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懷念洋車和三輪車
●民國二、三十年代都市裡主要的交通工具是用人力拉著跑的洋車,那時在北平一般人代步除了雙軌電車就是洋車,僅有少數達官顯宦才有一部老式的福特汽車。人們為了方便,隨時隨處都有洋車可乘,它的英文名是Rickshaw,日本稱人力車,天津人稱膠皮,上海叫黃包車。如今五十歲以下的人,大概沒看到過。當年筆者入大學時,就是僱了兩部洋車,一部乘人,另一部裝行李,由北平浩浩蕩蕩的到了清華園。有錢的仕紳,有私家洋車,車子擦得雪亮,車座兩邊有洋燈。最神氣的是車座前踏腳處有一個腳踏的鈴,當洋車向前急駛時,主人坐在上面,用腳按鈴,按得叮叮噹噹的響,一方面顯出坐車人的派頭,另方面是請行人讓路。
北平拉洋車的人稱為車伕,都是一副修長健壯的體軀,一年四季總穿著布褂、短布袍、布鞋或膠底鞋。當年洋車衍生的怪現象不少,例如在上海過蘇州河的橋兩端,都有人聚在那裡伺候,原來他們是專門幫忙推黃包車過橋的。又如湖南長沙的洋車,車伕都非常神氣,他們穿著深色長衫,腰繫一帶,腳登木屐,拉起車來一搖三擺,大踱方步,如果乘客趕時間催他快一點,他會把車子往下一放,喝道:「要快,你自己來拉好了。」
後來有了三輪車,它可比洋車進步多了,北平、上海在抗戰勝利後才興起的,它最大的特點是車伕不再拉著車跑,而是像踩腳踏車般踩車,車廂可以同時坐兩個人。台灣的三輪車曾經風光過一時,從一九四九年到一九六一年,約有十餘年的黃金時代。當時的三輪車分為排班(有班頭)和流動兩種,有班頭的車,有一定的地段停車待客,而流動的則必須踏著車,在大街小巷串來串去兜生意。排班車停車的地點多在巷口、交通頻繁的地方,好幾十輛一字兒排開,十分壯觀。
碰到雨天,三輪車座的前面就會張起一扇塑膠雨布,雨布中央還有一塊透明的塑膠玻璃,可以看到車子前面的動態。天冷時車伕還會為顧客準備一條毛毯,讓乘客暖暖腿。從前台北市水源路一帶和高雄市愛河的兩邊,風景旖旎,是最適合乘三輪車兜風賞景的地方。
三輪車在末期也進步改良,為了節省人力和增快行車的速度,就在車上裝置了單缸汽油引擎,代替人力的登踏,這一改革型的機器三輪車,在台灣的都市裡和鄉間頗為流行一陣。
一九四○年七月筆者曾到越南的海防;越南的三輪車與眾不同,踏車的座位在後面,乘客坐在可容雙人的前座,車子裝潢得很漂亮,車在大馬路上奔馳,如果一不小心,出了意外,倒楣的卻是首當其衝的乘客。如今,美國著名賭城之一的大西洋城,靠海邊的一條繁華馬路,也有這樣的三輪車,專供遊客觀光之用;這裡一邊是琳琅滿目的商店,襯托著層層賭場的大廈,另一側可欣賞海邊遠近的風光,這種三輪車也是車伕在後座緩慢地推踏供人瀏覽景點。
台灣在六○年代計程車問世,和三輪車有過一段時間的對抗,三輪車擋不住潮流,終被全部淘汰。歲月流逝,物換星移,洋車和三輪車在我們的交通史上,也曾有過輝煌的貢獻,撫今追昔,令人不勝懷念。(史固華)