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崇煥千古沉冤(四之一)

●近日報章刊載,北京為迎接奧運,整飾市容、改善交通,要將為袁崇煥守墓達三百多年之佘家遷徙;由此不禁憶起明末忠臣袁崇煥其人其事。

 袁崇煥(一五八四∼一六三○)字元素,廣東東莞人,另一說為廣西藤縣人,二十二歲時到省城桂林應鄉試時,因見獨秀峰卓然不群之雄姿,寫一詩以抒懷:

 玉筍瑤簪裡,茲山獨出群;

 南天撐一柱,其上有青雲。

 萬曆四十七年,袁崇煥進京會試,得中進士,不久出為福建邵武縣知縣。官職雖低,但為官廉明,悉心民事,深受縣民愛戴。適值明朝末期,國勢飄搖,內外交困之中,女真族傑出領袖努爾哈赤登上帝位,建立後金,率鐵騎大舉進攻明朝,屢敗明軍,明朝所屬東北諸城盡為其佔據。袁少抱大志,關心國事,對東北邊疆形勢極有研究,精通韜略,準備赴邊疆效力。天啟元年(一六二一)袁知縣任滿赴京考核,政績優等;當時負責考核之御史侯恂對袁極為賞識,乃上疏推荐破格留用,擢升為兵部職方司主事,袁崇煥時年為三十八歲。未幾廣寧潰敗消息傳來,廷臣均主張防守山海關,袁為了解邊塞情況,不顧一己安危,單騎出關踏勘。歸來時豪氣凌雲道:「苟獲兵馬錢糧充足,決能守住山海關。」大臣俱稱其能,袁乃短期間由七品縣令、破格擢升為山東按察司僉事,監軍山海關。袁得此際遇,不獨矢志報國,固守邊疆,更要收復昔日失地。時任遼東經略為王在晉,為人懦怯又無謀略,主張退守山海關,遭袁反對而奏報朝廷,經大學士孫承宗考察實情,上報熹宗將其調走。天啟四年,孫任遼東經略,一切採納袁之主張,經其苦心經營,寧遠一線得以穩定下來。袁有功一升再升,到天啟五年冬升為按察使,遼東因得孫承宗之坐鎮及袁之堅守,使後金有兩年間不敢西犯。

寧遠首捷

 天啟五年,孫承宗受閹黨攻擊被罷職,以其黨羽高第接任。高第懦怯無能,一反孫之經營策略,下令軍隊撤進關內,袁堅決反對不從,於是高乃將寧遠前屯棄守不管。努爾哈赤得訊後,於天啟六年正月率軍渡遼河,長驅直入,袁堅守不退,總綰寧遠防禦戰。努爾哈赤在兵力上佔優勢,遣人勸誘袁投降,答允委以高爵,為袁堅拒後,戰事隨即展開,賴袁之身先士卒,指揮得宜,將士用命,努爾哈赤久攻不下傷亡慘重,只得撤回瀋陽。此為明朝對後金之戰獲得首次大捷,舉國歡騰。袁因功提升僉都御史,不久又升為遼東巡撫,獨當一面,而努爾哈赤因遭此大敗,氣憤難平,後來背生毒瘡身亡。(毓超)

袁崇煥千古沉冤(四之二)

●寧錦再捷

自寧遠勝利後,不獨朝廷悲觀情緒一掃而空,遼東將士鬥志昂揚;袁總結此戰經驗,了解後金軍善於平原戰,明軍苟能憑城堅守,實行堅壁清野,盡量發揮火器之威力,以己之長攻彼之短,後金軍當無所施其技。因此乃加固或重修城堡,將防線向前推進,修築錦州、大凌河及中左所三城。為爭取時間,派人弔努爾哈赤之喪,雙方使者來往不斷。後金四皇子皇太極登帝位,天啟七年春,皇太極得悉袁在關外修築諸城,乃趁竣工前發動攻勢,親率大軍從瀋陽到廣寧,分兵三路會師於錦州城下,時錦州城防工事已完竣,皇太極雖集中兵力攻城,但難敵明軍火器,皇太極連攻數日,傷亡慘重,毫無進展,袁則坐守寧遠按兵不動,以保衛山海關前線,只派精兵四千赴援錦州。皇太極攻不下錦州乃改攻寧遠,袁早已率領精兵猛將作好迎戰準備,寧遠城防堅固,且有大將尤世祿及祖大壽離城二里外佈防,嚴陣以待。城上大炮齊發,城外火器夾攻,戰況慘烈,雙方均傷亡極重。皇太極見攻不下寧遠又轉攻錦州,明軍用西洋大炮兼用火器矢石夾成火網,清軍傷亡極眾,皇太極親自督戰圍攻寧錦長達廿四天之久未獲寸土,而士氣日見低落。時值盛暑,軍中中暑得病者不少,皇太極只得退回瀋陽,明軍大獲全勝,史稱寧錦大捷。明軍經此戰後,信心大增,足證袁富於謀略,忠心報國。

再督師薊遼

 袁崇煥在寧遠兩次大捷,戰功顯赫,但卻招致魏忠賢之忌恨。袁勞苦功高,不獨得不到應得之封賞,反而受到攻擊和排擠,指使御史李應荐誣告袁在錦州被圍時,坐鎮寧遠按兵不動,且與後金議和,致使清軍進攻錦州寧遠。本來袁於寧錦大捷後,擬再加強軍備,當時朝廷內外無不逢迎魏忠賢,袁迫於形勢,也曾疏請在遼東為魏建立生祠,以改魏對其好感;但事與願違,袁見事不可為,乃上疏乞求回籍養病。寧錦大捷,得益最大者乃魏家屬及其黨羽,連與戰役無關之人亦獲賞賜,但功勞最大之袁崇煥只得加銜一級、賞銀三十兩,是以尚書霍維華鳴不平,上疏願將自己之恩蔭,轉給袁而獲魏忠賢之申斥。

 天啟七年秋,朝局發生變化,熹宗朱由校駕崩,由其弟朱由檢繼承大統,是為崇禎帝。崇禎帝上台後勵精圖治,誅魏忠賢,削奪尸位素餐及冒功者,起用東林黨人入閣,朝政改觀。崇禎元年(一六二八)任命袁為兵部尚書兼右副都御史,督師薊遼兼登萊天津軍務;七月袁入京奏陳軍事,崇禎召見詢問對付後金之策略,袁歷陳倘戶部轉軍餉、工部給軍械、吏部用人、兵部調兵遣將,當於五年內收復全部遼東。袁感於任重怨多,忌功嫉能,對其誣陷者大有人在,更慮敵人之離間,深謀遠慮,請求崇禎用人勿疑,俾能盡心為國,以展所能。崇禎因初即帝位,有意革弊圖新,除下令各部照辦外,付以全權統籌關外軍務,賜以尚方寶劍、並蟒玉銀紙。袁上疏懇辭不受,以帝恩隆而託予重位,益堅其報國為民之志,把遼東防線調整,寧錦全線固若金湯。(毓超)

袁崇煥千古沉冤(四之三)

●誅毛文龍

天啟六年時,袁任遼東巡撫,對鎮守皮島「東江」之毛文龍深表不滿,曾有撤銷東江鎮之請求。八月袁抵遼東後,了解到毛與清軍作戰從未獲勝,既不練兵備戰反而招商販賣禁品,從中獲取暴利,遇戰爭時很少服從調遣,對其不滿日甚。袁因請求改變運往東江糧餉餉道,且派員掌理以控制毛,毛不甘受文臣監制而上疏抗辯連及於袁,且以皮島會因此發生兵變而要脅朝廷,表明不受袁之節制,是以袁益惡之。

 崇禎二年六月,袁藉口檢閱兵馬,乘船抵皮島;毛置酒款待,席間袁提出改革,毛當即反對,袁乃勸其回歸故里,毛恣意答謂早有此意,惟鑑於熟識遼東情勢及後金內幕者只有其一人,要待收復遼東攻佔朝鮮後方能成行。袁見其冥頑不化,益堅其誅毛之心。

 六月五日袁邀毛觀看將士騎射,事前在山上設帳筵,四下伏甲士,不讓毛部卒進入,責問毛違犯朝命;毛不服極力辯解,袁斥責後乃下命隨從除去毛之冠戴,將其綑綁,從容宣布其十二條當斬罪狀。毛聞之始魂喪膽落,拚命叩頭乞免一死。袁乃請出尚方寶劍,頓首請旨:「誅毛文龍乃整肅軍紀,諸將士有效尤如毛者當誅,臣如不成功如誅毛文龍一樣誅臣。」同時諭告毛部下,只殺毛而罪不及無辜。當時毛部下將士數萬人,但無一敢反叛者。袁斬毛於帳前,著人棺殮毛屍,翌日祭奠曰:「昨日斬首是按朝廷大法,今日祭奠乃同僚私情。」一時聲淚俱下,仍讓毛子毛承祚在帳下效力,事後奏呈崇禎帝。崇禎雖震驚,但需仰賴袁收復遼東,只得降旨表揚,並勉強順從袁一切請求。但帝心深處,對袁已生疑忌,埋下日後殺袁禍根。

京師之圍

 遼東防務經袁大力整頓後更加牢固,前任遼東巡撫時,曾與後金作過和議談判,這次復鎮薊遼,仍繼續與後金談判。但皇太極自寧錦兵敗後,表面與袁有書函往還及談判,但心實不甘,圖謀明朝江山,因袁重督遼東難以突破,乃積極練兵,以聲東擊西之戰術,避開寧錦一線而繞道蒙古,直指明都城,因山海關以西關塞頹毀、軍備鬆弛,後金兵鐵騎如入無人之境。參將張安德敗逃、張萬春投降,十一月初二日已抵達遵化,山海關總兵趙率教聞軍情緊急,乃率兵馬經三晝夜飛馳到達三屯營,總兵朱國彥閉城不納,趙不得已率部西行,不期與後金軍相遇,奮力拒戰,不幸中流矢身亡,全軍覆沒。遵化城守將不是戰死便是脫逃,總兵朱國彥將逃跑將帥名單到處張貼,散盡家財後偕妻子上吊自殺,於是遵化陷入敵手。(毓超)

袁崇煥千古沉冤(四之四)

●十一月初一日,袁督師自寧遠趕赴山海關,知後金已繞道蒙古入侵,乃轉往榛子嶺調動兵馬,又命保定巡撫解經傳馳援。但清軍陷遵化後,揮軍指向京師,袁聞警後,因情勢危急,等不及請示朝廷,即率同祖大壽等於十日抵達薊州,所經諸城皆留兵駐守。崇禎聞報喜極,乃降旨嘉勉並發金犒賞將士,授命統領各路援軍。十二日清兵陷石門驛,袁乃移營城外,次日偵知清兵繞過薊州向西挺進,直逼京師,袁急領遼東鐵騎一萬星夜馳援,部眾以為未得朝命而回師京都,會遭猜忌,袁大義凜然云:「如能解難,雖死無憾。」十六日抵左安門時,不料京師謠言滿天飛,竟訛傳袁召敵進京,崇禎生性多疑,適值袁因兵馬疲憊不堪,請求進城休息,卻遭崇禎拒絕。

 清軍在通州北二十里處紮營,分別向彰義門、天津、密雲、居庸關、良鄉、固安推進,情勢極為危急;袁命大同總兵滿桂、宜府總兵侯世祿率部列陣德勝門,袁與祖大壽列陣廣渠門,嚴陣以待。十九日皇太極大軍掩至,袁身先士卒,奮不顧身,兩肋俱中箭,幸未透重甲,明軍猛烈反擊,後金軍大敗而逃,袁乘勝追擊,八旗兵死傷慘重,皇太極被迫撤退。一場浴血戰,京師之圍乃解。

千古沉冤

 此次後金軍入侵,乃突破薊遼總理所轄地區,袁聞變而千里馳援,自以為有功無過。但京城人士卻認為後金軍得越寧錦防線遠道而來,全因袁通敵之過。加以大學士溫體仁、兵部尚書梁廷棟均認為袁將威脅其權位,因妒忌而誣蔑其「引敵迫和,居心叵測」,魏忠賢餘黨藉機落井下石,紛紛上疏誣告。崇禎本性已屬多疑,兼且剛愎自用,對袁疑心益重,適值皇太極利用前時擄獲之太監,施行反間計,將之放還,藉其口傳訊袁暗通皇太極。在此情況下袁的厄運便難以避免。

 十二月一日,崇禎召見袁和滿桂及祖大壽。時袁正派總兵張弘漢追擊後金軍,聞召即趕赴平台,崇禎當即責袁為何殺毛文龍。因事出突然,袁一時不知如何解釋,崇禎乃下令即將袁押入錦衣衛獄,魏忠賢黨徒力攻袁「擅作主張和議,任意殺戮大帥」兩大罪狀,於是法司判袁謀叛罪而處以磔刑。

 崇禎三年九月廿二日,一個忠心為國、勞苦功高之袁崇煥,在民眾一片賣國奸細唾罵中被綁赴刑場,施行慘無人道之「凌遲」。臨刑前袁悲憤難抑、仰天長嘯、高吟一詩:

 一生事業總成空,半世功名在夢中;

 死後不愁無勇將,忠魂依舊守遼東。

 於是袁的身軀被劊子手寸磔支解、死不瞑目之頭顱被砍下懸竿示眾,雖血肉模糊,而觀刑之民眾猶未解恨,擁向屍旁,腳踢唾沫,投擲磚石,似不將之銼骨揚灰不足以平民憤焉。英雄末路,下場竟如此不堪,袁之僕人佘有冒險於夜間將其屍偷回家中,葬於後院,但不敢立碑,遺命後人世代在旁守墓,代代相傳直至今日。

後語

 明朝皇帝為鞏固其帝業,置臣民於控制之下,生性殘忍嗜殺、多疑善妒、昏庸寡恩、貪圖逸樂、輕信讒言、剛愎自用,自明太祖至末代帝皇崇禎及南明小朝廷,無一例外。廷杖及凌遲之慘無人道、特務機關之東西廠及錦衣衛,直如人間地獄,自壞長城,不亡似無天理,李自成兵陷京師,崇禎走投無路而自縊於煤山,自縊前寫下:「君非亡國之君,臣乃亡國之臣。」自認無面目見先皇,以髮覆面然後上吊,到死不知悔。我以為其句應改為:「君實亡國之君,臣未必是亡國之臣。」(毓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