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談中國古代兵器(五之一)
 

●兵器的種類及製造技術,不僅反映一個時代的戰爭形態和軍事思想,也是科學技術和工藝水平的體現。中國古代的兵器,種類繁多,用途與功能也各有不同,而且歷經數千年的演變,至今有的但知其名,而不知何所似,何所指了。

古代兵器的發展以火藥開始用於製作兵器為分界,分為兩大階段:前一階段是冷兵器時代,大約開始於公元前第三千年,迄於公元十世紀。後一階段開始使用火器,與冷兵器併用,這一時代大約始自公元十世紀。本篇所講述的中國古代兵器,是在火藥用於製作兵器,即火器開始使用以前的冷兵器,也談及火器使用以後仍舊裝備軍隊的傳統的冷兵器,其時代延續到清朝。

兵器的發明和史前兵器

 中國古代的冷兵器,萌發於史前時期,是由帶有鋒刃的工具特別是狩獵用具轉化而成。當原始的氏族或部落之間,因為爭奪狩獵範圍,或是土地及財富,乃至復仇等,經常發生衝突甚至使用暴力,於是帶鋒刃的工具就被轉用於人們相互間的殘殺。當人類社會不斷進步,由原始的氏族聯盟向國家轉變時,原始的戰爭也日趨頻繁而且規模日益擴大。為了戰勝對手,迫使人們在帶有鋒刃的工具的基礎上,去設計和製造專門用於殺傷敵人的特殊工具。兵器由此產生,並且不斷改進其性能,以適應作戰的需求。在中國古代的史籍中,一般是將兵器的發明,歸功於蚩尤或是黃帝和他的臣子,他們分別是敵對的兩大氏族聯盟的領袖。他們之間發生的「涿鹿之戰」,也是中國古代戰爭史上最早的著名的一場戰爭。那時正是史前的原始社會末期,也就是考古學所稱的新石器時代末期,所以最早的兵器,正是以石材製作的,以當時社會上最先進的工藝--磨製石器的工藝所製成。同時也大量使用由野獸的骨、角製作兵器,又使用木材、籐、皮等來製作兵器和防護裝具。在考古發掘中,不斷發現有被用石質箭鏃或骨質箭鏃射殺的人骨遺骸,那些石鏃或骨鏃還射嵌在人骨之中,例如在江蘇邳縣和雲南元謀都發現有新石器時代被箭射中的骨骸。

 由原始工具分離而出最早的兵器,已經形成了適合於原始的徒步格鬥作戰的進攻性兵器。遠射兵器主要是弓箭,使用木質或竹質的單體弓,以及裝有石質或骨、角、蚌質鏃的箭;還有用飛石索投擲的石球或陶球;可能還發明了原始的木弩。格鬥兵器有用於扎刺的矛,在木柄前裝有石質或骨質的矛頭;有用於劈砍的斧鉞,是由石材精細磨製而成,薄體弧刃,製工精細。還出現了製作精美的玉鉞,有的上面還精細地雕有「神徽」或神鳥圖像,還在木柄頂端和後尾安裝玉飾,它們已不是實戰的兵器,而成為氏族軍事首領的身分和權威的象徵物。此外,格鬥兵器還有用於砸擊敵人的各種棍棒和石錘。近體防身的兵器,有石、骨、角質的匕首及短矛,有的匕首用骨柄嵌上石刃,製作頗為精細。

為了抗禦敵人進攻性兵器的傷害,也開始使用原始的防護裝具,主要是以籐、木、皮革等製造的盾牌和原始的甲冑,由於這些裝具的質地易於朽毀,因此目前在中國大陸的考古發掘中還沒有獲得有關遺物,只能由一些社會發展滯後的民族所用的實物,來推知遠古先民的用品,特別有參考價值的如台灣蘭嶼雅美(達悟)人的原始籐甲和籐冑,還有雲南僳僳族的皮甲和彝族的皮甲等。(楊力文)


談談中國古代兵器(五之二)

●青銅兵器的發明和製作工藝

 在中國古代,第一個王朝是大約在公元前二十一世紀的夏朝,也正是在那時,中國進入青銅時代。青銅兵器的發明也是在那時期,所以在古代史籍中有夏朝時「以銅為兵」的記述。近年來的考古發掘資料也證明了那一時期確實使用了青銅的兵器,從相當於夏朝的「二里頭文化」遺址中,已經出土有青銅鑄造的各種兵器,包括格鬥兵器戈和戚,遠射兵器弓箭所使用的青銅鏃等,其鑄造工藝已達到一定水準。

 到了商朝,中國青銅器的鑄造達到一個高峰期,那時青銅冶煉工藝早已超越由礦石混合冶鑄的初起階段,前進到由銅、錫和鉛按一定配比冶鑄的較高水平。以後到西周至春秋時期,青銅冶鑄業比商朝有了更大的發展,銅礦的開採和礦石的冶煉,都達到空前的規模。據已發掘的湖北大冶縣銅錄山古銅礦遺址,以古礦井附近發現的爐渣推算,累積提煉出的原料紅銅至少有四萬噸之多,為擴大青銅器的產量提供了雄厚的原料來源。同時青銅兵器的質量也有極大提高,到春秋時期成書的《考工記》中已記述了「六齊(劑)」,表明當時已總結出適合於不同器類和不同兵器的合金比例配方,六齊中的斧斤之齊(五分其金而錫居一)、戈戟之齊(四分其金而錫居一)、大刃之齊(三分其金而錫居一)、削殺矢之齊(五分其金而錫居二)等都與兵器製作有關,表明當時對合金成分、性能和用途之間的關係已經有所認識。有了統一的配比標準,就保證了兵器生產質量的穩定性,並且促進了軍隊裝備的規範化。同時還出現了利用青銅含錫量不同來分別製作兵器的不同部位,因而提高了兵器性能的複合技術。主要用於製劍,先鑄劍柄和劍脊,含錫量較低,約百分之十,故質韌而不易折斷;再鑄劍刃,含錫量較高,約百分之二十,故質堅,利於磨銳。這種外堅內韌的複合劍,具有較大殺傷力,在製作技術上是明顯的進步。

 同時商周時期隨著戰爭規模的不斷擴大,以及馬拉木質戰車的發展和車戰的盛行,都對兵器製造提出了新的要求,使得青銅兵器的製造規模日益擴大,而且青銅兵器的性能日益提高,也隨之不斷改變兵器的外貌並創製出新的品類。概括來看,商周時期的青銅格鬥兵器,以利於車戰的長柄器類為主,有戈、矛、戟、斧鉞和殳等,它們又常成組合地裝備在戰車之上,在《考工記》中將戈、殳、車戟、酋矛、夷矛稱為車戰之「五兵」,它們的柄依次增長,戈最短,夷矛最長,供戰士根據戰場上的不同情況隨意選用。青銅的遠射兵器,主要是用於弓箭的青銅箭鏃。春秋以後也使用裝青銅鏃的弩箭。近體防身的兵器多是青銅製作的短劍和短刀。還應注意到,春秋以來步兵又重受重視,而在江南水網地帶的吳越軍隊更以步戰為主,所以青銅劍成為重要的格鬥兵器。已出土吳越鑄製的精銳的青銅劍,乃是流傳於世的珍貴兵器文物。在防護裝具方面,皮革製作的盾牌和甲冑,足以抗禦青銅兵器的攻擊,所以商周時大量使用髹漆的皮質甲冑和盾牌,但盾牌上常飾嵌青銅飾件。同時,也用青銅鑄製防護裝具,較多用於護頭的冑,在商周的墓葬中都發掘出土過鑄造精英的青銅冑,但青銅甲的使用較少,發掘出土的也極罕見,並且都是西周時的遺物。由於當時以車戰為主,因此青銅護甲也用於木車的防護,但迄今在考古發掘中還只在河南淮陽馬鞍塚發現過東周時車箱釘有銅護甲片的木質戰車。至於保護駕車的馬匹的護甲,都以皮革製作,表裡髹漆,有的還繪飾美麗的紋飾,在湖北地區的東周墓發掘中常有出土。(楊力文)


談談中國古代兵器(五之三)

●早在商朝,人們已經懂得將天然的隕鐵製成薄刃,與青銅鉞身燒鑄在一起,成為複合金屬兵器。在河北城台西商代遺址就出土過隕鐵刃銅鉞,後來在北京地區的商墓中也出土過類似的鉞。使用人工冶鐵製作的兵器,至少在西周晚期已經出現。河南三門峽市上村嶺虢國墓地的考古發掘中,發現一柄西周晚期的銅莖玉柄鐵刃短劍,劍刃由人工冶鐵所製成,它是迄今發現的時間最早的人工冶鐵兵器。至於最早的鋼製兵器,已發現的是春秋晚期的製品,出土於湖南長沙市,是用含碳百分之零點五的中碳鋼製作的劍,由塊煉滲碳鋼製成。

 在西周晚期至春秋出現的鋼鐵兵器,到戰國晚期才較普遍用於裝備軍隊,在河北易縣燕下都曾發現一座掩埋陣亡將士的叢葬墓,出土有數量較多的兵器,當是這批將士生前使用的兵器。叢葬時同時下葬,經過鑑定的五件兵器,是塊煉法製成的純鐵或鋼製品,具有代表性。坑中的兵器有劍、矛、戟、匕首等,還有一件用鐵甲片編成的兜鍪(冑),表明格鬥兵器和防護裝具均有以鋼鐵製作的,預示著中國古代冷兵器的材質將產生革命性的大變革,青銅將退出歷史舞台,鋼鐵將取代它的位置。不過以鋼鐵兵器取代青銅兵器的基礎,是社會經濟和生產能力的提高,並不是短期可以達到的,所以戰國時期軍隊的主要裝備還是傳統的青銅兵器。

 經過秦朝到西漢初期,隨著社會經濟的鞏固和發展,鋼鐵冶煉技術也有進一步提高,加上當時西漢朝廷抗擊匈奴族侵擾的軍事需要,使鋼鐵兵器獲得全面發展。從西漢長安城武庫遺址的發掘中,可以看到殘存的兵器主要是鐵製的,有刀、劍、戟、矛、斧等品種,僅鐵鏃就出土一千餘件。而同時出土的青銅兵器數量要少很多,主要是銅鏃,其數量只有出土鐵鏃的十分之一左右。出土的防護裝具,有大量殘損的鐵鎧甲和甲片。從西漢長安城武庫的發掘,可知西漢時已生產了品種齊全的精銳的鋼鐵兵器和防護裝具,連大量消耗的箭鏃也多用鋼鐵製作,明顯地說明漢朝中央軍隊的裝備中,鋼鐵兵器已基本取代了青銅兵器。經過東漢,到魏晉南北朝時期,除了有些弩的弩機還可看到青銅製品以外,軍隊裝備中已沒有青銅兵器的蹤影。以後直到明清,鋼鐵始終是軍中冷兵器的主要材質,只是隨著時代的變遷和戰爭的需要,鋼鐵兵器的品種和外貌不斷有所改變,顯示出不同的時代風貌。

 在鋼鐵兵器的製造工藝方面,更是隨著鋼鐵冶煉技術的發展提高而不斷改進,從而產出性能更優越的兵器。戰國晚期的鋼鐵兵器,經檢驗是用塊煉滲碳鋼,經過反覆鍛打、摺疊再鍛打而製成,還廣泛使用淬火技術,使刃部剛勁鋒銳。西漢初期材質與戰國無區別,但反覆加熱鍛打更加精細,故夾雜物減少,高、低碳之間碳含量差別減小,明顯提高了鋼材品質。一些鐵甲片鍛成後經過退火,表面脫碳,以提高延展性。同時還採用了固體脫碳鋼的新工藝,是將含碳百分之三至百分之四的低矽鑄鐵件,在氧化氣氛中進行整體脫碳,可以得到高碳、中碳和低碳的鋼製品,並應用於製作兵器。在河北、山東、河南都發現過用固體脫碳鋼製作的鋼刀等兵器。(楊力文)


談談中國古代兵器(五之四)

●至遲在西漢中期,發明了一種新的製鋼技術,其方法是向熔化的生鐵鼓風,同時進行攪拌促使生鐵中的碳氧化,用這種方法可將生鐵製成熟鐵,再經過滲碳成鋼,稱為「炒鋼」。在江蘇和山東都發現過東漢時用含碳量不同的炒鋼為材料反覆摺疊鍛打而成的刀、劍。這種方法製成的兵器被稱為「百煉鋼」,在當時是極名貴的兵器。南北朝以後,又出現了用「灌鋼」技術製造的兵器,也就是將生鐵與熟鐵按一定比例配合,加熱使生鐵熔化,其中的碳向熟鐵中均勻擴散而成為鋼。北齊時綦母懷文製作的「宿鐵」刀,就是最早的灌鋼技術製作的兵器。到了明代,又在製作兵器刃部採用「夾鋼」技術。夾鋼製造兵器是在刀劍刃口鍛焊上硬度較高的鋼,使刃口鋒利耐久,又有韌性較好的本體鋼保護,使用時不崩不捲。北京市元大都遺址出土的矛和刀,就是這種夾鋼工藝製作的兵器。隨著中國古代煉鋼工藝的新進展,將其應用於兵器製作,使鋼鐵材質的冷兵器的質量日漸改進,在戰爭中發揮更大的作用。

火藥兵器的出現

 北宋初年的戰場上,一群戰士齊力拉動了大炮的拽索,炮梢猛地翻轉過來,皮窩中的炮彈砰然彈出,直射敵方軍陣。但這時拋射出去的並不是以往使用的沈重的石彈丸,而是一個用紙和麻皮裹成的圓球,外表還塗有瀝青和黃蠟。這個奇怪的大球落入敵方的陣地,只聽得轟然一聲巨響,隨後一道火光騰空而起,並噴發出一股嗆人的煙霧。被巨響和火光驚呆的敵人驚魂未定,又受到有毒煙霧的襲擊,不少人口鼻流血,昏倒在地,其餘人則四散奔逃,亂了陣腳。

 這種新出現的炮彈便是中國早期火藥兵器的一種,名叫「毒藥煙球」。《武經總要》中記載了它的名稱和性能,同時還記載了當時軍隊中裝備的其他火藥兵器,並且開列了火藥的三種配方。這就明確地證明,早在公元一○四四年以前,北宋軍隊已經裝備有多種早期的火藥兵器了。同時也標誌著中國古代以火藥爆炸的殺傷力而起主要作用的火器(火藥兵器),終於走上了戰爭的舞台。

 火藥是人類掌握的第一種爆炸物,是中國古代的四大發明之一,是中華民族對世界文明的一個偉大的貢獻。英國著名的科學史專家李約瑟曾指出:「《武經總要》中,記載著三種關於火藥的配方,它們是所有文明國家中最古老的配方。」他還指出,我們現在則認為,大量無可辯駁的事實證明:中世紀早期的中國人就首先用硝(硝酸鉀)、硫黃和碳源之一如木炭,製成了這種獨特的混合物。弗蘭西斯•培根(公元一五六一∼一六二六年)在約公元一六○○年左右曾說過,在火藥、印刷術和指南針這三項發明中,火藥的發明對於人類歷史所起的作用最大。儘管他本人始終不知道這三者都起源於中國。(楊力文)

談談中國古代兵器(五之五)

●火藥起源於中國古代的煉丹術,其三種主要成分硝石、硫黃以及硫黃中的鉀化物,都是煉丹術中常用的藥物。秦漢時期,皇帝們為祈求長生不老,崇信方士,尋求不老之藥。秦始皇和漢武帝都是其中最熱中者。在他們的提倡下,煉製所謂長生不死之藥的方術─煉丹術日益發展,後經兩晉南北朝至唐代,煉丹家的活動方興未艾,雖然成仙的幻想終成泡影,但在實驗化學方面卻作出了一定貢獻。南朝的陶弘景總結出以火焰實驗法來鑒別硝石(硝石、硝酸鉀)與芒硝(硫酸鈉),其方法已近似近代分析化學所用以鑒別鉀鹽和鈉鹽的火焰實驗法。後來,又有了使硫黃「伏火」,以摸索各種藥物成分而掌握火藥配方的試驗。這種約始於唐代的試驗在進行時如果稍有不慎,便可以引起爆炸乃至丹房失火等事故。因為這些藥料配合起來容易點火,能猛烈燃燒並發生爆炸,所以被人們稱作「火藥」。

 將火藥用於兵器製造並投入實戰,在中國約開始於唐代末年。唐哀宗天祐四年(公元九○七年),鄭璠攻打豫章城(今江西南昌)時,曾利用「發機飛火」,燒毀該城的龍沙門。此戰一直被認為是火藥兵器出現的最早實例。宋太祖開寶八年(公元九七五年)滅南唐時,使用過弓弩發射的火箭和用炮(發石機)拋射的火炮。正是因為改用裝有火藥的彈丸來代替石頭,於是「炮」字才從原來的從「石」(偏旁)改為從「火」了。這之後不斷有關於製造火藥兵器的記載,但最完備系統的,還是《武經總要》中火藥和火器的紀錄。

 《武經總要》中記錄了被李約瑟博士稱之為「最古老的配方」的三種火藥兵器配方。包括:一、火炮火藥法;二、毒藥煙球火藥法;三、蒺藜火球火藥法。它們的主要成分仍是硫黃、硝和木炭,其中硝所占的比例最大,比另外兩種成分的總和還多些。三種成分中硝是氧化劑,加熱時釋放氧氣;另外兩種成分是極易氧化的還原劑。將以上三種成分混合在一起燃燒,可使氧化還原反應迅猛進行,立即釋放出高熱,而且體積突然膨脹,迅速突破外殼發生爆炸,並繼續蔓延燃燒。同時也可以看出,北宋時已懂得在火藥三種主要成分的基礎上,為達到不同的軍事目的而增減配方中的其他成分,製造出作用不同的火藥兵器。毒藥煙球是利用爆炸後球內毒劑發煙,起毒氣彈的作用;蒺藜火球是利用爆炸的強大推力,把球內的鐵蒺藜撒潑開來,借以殺傷敵人;火炮火藥法主要是爆炸後起燃燒作用。

 總的來看,北宋初期雖已掌握了火藥的生產技術,生產了性質不同的火藥兵器,但仍屬火器製造的初級階段,現代槍械雛形的管狀火器還沒有出現。儘管如此,以火藥用於兵器製造,實在是兵器發展史上劃時代的里程碑,從此冷兵器時代過渡為火器與冷兵器並用的時代。火藥兵器登上戰爭舞台,預示著將導致軍事史上的一系列變革,終將使戰爭的面貌徹底的改觀。(楊力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