主要有邁索爾、海德拉巴和馬拉塔聯盟等王國,英國殖民者充分利用各王國之間的矛盾,採取聯此制彼、各個擊破的戰略,謀求對南印的全面控制。一七六七至一七九九年間,面對勢力日益崛起的邁索爾王國,英國聯合馬拉塔聯盟、海德拉巴王國,先後發動了四次入侵邁索爾的戰爭,最終在邁索爾扶植成立了一個聽命於自己的傀儡政權,邁索爾成了英國的附屬國。
一七七五至一八一八年間,英國又迫不及待地發動了三次入侵馬拉塔聯盟的戰爭。英國挑撥離間聯盟內部各王國之間的關係,採取聯合一方、各個擊破的策略,擊潰了馬拉塔聯盟的軍隊,馬哈拉施特拉等多處領地全部併入英國的孟買管區,至此英國人已經征服了除旁遮普、信德以外的印度全境。除了軍事征服以外,對於那些威懾於英國勢力的弱小土邦,英國則採取威脅和利誘並施的手段,用訂立資助條約和駐軍的辦法把他們變成公司的附庸。經過短暫休整之後,到十九世紀三粼年代,英國開始對信德和旁遮普下手了。信德地區此時已分成三個互不相屬的伊斯蘭教國家,一八三八至一八四一年間,英國通過與之訂立資助同盟條約的方式,強迫它們接受英國駐軍,並在外交上受英人監督,實際上把他們變成了附屬國,隨後又將信德納入英國的直接控制之下。
信德被征服以後,英國於一八四五至一八四六年間集結四萬軍隊,入侵旁遮普錫克教國家。英軍施展手段,收買了宮廷權貴和軍隊上層,結果未經戰鬥便占領了旁遮普首府拉合爾。根據停戰和約,旁遮普當局被迫割地、賠款,允許英軍駐紮。三年以後公司宣布兼併旁遮普。至此,東印度公司征服印度全境的目標終於完成。
隨著印度一步步淪為殖民地,東印度公司對於印度的殖民掠奪和壓榨由此拉開序幕。公司每征服一地,首先就是掠奪國庫、勒索戰爭賠款。比如邁索爾王國被攻占以後,宮廷珠寶及顯貴們的豪宅被搶劫一空,總督的弟弟阿瑟•韋爾斯利就搶到了無數珍寶和七千英鎊現金。公司勒索的戰爭賠款更是驚人,普拉西戰役後,公司得到賠款高達一百五十萬英鎊;在征服邁索爾後,公司得到賠款三百萬盧比。公司職員還利用放高利貨向一些王公敲詐勒索。據統計,十九世紀初公司職員向王公索取的二千二百萬英鎊債務中,只有三十萬是真實債務,其餘純屬利息和詐騙的數額。此外,公司還利用手中的特權,大肆排擠和打擊印度的商人、金融家,以實現自己對印度商業貿易和金融的壟斷,從中獲得巨額財富。據統計,一七五七至一八一五年間,英國從印度掠走的財富共達十億英鎊,這些橫財大大加速了英國工業革命的進程,而印度社會則出現了一種全面蕭條和衰退的景象。(劉金源)
英國殖民統治下的印度(八之五)
●東印度公司的掠奪,使得印度人民生活於水深火熱之中,社會下層的反英情緒不斷高漲。同時,十九世紀中期英國總督德豪西為掠奪王公土地而實施的「權利失效原則」,也激起了印度王公們的強烈不滿。印度的局勢已是「山雨欲來風滿樓」,正如總督坎寧所說:「我們千萬不能忘記,在印度清澈明朗的天空下,會飄浮一朵烏雲,開始不過是一個人的手掌那麼大,但慢慢地,烏雲會越變越大,最後可能產生毀滅性的力量,將我們的統治瓦解。」
一八五七年,英國殖民當局在印度土兵中強制推行使用塗有牛油或豬油的子彈,這嚴重侵犯了信奉印度教或伊斯蘭教的印度土兵的宗教感情;印度教士兵手捧恆河水,穆斯林土兵面對《古蘭經》,發誓要消滅英國殖民者。五月十日,印度士兵在密拉特起義,次日,印度的政治中心德里被起義軍攻占,起義軍擁立八十二歲的莫兀兒帝國末代皇帝巴哈杜爾沙二世為領袖,號召全國反英。德里解放的消息傳遍全國,各地聞風回應,迅速形成烈火燎原之勢,起義風潮席捲印度全境,並逐漸形成了以德里、勒克瑙、坎普爾、占西等幾個較大的起義中心。
起義的爆發以及一些重鎮的失守,使得英國在印度的統治變得岌岌可危,總督坎寧急忙從各處調兵遣將,瘋狂實施反撲。六月中旬,殖民當局調來幾路大軍圍攻德里,經過為期三個月的艱苦抗戰,德里最終陷落,皇帝遭到流放,數萬義軍和平民遭遇慘絕人寰的大屠殺。德里城中四處死屍枕藉,房子空空如也,成為一座名副其實的「死亡之城」。隨後,英國殖民當局開始集中優勢兵力圍攻勒克瑙、坎普爾、占西等其他起義中心。到一八五九年四月,這場規模浩大的民族大起義終於被鎮壓下去。雖說如此,一八五七年印度民族大起義,大大地打擊了英國的殖民勢力,它說明了「由東印度公司來統治印度是多麼不得人心,因而加強了那些希望把這個龐大的屬國置於英國議會直接統治之下的人的力量」,由此宣告了東印度公司在印度殖民統治的終結。(劉金源)
英國殖民統治下的印度(八之六)
●從「寶石」到「荊棘」
一八五八年八月,英國當局宣布結束東印度公司在印度的統治,「印度將由英國女王接管並以她的名義統治」。十一月一日,女王頒布詔書,承認東印度公司與所有土邦王公簽訂的一切條約,繼續尊重土邦王公的權利、尊嚴和榮譽,並表示無意擴大目前的領土。這樣,印度開始處於英國政府的直接統治之下。到一八七七年一月,英國議會又通過一項法案,宣布英國維多利亞女王同時兼任「印度女皇」,各土邦王公成為女王的臣民。從此,印度成為英國女王王冠上的一顆金光閃閃的寶石,給英國人帶來了無比的財富和榮耀。
然而英國的做法只不過是「換湯不換藥」,印度人民在經濟上受到壓榨、盤剝,在政治上無權的地位依然沒有任何改變,這最終促使了印度民族意識的覺醒以及民族主義政黨的出現。一八八五年末,印度第一個民族主義政黨——國大黨成立大會在孟買召開,當選為主席的彭納吉在宣布黨的宗旨時說:「印度人民希望在文明的政治組織下面生存,並不至於對效忠英國有所衝突。我們的要求不過是將政府的基礎加以擴大,並以通常的正當的參政權賦予印度人民罷了。」可見,國大黨成立之初只不過是充當「英王陛下政府忠實的反對派」。到二十世紀初,國大黨內出現了以提拉克為首的激進派,他們提出了印度司瓦拉吉(自治)的要求:「司瓦拉吉是我們的天賦權利,我們一定要得到它,無論採取什麼樣的方式。」一九○五年,總督柯曾制訂的孟加拉分割法案引起了全印人民的不滿,激進派抓住這一時機,提出實現自治(實現自治成為國大黨一九○六年年會上通過的決議)、抵制英貨等目標,發動工農群眾進行了長達三年的鬥爭,結果遭到英國當局的鎮壓,提拉克被判六年監禁。
在民族解放運動高漲之際,印度穆斯林的政治意識也開始覺醒,並著手組建自己的政治組織。一九○六年末,以阿加汗為主席的全印穆斯林聯盟在達卡宣告成立,其宗旨是:「在印度穆斯林中促進效忠英國政府的感情,消除對於政府在印度事務中所採取措施的意圖可能產生的任何誤解。」一九一二年阿里•真納入主穆斯林聯盟以後,該組織開始向激進方向轉變,其奮鬥目標轉變為:「通過憲政手段,爭取建立適合印度的自治制度,要通過與其他教派合作來實現這一目標。」
一九一六年底,在勒克瑙年會上,國大黨和穆斯林簽署了一項為實現印度自治而共同奮鬥的協定。兩黨團結一致的抗爭終於迫使英國政府考慮讓步,一九一九年,英國議會通過了〈印度政府法〉,改組印度的殖民政府,吸納印度人參與政權,但這些讓步離印度民族主義力量要求的自治相去甚遠。也就在這個時候,從南非回國的「聖雄」甘地成為國大黨領袖,並帶領全國人民開始了非暴力不合作運動,其方式包括:抵制英貨,提倡手紡車運動,實施罷業,舉行祈禱、絕食,和平遊行、示威等,以迫使英國當局允諾印度自治。(劉金源)
英國殖民統治下的印度(八之七)
●四月十三日英國軍隊造成死傷達一千五百多人的阿姆利則大慘案,憤怒的民眾開始訴諸暴力,導致一九二二年火燒二十二名英國警察事件,無法控制局勢的甘地遂宣布終止非暴力運動。三○年代初,甘地又發動了第二次非暴力不合作運動,抗租、抗稅、反對食鹽專賣、抵制英國貨等風潮席捲全國,甘地本人領導的「食鹽大進軍」更是向英國當局顯示了印度人民的抗爭決心。
印度形勢的發展使英國不得不作出重大讓步,於是一九三五年(印度政府法)出火戶了。其內容是:將英屬印度和各土邦合組成印度聯邦,在各省實施自治。印度兩黨對於這一法案都堅決反對,但立法議會的選舉仍按期於一九三七年舉行,國大黨大獲全勝,並在七個大省掌權,穆斯林則處於劣勢,由此導致印度兩大政黨之間的嫌隙日益加深,穆斯林們擔心自己會被印度教徒多數派統治,因而逐漸產生了建立一個穆斯林國家--巴基斯坦的構想。
一九三九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英國把印度變成了其兵源地和戰略物資基地。國大黨針鋒相對地展開了規模浩大的反英反戰運動,遭到英國當局的鎮壓,尼赫魯等領導人被捕入獄。穆斯林聯盟不僅沒有採取任何反英行動,反而在一九四○年拉合爾年會通過建立穆斯林獨立國家的決議,穆斯林聯盟領導人真納指出:「印度教徒與穆斯林屬於兩種不同的宗教哲學、社會風俗、文化,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民族,強行將這兩個民族束縛在一個單一的國家中,一個占少數,另一個占大多數,一定會導致日益增長的不滿和為治理這樣一個國家所可能建成的任何機構的最後毀滅。……為此,應使穆斯林人口占多數的地區,即印度的西北部地區和東部地區合併成為一個獨立的國家。」國大黨對於穆斯林建立獨立國家的要求不能接受,兩黨之間的對立越來越嚴重,其矛盾衝突的加劇直接侵蝕著印度作為一個統一國度的基礎。
英國政府的燙手山芋
一九四五年,歐洲戰爭宣告結束,以艾德禮為首的工黨在英國上台執政,如何解決印度問題,已經成為擺在工黨政府面前的一個棘手的難題。因為對英國人來說,此時的印度不再是寶貴財富,而正在成為一種負擔;它已不是大英帝國獲取獵物的場所,而正日益成為危害帝國的溫床。印度,這顆曾經是英國王冠上最燦爛的寶石,正在變成刺人的荊棘。工黨政府急於甩掉這個「燙手的山芋」,上台之初就發布公告,要「在印度盡早實現自治政府」,並於三月派遣以勞倫斯為首的內閣使團到印度考察,以幫助印度「盡可能快,和盡可能充分地獲得自由。」(劉金源)
英國殖民統治下的印度(八之八)
●五月十五日,「內閣使團方案」出爐,其內容為:印度組建成一個聯邦國家;英屬印度分為三個省集團,成立各自的行政、立法機構;在制憲會議召開前,成立臨時政府。印度兩黨總體上對於方案表示贊同,但在組建臨時政府問題上,國大黨與穆斯林聯盟產生了激烈的對立。總督韋維爾不顧穆斯林聯盟的反對而授權國大黨單方面組建臨時政府,穆斯林聯盟則宣布八月十六日為建立巴基斯坦的「直接行動日」,當天在加爾各答、比哈爾和孟買等地,發生了激烈的教派流血衝突,造成數萬人死亡。
印度局勢的惡化使得英國政府不得不採取「快刀斬亂麻」的辦法,臨危受命的新總督路易斯•蒙巴頓勳於一九四七年三月抵達印度,以盡快完成政權的移交。此時,印度大規模教派仇殺仍在持續,局勢的嚴峻性已經大大超出了倫敦方面的想像,正如英國殖民官員伊斯梅所說:「一九四七年三月的印度,是一艘艙中滿載彈藥而在大海中著火的船,當時的問題是在大火燃燒到彈藥之前把火撲滅。」六月三日,由蒙巴頓制訂的〈印度獨立法案〉在倫敦和德里同時公布,其要點為:英國將政權移交給印度繼承的自治領;按照不同的宗教信仰將印度劃分為印度和巴基斯坦兩個自治領,孟加拉和旁遮普依據穆斯林和印度教徒居住區進行分割;各土邦有權自行決定加入任何一方。這就是分割印度的「蒙巴頓方案」,雖然印度各方對此頗有微辭,但從當時的形勢來看,它的確是一種十分無奈而又現實的選擇。由英方主持的印巴「分家」工作在緊鑼密鼓地進行,而蒙巴頓方案七月十八日在英國議會獲得通過而成為正式法律。八月十五日,英國將在印度的統治權分別移交給印度和巴基斯坦兩個自治領,它標誌著英國長達二百年的殖民統治正式終結,在南亞這塊遼闊的土地上,印度和巴基斯坦兩個獨立主權國家也由此宣告成立。
印度人民經過長期的民族解放鬥爭,終於擺脫了英國殖民統治而獲得獨立,然而這種獨立的獲得是以國家的分裂為代價。如果說印巴分治是為了解決當時愈演愈烈的宗教衝突,那麼分治以後這一目標並未實現。獨立後印巴兩國國內的教派衝突仍然非常激烈;更為嚴重的是,在印巴分治過程中,由於喀什米爾的歸屬問題沒有加以明確化,造成印巴兩國獨立後的幾十年間,在喀什米爾地區的軍事衝突持續不斷,使南亞局勢始終穩定不下來。(劉金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