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扇的下落(七之一)
 

●康熙年間,孔尚任根據明末貴公子侯方域戀愛秦淮名妓李香君的故事寫成劇本,取名《桃花扇》。但劇情與實情大不相符。

 侯方域有《李姬傳》一文,記述他和李香(《桃花扇》作李香君)聚散始末。文中只說贈李以詩,並未提到贈扇做定情之物。贈扇之說,孔尚任採自傳聞,但因侯、李相愛之深,這傳聞應該是可信的。侯方域到南京是為參加崇禎十三年(公元一六四○)舉行的南闈科試,備考期間結識李香,榜發落第便回河南老家。李香在桃葉渡(秦淮河與青溪匯合處)與他餞別,從此鴛鴦兩離分。侯生走後,有勢力的卸任巡撫田仰下重金邀李香一見,遭到嚴辭拒絕。田仰於是多次致函指責侯方域,認定是他指使李香這樣做的。侯方域寫寄《答田中丞書》,在駁斥讕言時透露,二人分開了,關於李香的消息那會傳進侯方域耳朵裡。

 孔尚任依照來自侯方域之友畫家楊文驄(字龍友)的書童之傳聞,鋪演出田仰遣人媚香樓劫美的場面,李香君抵死不從,撲倒於地,額血濺上侯方域的贈扇。事後,楊文驄就扇面上的血跡畫了一幅折枝桃花。這就是「桃花扇」的由來。葉衍蘭《秦淮八艷圖詠》也說「田使人劫取,未果」,而畫扇未見諸別籍。

 當代歷史小說家高陽先生的《明末四公子》一書對於孔尚任改侯方域《贈人》一詩用作扇上題詩感到不解。雖僅二字,「種」改為「是」、「數」改為「及」,但這一改,完全違背了詩的原意。原詩是:

 夾道朱樓一徑斜,

 王孫爭御富平車;

 青溪盡種辛荑樹,

 不數春風桃李花。

 西漢時張安世封富平侯,子孫繼承封爵。「富平車」表出「王孫」是世家子弟。青溪匯入秦淮河,在此作為秦淮的別稱,暗指秦淮舊院。辛荑,亦即辛夷,樹高數丈,春初開花,江南又稱它為迎春,自從屈原在詩中比作正人君子以來,遂成胸懷高潔的象徵。全詩說,風流的貴族子弟們乘車爭奔夾道的兩排紅樓:種滿秦淮河畔的辛荑樹啊,占春光遠勝俗艷的桃花和李花。這裡,以高大的辛荑樹比喻朱樓,那麼樓中人便是辛荑花,又是在秦淮,則接受贈詩的女性分明隸屬樂籍。孔尚任改了兩個字,變成:秦淮河畔盡是辛荑樹啊,占春光卻不及柔弱的桃花和李花。顯然,桃李花比喻秦淮舊院女子,而辛荑樹比喻什麼人呢?

 李金堂在《板橋雜記》校注本(上海古籍出版社二○○○年十二月版)的前言中寫道:「據《同治上江兩縣志》卷四,在今南京市白鷺洲公園(明代叫東花園)的南面,明初設有留守後倉。為便利物資的運輸,開挖了一條小運河(按此即十里秦淮),從倉前逶迤而北,而西,匯合左近諸水,經麥子橋,沿五塊磚而入長塘。爾後,為便利行人,在塘邊搭板成橋,即長板橋。著名的南京舊院,就坐落在長板橋西,大致從東花園之西側,一直延伸到武定橋邊。舊院是明初設立的官營妓院,本名富樂院。它與十六樓都是朱元璋繁榮京師的重要設施。(張索時)


桃花扇的下落(七之二)

●大致在正德皇帝南巡前後,十六樓逐漸衰廢,但舊院卻由於其優越的地理環境及與貢院隔河相望的位置,而日趨繁榮。天啟、崇禎年間,舊院更呈現一種特殊的繁華。儘管當時明帝國風雨飄搖,各種矛盾迅速激化,社會極度動盪;然而權勢之爭的重心盡在北京,邊患遠在遼左,農民軍多在陝、豫,南京城高濠深,防禦堅固,且有大江作屏障。因此,東南太平無事,南都(按明的永樂帝遷都北京,建康改名南京,亦稱南都、陪都、留都)更趨繁華。富豪權貴避難南京,以此為樂園;名流賢俊聚會的陪都,視斯為樂土。東林遺孤,大會桃葉渡;復社名流,集遊秦淮河。他們帶著政治上失意的蕭瑟心情,在這裡尋求溫柔的撫慰;他們把安邦定國的錦繡篇章,在這裡換成耳鬢廝磨的淺斟低唱。……在這裡,每天都上演著纏綿故事;在這裡,到處都傳誦著聲討魏閹餘孽的浩然詩章。東林遺忠,復社名流,是舊院貴客及青樓嘉賓。「勝國(按勝國,已亡的國家,指明朝)晚年,雖婦人女子亦知嚮往東林。」(《桃花扇傳奇序》)而史料證明。明末清初享譽全國的詩人騷客,忠義節烈,幾乎無一不去舊院尋訪遊宴。相反,聲名惡劣的閹黨權貴,腰纏萬貫的傖父巨賈,則常常被遠拒於樓門之外,思見一面都不可得。清人秦際唐(伯虞)《題余澹心板橋雜記》云:

 笙歌畫舫夜沉沉,邂逅才子訂賞音。

 福慧幾生修得到,家家夫婿是東林。

 「『家家夫婿是東林』,最恰當不過地表述了明末舊院繁華的最重要、最富時代氣息的特徵。於是,處於社會最底層的青樓女子,這些婉孌倚門之少女,綢繆鼓瑟之小婦,一下子就與民族興亡這一最重要的時代主題緊緊聯結在一起。而在她們身上被壓抑著的追求獨立之精神,嚮往自由之思想,終於迸發了出來。這不能不令權貴側目,宰輔欠身。因此,舊院美姬的不幸,昔日繁華的毀滅,也就不能不和國家、民族的悲劇命運緊密相聯。」

 李香君正是舊院奇女子中之佼佼者。正是「香姬面血濺扇,楊龍友以畫筆點之」這樁奇聞,深深感動孔尚任,而作《桃花扇》一劇。(《桃花扇本末》)他改動《贈人》的詩意,不拿舊院女子跟普通婦女比,而是跟被看作國家棟樑的高官顯貴比。官兒是考出來的。恰巧,南闈鄉試考場─貢院也在秦淮河畔,「與舊院隔河相望」。青溪,秦淮河別支等於秦淮,以整體代部分,轉喻貢院。「青溪盡是辛荑樹」的辛荑樹,比喻棟樑般的高官顯貴。

 孔尚任改詩,意在讚美李香君,使人扇合一。「桃花扇」象徵「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氣─國魂。它在國在,它亡國亡,孔尚任的形象說法是「南朝興亡,繫於桃花扇底。」(張索時)

桃花扇的下落(七之三)

●可是這樣一改。連累了題詩的真實性,不禁令人想到:究竟有沒有桃花扇?不,桃花扇沒有被道士張薇扯毀,如劇中所述,它一直流傳下來。質言之,桃花扇有兩條流傳路線:舞台上的和舞台下的。前者出自虛構:《桃花扇》是藉侯、李姻緣為桃花扇立傳,而後者所映現的侯、李姻緣真相,彷彿生來注定。

 孔尚任在《桃花扇凡例》中用譬喻形容他的春秋筆法:「劇名《桃花扇》,則『桃花扇』譬則珠也,作桃花扇之筆譬則龍也。穿雲入霧,或正或側,而龍睛龍爪,總不離乎珠;觀者當用巨眼。」他把筆比作龍,桃花扇比作珠,全劇以龍舞來串珠。舞得「有始有卒,神定氣足,且脫去離合悲歡之熟徑。」足見兒女濃情不過徒作藝術手段而已,本志乃為桃花扇寫史。龍穿雲入霧還比喻隱曲之筆。「或正或側」表示,寫法有正有側,但筆筆都不離桃花扇。他正告觀者要用犀利的目光看出龍串起的珠串上,每個歷史人物所體現的桃花扇精神有多少。

 他同時把桃花扇精神界定在只對付馬士英、阮大鋮、田仰之類權奸上,把南明一朝乃至明帝國覆滅的罪責栽到權奸頭上,脫盡滿清入侵的干係:「桃花者,美人之血痕也;血痕者,守貞待字,碎首淋漓不肯辱於權奸者也;權奸者,魏閹之餘孽也;餘孽者,進聲色,羅貨利,結黨復仇,隳三百年之帝基者也。」(《桃花扇小識》)又以權奸搜捕愛國知識份子復社諸君子,孤立愛國將領史可法以至於死,彰顯權奸的罪惡。信筆醜化史可法領導下,可歌可泣的死戰揚州之役,帳下的兵丁怨恨權奸已達極點,早想降清,在史可法「軍法從事」的威逼下才勉強應戰。因此,歌頌史可法盡忠報國,就變成歌頌歷代王朝的統治者要求臣屬奉守的節操。而南明的大小官員臨難只顧逃命,將士離心,欲獻弘光帝於北廷,更討當朝的歡心。康熙三十八年己卯(公元一六九九年)劇本《桃花扇》晉供內府,順利通過了政治審查。

 如此這般的苦心安排,換得筆龍的珠串上,互映互證地聯綴兩顆光彩奪目的珍珠:李香君、史可法。

 桃花扇呢?田仰劫美不成,李香君的假母李貞麗扮作香君入田府成親。李香君繼續為侯方域「守樓」。為表思念之情,寄扇給侯方域。甲申(公元一六四四年)三月,崇禎吊死煤山,馬士英在南京擁立福王,改元弘光,史稱南明。福王徵歌選色,李香君選入宮中,行前當席罵權奸。侯方域也遭權奸報復而入獄。越二年南明亡,李香君逃出宮禁,侯方域也重獲自由,二人輾轉相遇於道觀,就此入道修行。侯方域時刻隨身的桃花扇,則被張老道等閑撕碎丟棄了。

 其實,桃花扇並未殉了道。孔尚任當然不敢採用的傳說是,李香君寄回桃花扇給侯方域,還附了一封絕交信。真相似乎總是殘忍的。

 桃花扇原是一柄上選白綾宮扇,繫著一顆祖傳琥珀扇墜。所謂「祖傳」,至多三代。「侯家先世是『成籍』。所謂『成籍』即是有罪充軍至某地所託的戶籍;被視為賤民之一,至方域的祖父始貴。」(張索時)


桃花扇的下落(七之四)

●「侯方域的祖父名執蒲,兩榜出身,官至太常寺正卿。太常寺司職祭典;天啟年間魏宗賢想代熹宗行南郊祀天大典,侯執蒲事先得知消息,在魏忠賢不曾矯詔宣布此事以前,上了一道奏疏,說天壇常有『宮奴閹豎,連行結隊,走馬射彈,狂遊嬉戲,』以為『刑餘不宜近至尊,而況天神饗祀之地?請下所司論治。』這是指著和尚罵禿子,魏忠賢大怒;侯執蒲見機,辭官而歸。在朝時,陳貞慧的父親陳于庭,當吏部左侍郎,與東林巨頭高攀龍、趙南星,並負天下重望,對侯執蒲頗有照應;所以侯陳兩家,算起來是三代四輩的交情。」

 「侯執蒲有子五人,長子即是侯方域的父親侯恂,以進士為言官;天啟四年閹黨大攻東林時落職而歸。崇禎元年復起,由廣西道御史轉太僕寺少卿,擢兵部右侍郎,為時不過兩年。崇禎三年出駐昌平,稱為『督治侍郎』。……」

 「崇禎六年五月,調升為戶部尚書。侯方域進京侍父,即在此時;其時年十六,已中了秀才,也娶了親。」(《明末四公子》)

 東林黨和復社,一脈相承,先後是力鬥閹黨權奸,激烈慷慨的官宦集團。侯門祖孫三代隸屬於此 。侯方域結識李香君,是經過復社創始人張溥的推薦。張溥和另一位復社創始人夏允彝極力稱讚李香君。張溥,字天如,號西銘,優秀的古文家。崇禎四年進士,先授翰林院庶吉士,後升翰林院編修。抨擊閹黨,奮不顧身。夏允彝,著名詩人,抗清烈士,以十七歲之齡殉國的夏完淳的父親,崇禎十年進士,才學淵博,也是幾社創始人之一。清兵攻克松江,投水自盡。夏家一門忠烈。這麼兩位節義可風的士林領袖所「急稱之」的李香君,必然不凡。不言而喻,推薦的目的在於叫侯方域梳攏她。照理,事先一定也向她介紹了侯方域。侯、李很快就共浴愛河。一首贈李的小詩,見出相愛之深:「秦淮橋下水,舊是六朝月;煙雨惜繁華,吹簫夜不歇。」詩中感嘆世間萬物皆如橋下水一去不復返,譬若繁華的六朝,現在只剩月光依舊。筆鋒一轉,煙雨春濃的景象,愛惜「繁華」亦損蝕「繁華」。「繁華」一語雙關:人世的繁華和大自然的繁花,華,通「花」。煙雨還比喻流光。末句移至李香君,吹簫比喻舊院生涯,夜夜不歇,繁華也禁不住煙雨。憐愛之情,躍然紙上。

 清倌人,還是處女身的妓女。第一次接客叫梳攏,對待上跟新婚沒什麼兩樣。前前後後得花大筆銀子。侯方域愛李香君,梳攏李香君,表現得誠心誠意。李香居愛侯方域,敬重侯方域,以致非侯郎不嫁。(張索時)

桃花扇的下落(七之五)

●孔尚任當然不敢採用的侯、李桃葉渡話別一事,在了解侯李姻緣上卻是再重要不過了。侯方域下第返鄉,李香君置酒餞行,離筵設在桃葉渡,席間的談話、唱曲,樣樣立義高遠。渡名桃葉,典出東晉王獻之在此地為愛妾桃葉唱歌送行。李香君特地在這裡擺酒席,是模倣那對古人,暗示寧嫁侯郎做妾的決心。她十三歲拜蘇州名伶周如松(即蘇崑生)學藝,學唱明代大戲曲家湯顯祖的玉茗堂四部傳奇戲劇作品,都能曲盡音韻節奏之美,尤擅《琵琶記》曲詞。輕易也不唱上一回。今天她唱了,為侯郎送行。元末高則誠所作南曲腳本《琵琶記》取材於民間傳說:東漢名士蔡邕(字伯喈)考中狀元,招贅於牛丞相府,髮妻趙五娘沿途彈琵琶賣唱進京尋夫,多承牛丞相之女的幫助才得團聚。她對侯方域說:「公子才能出眾,文章華美,一點也不比東漢的蔡中郎低。蔡中郎學問雖好卻補償不了德行的虧缺,如今《琵琶記》裡所傳寫的,詞句固然是虛構的,但他曾依附董卓,卻是不能掩飾的。公子性格豪放,不受拘束,又不能實現抱負。這次分手不知何時能相見,希望您要始終自愛,不要忘記奴家唱的《琵琶》詞哪!奴家從此也不再唱了。」聰明的李香君借評琵琶詞,不露痕跡地自比忠貞於趙五娘,原來琵琶詞,她是不對知己不唱,現在對知己唱了,從此就不再唱,這等於暗暗立下從一而終的盟誓。而明著拿侯方域比蔡邕,她的至囑表出她的擔憂,她的擔憂表出她的認識--越是進行比較,越感覺侯方域用世之志重,像蔡邕。所以諄諄告誡:別一失足成千古恨。

 如果侯方域此時完全了解李香君的話,半年後所聽到的媚香樓卻聘的傳言,經田仰來信證實的時候,他加倍地了解李香君了。越是了解,他越明白,彼此情義雖重,緣分卻到此為止,因為生當亂世,他有他的政治理念,而這恰為李香君所不能容,而局勢愈益險惡,逼使他不惜以身飼虎的時刻就要到來了。初到南京,結識香君的那一年(公元一六三九)侯方域作了一篇文章《王猛論》。漢人司馬氏建立的晉被異族勢力趕出北方,守得半壁河山,偏安江左,史稱東晉。漢人王猛投效敵國前秦,做了國主氐族人苻堅的謀臣。侯方域評王猛仕秦是為了「以秦存晉」:王猛在世,企圖以他的政治主張影響前秦來保存晉朝;王猛去世,企圖以他的政治遺囑影響前秦來保存晉朝。王猛為什麼不在東晉做官,出力保存晉朝呢?《王猛論》說,王猛的才幹超過諸葛亮卻沒遇到賞識他的劉備,無法施展抱負。設使諸葛亮不遇劉備也不會投效吳、魏,為什麼王猛做不到不遇於晉也不投效前秦呢?《王猛論》說,王猛用世之心急切,而諸葛亮淡泊寧靜。侯方域的《王猛論》是有為而發,以史為鑒,周延地替自己看來勢在必行的政治抉擇預造輿論。當時,復社諸子對他以王猛相許,侯方域本人也以王猛自期。王猛才高八斗,侯方域於前賢已無多讓;王猛懷才不遇於晉,侯方域懷才不遇於明;王猛求用於世之心急切,侯方域同樣亟望挽狂瀾於既倒;王猛有個前秦可供施展抱負,時勢也給侯方域送來一個前秦。侯方域非常清楚。他一旦投效清廷變成王猛,李香君定然反目成仇。可是今日之下,能夠對明朝構成威脅的國家,就是清。王猛的榜樣鼓舞著他「曲線救國」的信心。(張索時)

桃花扇的下落(七之六)

●桃葉渡一別,回到河南,侯方域在家鄉商邱主持「雪苑社」,從事吟詩弄翰的文事活動。他的父親侯恂遭權奸誣害,罪名是浪費軍餉,崇禎九年入獄,十四年期滿出獄。崇禎十五年,隨父避往南京。此年,明廷重新起用侯恂,督師馳援開封,侯方域隨軍協辦軍務。他出了些主意,助父抵禦李自成軍。侯恂認為不切實際,又怕他再生事,就要他回南京了。不久,侯恂因救開封不力下獄,兩年後才獲釋。降大任在《侯方域魏禧汪琬散文選》(上海古籍出版社、香港三聯書店聯合出版,一九九○年九月香港版)的《侯方域簡介》中寫道:「崇禎十六年(公元一六四三年),李自成軍席捲河南,明朝大將侯恂舊部左良玉自武昌退兵東下,揚言為了糧草和安頓眷屬,將順流入南京。這時,避居南京的大批官紳深怕左軍騷擾,人心惶惶,而阮大鋮更造謠誣指侯方域是左良玉軍的內應,使侯方域處境很是被動。侯不得不一面寫信勸止左良玉東下,一面出走宜興陳貞慧家避禍,行前作了《癸未去金陵日與阮光祿書》,痛斥阮大鋮挾私仇而嫁禍於人。到崇禎十七年(公元一六四四年)三月,李自成攻克北京,崇禎帝自縊,明朝滅亡。馬士英等擁立福王朱由崧於南京,是為弘光政權。南京小朝廷置國事不問,熱中於黨派傾軋。特別是馬士英起用阮大鋮,專門誅除異己,打擊東林黨和復社等人士,正直的史可法也被排擠到揚州督師。侯方域的朋友有的被殺,有的逃亡,有的被捕,他本人也遭到通緝,被迫出走史可法軍中。此期間,清兵入關,李自成放棄北京,撤往陝西。清兵遂大舉南下,屠揚州,攻江南,進行慘無人道的大屠殺。在民族危亡的關頭,侯方域的同志朋友,絕大多數實踐了以身許國的諾言,不少人壯烈殉國,其餘人多半以不同方式堅持抗清鬥爭。在順治三年(公元一六四六年),弘光政權覆滅後,侯方域輾轉回到河南蟄居起來。

 「這一段戰亂顛簸的生涯,使侯方域經歷了社會大震盪,思想上深受刺激,寫下了不少抒發『江山之恨,禾黍之悲』的詩文。他懷念故國,憂民心切,曾寫信勸老友吳偉業不要出山,保持晚節。但在暴力脅逼下,他自己的行為卻有負於初衷。順治七年(公元一六五○年),清朝的直隸、河南、山東總督張存仁,召見侯方域問策。侯曾寫了條陳,向張提了十項建議來對付反清的榆園軍,得到張的賞識。次年,清廷想追究侯方域的舊事,為免身家性命之禍,在有司催促之下,他參加了清廷省試,考取了副貢生。這樣一來,侯方域的聲名在堅持抗清的人們心中大大降低,受到了後人非議。侯方域內心自慚,抑鬱不堪,三年後遂去世,終年三十七歲。」(張索時)

桃花扇的下落(七之七)

●明亡以前投清或許還可用實際行動證明是王猛式曲線救國,明亡以後再去投清,那就是漢奸。只有汪精衛之輩才相信的「曲線救國」。大才如侯方域者,是患了政治幼稚病,還是政治軟骨病?侯氏一門軟骨頭。侯方域從順治二年(公元一六四五年)五月便奉父家居。侯恂世受國恩,更不以隱明志,不以死報國,無所作為地過著鄉居生活。他的哥哥侯方夏順治三年做了滿清第一科的進士。而今,誰在這麼個家裡繼續耽下去,誰就是心甘情願做滿清的順民。侯方域於順治七年應召見問策而上條陳,為新主子策劃撲滅反清義軍,和順治八年參加河南省試,在考卷上向新主子獻五大安邦定國之策,是那麼周詳,那麼徹底,那麼賣力氣,就不止要做順民啦,進而還要做走狗的。單憑「在暴力脅逼下」才上條陳,「為免身家性命之禍」才去應試,條陳和考卷是斷不能如此出色,如此夠格做走狗的。侯方域的好友,他稱為賈三兄的賈開宗之《侯公子傳》坦承他「本有濟世志」才去應鄉試,殊不知他的濟世志變了質,僅中副榜,考取了個副貢生!回想當初有司政應考便不追究侯氏父子的舊事(崇禎四年侯恂赴大凌河抗清;侯方域投史可法揚州義師,代史草覆多爾袞書等)的諾言,才醒悟上了大當。新朝不是要用他侯方域,是要毀掉那比生命更重要的名節。毀他比用他更有利於新朝。這樣一來,做王猛的宿志成了笑柄,一世威望換來千載罵名:他好後悔呀!

 李香君一直為侯郎「守樓」。關於她的遭遇,《秦淮八艷圖詠》敘過田仰的劫難,只淡淡記了一筆:李香君被選入南明弘光帝的宮中,「南都亡,隻身逃出,後依卞玉京以終。」卞玉京,秦淮八艷之一,明亡改服道裝,香君跟從她,想也穿起出家人衣衫,給隱居罩上一層保護色。癡等多年,卻等來最壞的消息。侯方域應試的事,「香君知道了非常生氣,便寫了一封信和桃花扇一起送回給侯方域,此後香君病情越重,不久便吐血而死。」(見《桃花扇》梁啟超註釋本,台南利大出版社,民國七十五年一月版)

 不管退扇之說虛實與否,作為歷史的見證,桃花扇尚在人間。袁世凱的親戚,文物收藏家、鑑定家張伯駒賞觀過李香君的桃花扇,但沒買下來。桃花扇的一面是楊文驄就血跡畫的折枝桃花;一面滿是有清一代名人的題識。李香君同時代人的遺珍,張伯駒收藏不少,如錢牧齋、柳如是(秦淮八艷之一)的雙硯,侯方域的親家陳貞慧之長子詩人陳其年所繪《紫雲出浴圖》。以先生的眼力,和對明末清初骨董的獨到研究,他所見到的桃花扇應屬真跡,儘管沒談到扇上有沒有侯方域的題詩。

 二十世紀三十年代,上海明星電影公司有位導演名叫孫敬,擅導才子佳人之類軟性電影。中共建政後,派到新建的西安電影製片廠,拍些紀錄片,抑鬱不得志。孫敬平生大願是改編《桃花扇》搬上銀幕。結果他的願望,掌管電影的夏衍居然同意了。孫敬選中已故男星馮吉吉、刻在香港的女伶王丹鳳分飾侯方域和李香君。戲的結尾改為李香君撕碎桃花扇,痛罵尋上山來、著滿清服裝的侯方域。文革浩劫來臨時,擁毛派批《桃花扇》是喚起懷念蔣家王朝的反動影片。孫敬為此備受折磨,又一次血濺成花。(張索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